tangsin 发表于 2025-3-25 08:25:42

长安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5)

长安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5)
——立足大交通优势,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校地企协同
-------------------
一、学科建设背景与长安大学校情结合
1、增设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必要性
1.1补全大交通学科链:填补水路运输学科空白,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全链条学科体系。
1.2服务黄河战略:直接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需求,解决内河航道淤积、护岸工程等痛点。
1.3学科交叉增长点:依托《学科交叉融合行动计划(2035)》,整合机械、土木、计算机、环境学科资源。
2、学校现有基础
2.1学科优势:
2.1.1国家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水路交通运输)、机械工程(船舶制造)、水利工程(内河航道)四个一博,交通运输、机械、土木水利(海洋工程)三个专博。
2.2.2支撑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算法)、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修复)、力学、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
2.2 科研平台:
现有“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可共享实验设备(如机械学院大型动力测试平台)。
2.3区域合作:
与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共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联合实验室”;与中交集团、潍柴动力等企业长期合作。
3、学科定位
服务国家战略:聚焦“海洋强国”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双重需求,重点发展内河航道治理、智能船舶装备、近海生态工程三大方向,弥补西北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内河治理的空白。
二、学科建设目标与实施路径
1、阶段目标
1.1 2025-2027年(筑基期):
设立本科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年招生40人,课程融入《理论力学》《船舶设计原理》等核心课,增设《智能疏浚装备设计》《黄河生态护岸工程》特色课程25。
1.2在机械工程博士点下新增“船舶动力工程”方向,土木水利博士点下新增“海洋结构工程”方向,完成师资团队组建与实验室基础建设67。
2、2028-2030年(突破期):
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智能船舶装备”“内河航道工程”两大特色方向,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年科研经费突破5000万元。
3、2031-2035年(提升期):
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30%,建成国家级“黄河-海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年技术转化收益超1亿元。
三、学科建设核心举措
1.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
1.1本科课程模块:


1.2研究生培养:
1.2.1硕士:设立“船舶智能装备”“内河生态工程”方向,要求研究生参与至少1项企业横向课题(如中交集团疏浚船优化项目)。
1.2.2博士: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企业专家),重点攻关黄河航道淤积监测系统、LNG混合动力船舶等关键技术。
2. 实验室与平台建设


3. 师资与团队建设
3.1人才引进计划:
3.1.12025年引进2-3名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国家级青年人才(优先考虑哈工程、上海交大背景),柔性聘任1-2名院士担任学科顾问。
3.1.2 设立“黄河学者”岗位,吸引具备黄河生态工程经验的高层次人才。
3.1.3 组建“智能疏浚装备”团队(机械+计算机)、“海洋生态工程”团队(土木+环境),纳入学校“攀登计划”优先支持。
3.2青年教师培养:
3.2.1每年选派5名教师赴大连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进修船舶设计、海洋工程前沿课程。
3.2.2实施“青苗计划”,资助青年教师牵头企业横向课题(如与徐工机械合作疏浚装备研发)。
4、产学研协同与成果转化
4.1企业合作机制:


4.2成果转化保障:
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化办公室”,专职对接企业需求与专利转化,目标2030年技术合同登记额超5000万元。
与陕西省科技厅共建“黄河流域船舶技术转移中心”,优先承接政府航道治理项目。
四、资源保障与风险控制
1. 资金投入规划


2. 风险应对机制
2.1技术转化风险:
2.1.1与中交集团签订“疏浚装备采购保底协议”,确保科研成果市场化应用。
2.2.2设立2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用于补贴前期技术试错成本。
2.2政策风险:
纳入陕西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库”,争取长期稳定政策支持。
四、实施里程碑
1、2025年12月:完成本科专业招生、二级学科点设立,启动智能疏浚装备实验室建设。
2、2026年6月:获批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签订中交集团、潍柴动力战略合作协议。
3、2027年12月:实现首笔生态护岸材料专利授权,科研经费突破3000万元。
4、2030年12月:获批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启动博士点申报程序。
4、2035年前:获批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五、实施保障与考核机制
1、组织保障:
1.1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学科办、科研院、机械学院、水利与环境学院负责人为成员。
1.2设立“学科建设办公室”,专职协调跨学院资源调配与校企合作。
2、考核指标:
2.1、2025年:本科专业招生、二级学科点备案、实验室设备采购完成率100%。
2.2、2027年:交叉学科硕士点获批、首笔专利授权收益到账、省级重点实验室申报材料提交。
2.3、2030年: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年均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学科评估进入全国前40%。
3、动态调整机制:
每年度召开学科建设评估会,根据技术趋势和企业需求调整研究方向(如增加“极地船舶技术”等新兴领域)。
六、结论
长安大学通过“学科交叉筑基、黄河战略引领、企业需求驱动”三位一体模式,可高效建成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方案充分依托学校现有机械、土木学科优势,深度融合黄河科学研究院与企业资源,短期内快速形成科研产出与经济效益,长期瞄准国家级学科平台。建议学校优先落实2026年本科专业招生与实验室建设,同步启动高层次人才引进,确保方案落地见效。

httpwww 发表于 2025-3-25 08:26:04

【长安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差异化建设方案】
-------
1. 学科定位:聚焦内河与近海工程
避开西工大“深海装备、国防技术”优势,立足长安大学“大交通”学科群(交通运输工程A类、土木水利B+),锚定黄河流域生态航道治理国家战略,发展三大方向:
1.1智能疏浚装备(机械+计算机):研发无人清淤船、航道淤积监测系统。
1.2生态护岸工程(土木+环境):开发生物基抗冲刷材料、近海生态修复技术。
1.3内河低碳船舶(机械+材料):攻关LNG-氢能混合动力、轻量化船舶结构。
2. 差异化路径
2.1科研平台:联合中交集团、黄河科学研究院共建“黄河智能疏浚装备实验室”,与西工大“水下信息控制国重实验室”形成“民用vs军工”错位布局。
2.2人才培养:课程增设《内河生态工程》《智能疏浚技术》,就业对接中交疏浚、黄河流域水利部门,与西工大“国防军工就业圈”区隔。
2.3技术转化:主攻民用市场(年均目标5000万元),推动无人清淤船、生态护岸材料产业化,避免与西工大深海装备专利竞争。
3. 资源整合
3.1政策:依托陕西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专项,申报“黄河生态航道治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3.2校企合作:与中交集团、潍柴动力签订技术对赌协议,共建疏浚装备中试基地,锁定市场化订单。
3.3人才引进:柔性引进1-2名水利工程院士,组建“机械+环境+信息”跨学科团队。
4. 阶段目标
4.1   2025-2027年:设立本科专业,建成省级实验室,横向经费突破3000万元/年。
4.2   2030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生态护岸材料市场份额超20%。
4.3   2035年:建成国家级“黄河-海洋工程创新中心”,学科影响力进入全国前50%,成为黄河流域航道治理技术标准主导者。
5. 核心优势
以“黄河战略+学科交叉+民用市场”破局,形成与西工大“深海军工”互补的差异化生态,实现“学科链-产业链-治黄需求”闭环。

donaldlei 发表于 2025-3-25 08:26:59

长安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硕士点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年)
——聚焦黄河流域需求,整合学科资源,低成本高效申报
-----------------
一、建设背景与竞争策略
1. 必要性分析
1.1服务国家战略: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解决内河航道淤积、船舶低碳化、近海生态修复等核心问。
1.2错位竞争定位:
与西北工业大学差异化:西工大聚焦深海装备与军工船舶,长安大学立足内陆水域(黄河、长江上游)与近海工程,突出“绿色化、智能化、生态化”。
1.3区域唯一性:填补西北地区内河船舶与航道治理学科空白,服务陕西“黄河中游生态护岸十大工程”。
2. 核心优势
2.1政策支持:陕西省发改委《黄河流域水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直接需求牵引。
2.2科研基础:水利学院(内河航道)、机械学院(动力装备)、地测学院(遥感监测)已有技术储备。
2.3协同单位: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提供黄河水文数据、生态修复标准与联合实验室支持。
二、实施路径与时间节点(2025.9-2027.6)
1. 第一阶段:资源整合与方向设置(2025.9-2026.6)
1.1任务清单:
1.1.1成立跨学科工作专班:由分管副校长牵头,机械、交通、水利、能动学院院长为成员,统筹师资与设备共享。
1.1.2联合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共建“黄河流域船舶工程技术中心”,挂牌并启动首期课题(2026年3月前)。
1.2在现有硕士点下设置3个挂靠招生方向:
1.2.1机械工程(智能船舶装备方向)
1.2.2交通运输工程(内河智慧航道方向)
1.2.3土木水利(近海生态工程方向)
2. 第二阶段:成果培育与条件建设(2026.7-2027.3)
2.1任务清单:
2.1.1科研项目:申报2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如《黄河中游生态护岸材料与智能监测技术》),横向课题经费≥800万元。
2.1.2设备共享:改造机械学院动力测试平台(50万元)、水利学院水工模型试验大厅(30万元),新增船舶专用模块。
2.2师资整合:
2.2.1校内抽调:机械学院3人、水利学院2人、交通学院2人组建核心团队(不新增编制)。
2.2.2企业导师:聘请中交集团、潍柴动力4名高级工程师兼任导师(费用由横向课题覆盖)。
3. 第三阶段:正式申报与冲刺(2027.4-2027.6)
3.1任务清单:
3.1.1编制申报材料,突出“黄河流域急需、学科交叉特色、低成本建设路径”三大标签。
3.1.2邀请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实地考察,重点展示黄河研究院共建平台、校企合作项目。
三、低成本建设方案与资金分配
1. 总预算与资金来源


2. 关键省钱策略
2.1设备“零采购”:复用机械学院机器人平台(船舶无人化改造)、地测学院遥感中心(航道GIS建模)。
2.2人力“零新增”:校内教师绩效从科研项目列支,企业导师费用由合作方承担。
2.3场地“零新建”:共享水利学院“黄河流域生态实验室”、交通学院“智慧交通仿真中心”。
四、学科方向与特色课程
1. 三大特色方向


2. 课程建设方案
2.1改造现有课程:
2.1.1《动力机械设计》→ 新增“船舶动力系统设计”模块(16课时)。
2.1.2《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新增“航道GIS建模与仿真”案例库。
2.2新增核心课程:
2.2.1《黄河流域船舶工程》(校企联合授课,黄河研究院专家主讲)。
2.2.2《近海生态修复技术》(建工学院与中交集团联合开发)。
五、保障措施与风险应对
1. 政策保障
1.1争取陕西省将“船舶与海洋工程(内河方向)”纳入《陕西省“十四五”学科建设优先清单》,降低审批阻力。
1.2与省学位办联合向教育部提交《黄河流域船舶工程人才急需性论证报告》,申请“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绿色通道。
2. 竞争风险应对
2.1与西工大协同:签订《学科互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深海-内河”分工,联合申报黄河流域科研项目(如海洋能开发)。
2.2强化不可替代性:聚焦陕西省交通厅“渭河下游航道升级”等省内独家需求,凸显地域绑定优势。
3. 资金风险控制
3.1企业反哺机制:与中交集团、潍柴动力签订协议,承诺横向课题经费的20%用于学科建设。
3.2政府补贴兜底:申报陕西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专项”,预计获批补贴200-300万元。
六、预期成效
1、2027年6月前:成功获批“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硕士点,成为西北地区首个聚焦内河与近海方向的学科点。
2、学科影响力:3年内承接黄河流域相关课题经费≥1500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30篇,制定行业/地方标准2项。
3、社会效益:为陕西及周边省份输送80-100名内河船舶与航道治理专业人才,直接服务“黄河中游航运复兴工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安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