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转贴:永别了,中经开!~~~真的永别了吗?我要是要打个问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1 23: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经开之死,不外是一个期间的悲剧,一个期间的竣事。) {( w* V8 E+ {7 M# @( E3 o: h

# z& L/ V& l$ ~一、特权到底能有多大
. d6 {# y4 [8 |# k* _8 Z2 `. Z' ], \* o, z0 p
在“327国债期货”事故中,“中经开”无非是与万国证券和辽国发这两个对手举行争取,其使用内幕信息的活动无非相称于在比武中使用了暗器,而其在长虹事故中的作为,却比暗器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这次是直接粉碎了市场规则,把角逐的裁判——生意业务所也拉下了水。0 z' R- @; }1 T' }2 `
: P( o" i4 {) f" q6 H
这种本事肯定不是寻常机构能有的,直到本日,此中的内幕仍然不为人所知,是什么样的长处团体竟然能让生意业务所冒云云大的道德名誉风险呢?更让人不解的是,这次严峻违规事故竟然连主管职员也没有举行重罚,而仅仅充公了违法所得,这种精美了局也并非凡人能祈求得到的。
) F4 m+ M* p3 ?% e+ @6 {/ R$ y% f$ |7 `" u
当时的“中经开”无疑已经走到了其古迹的顶峰,而云云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逆行,也为它本身埋下了恶果——如果不是当初为所欲为,能遭遇“猝死”的了局吗?
( G, E0 d+ c/ C! R4 a  E( {9 H: x( R" L
二、一战定江山的“327国债事故”
- N4 ~7 x) R1 y0 D6 L8 |4 C1 q3 T' W2 ^3 L
1995年“327国债期货事故”一举奠定了“中经开”在证券市场的显赫职位。固然已颠末去了许多年了,但它留下的疑惑却始终没有被人忘记。而这个疑惑并不是大输家万国证券留下的,而恰好是大赢家“中经开”留下的。
: e. u; G/ c' k; M) w7 R7 N
9 A2 j$ [  Q! H: R- i至今为人公认的是:“327国库券”的贴息操持显然遭到泄密。中经开得天独厚的财政部配景令人不得不疑:中经开的第一任也是唯逐一任董事长,是原财政部副部长田一农,以后则长期只有总司理,均出自财政部。1995年时的总司理朱扶林是第二任,便是原财政部综合操持司司长,当时主管证券、期货业务的中经开一代“枭雄”戴学民亦出自财政部综合操持司。然而颠末这一仗大胜的中经开并没有因此有巨额利润入帐,1995年底接任中经开第三任总司理的韩国春(前财政部部长助理)向《财经》证实:“327给中经开的利润连1个亿都没有。”7 }) X3 b' |# I- A0 @8 @# o

* m# L) Q8 O1 S1995年2月,上海证券生意业务所的国债期货生意业务市场渐渐变得越来越火爆,此中主角就是以万国为首的空头和以“中经开”为首的多头,加上不绝变革阵营的辽国发。这场最能反映当时中国证券市场根本权势对比的经典大战,实际上有三位要角:一方是“国字头”的“中经开”;一方是代表上海股市传统力气的万国证券,第三方则是代表草根或民间资源的辽国发。这种权势对比,不但反映了1992年之后中国经济的团体格局,也非常贴切地反映了当时各级构造告急的博弈关系,而“327”国债品种恰好将这三方权势奥妙地纠结在一起,并以戏剧性的方式出现了此中的辩论。$ U5 z% }% ]+ ?& t
+ S- h' U( o& t4 p, g
着实,“327”这场惨烈搏杀的了局在还没有开始的时间就已经注定了,但它照旧在1995年2月23日到达了最高潮。为了挽回败局,万国证券的总司理管金生,在收盘前的七分钟用700多万口空单炸盘,上海证券生意业务所只好取消末了七分钟的生意业务。: A1 o0 v) i8 f2 ~! D) d
0 q- G  _+ x) X
这场战役不但导致当时证券市场最为风光的万国证券公司的关门,也导致了被称为“证券教父”的管金生的悲剧人生。但当人们被管金生个人的沉浮和“327事故”本身的戏剧性所吸引的时间,一个最应该被恒久关注的题目却被故意偶然地遗漏了,那就是,作为多方主力的“中经开”到底饰演了什么脚色?
# E2 E9 Y! n2 ?+ Y2 ^! _) N8 A( I/ I  v5 P
从当事人的回想来看,将万国看成这场金融灾难的首恶好坏常不公平的。最少,违规开仓的不但仅是万国,“中经开”也同样存在类似题目。但这不是题目关键地点。题目的关键是,“中经开”究竟是凭什么在这场对赌中大获全胜的?着实,这个答案早已明确,“中经开”靠的是万国想都不敢想的内幕消息。固然万国肯定知道“中经开”的配景,但他们照旧固执地以为可以凭本身的力气赢过对方的权利。听说,当时万国的操盘手是刚刚从外洋归来的金融专业人士,算得上第一批“海归”了。但是直到末了,他们还不知道本身是怎么输的。由于在他们的专业眼光中,对手显然要比本身疯狂得多,但他们照旧错了。这固然不但仅是这批“海归”的悲伤,也不但仅是万国的悲伤。不难想象,这种冷漠的逻辑将决定性地改变他们一生的头脑方式。: F- b& j  \* O) R+ M; k5 a
) y6 e# p5 a. @# B2 t% F
可以说,“中经开”开创了中国资源市场上靠“违规看牌”赢钱的先河。不外,这还不是“中经开”在“327事故”中作出的最恶劣树模。最恶劣的树模在于,“中经开”在“327事故”中,以最明火执仗的方式开创了中国裙带资源参与证券市场的新通道。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中国大陆证券史上最暗中的一天”。3 |+ T/ j4 d. O, N+ x5 r' ^: N
/ T; t! \; h/ U- I& P) J
注:“327国债事故”过程详见《“327国债事故”血腥汗青大概告诉你“融资融券”的未来》2 g+ a4 B7 e) O+ @

/ [" T. w% z2 [/ [- c有人估算,在整个“327事故”中,多头的红利在70亿元左右。作为多头主帅,中经开天然应该赚得盆满钵满。但希奇的事故发生了:中经开竟然没有红利。那么70亿元白花花的银子究竟被谁拿走了呢?答案已不言自明,靠内幕消息在中经开名下开老鼠仓的人拿走了。可以证实中经开简直没有在“327事故”中赢利的一个间接证据是,在“327事故”后不久,中经开公司竟然频频面对付出危急。在调用客户包管金达6.8亿元的同时,还累积了七十几亿元的债务,公司险些被掏空而濒临停业。不外,这仅仅只能表明中经开公司没有赢利,而那些与中经开相干的个人的产业增值环境大概恰好相反。, c4 t; B3 ]. Z7 K

; a3 l+ g. O1 V# L“中经开”作为一个特别公司的功能及性子,在这里变得一清二楚。7 d/ u  r. b) N* Z- W3 B0 w/ o

9 R& j6 O+ H' \“327事故”后有人称,“327”一役,作育了一批亿万富豪。不外,最应该问的是,这一批人究竟是谁?3 C5 Z" p8 I. O3 x0 w
0 k! i% l! Y. N" U& h' t: J; c
兹事体大,“327"事故后,中央构成了以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安全部等六大部委构成的团结观察组,对事故举行了观察?阵容不可谓不强盛,规格不可谓不高。但正如一些人所预料的那样,管金生以个人十七年监狱的代价为“327事故”划上了临时的逗号。之以是说是临时的,是由于“327事故”在以后还肯定会被人重新提及。
% O5 c' w6 o: x) K0 r- u3 y* n% A; v9 L* {. v* Q. ?/ B
不管围绕“327事故”还会产生多少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违规的一方,“中经开”应该也必须受到处罚。万国的管金生被判,辽国发的高氏兄弟蒸发,不能惟独中经开固若金汤。而以“327事故”为界,中国证券市场由此折入了一个新的期间:一种全局性的控制力气开始登堂入室,并渐渐占据主流。
8 o" S$ D9 b  e; L. \1 f! V3 p4 }5 K9 U5 X" }" q" f
二、通天手笔的“长虹配股事故”6 W4 J: H$ s/ o0 o5 A0 H

6 }, P7 T' ?5 Z! o1、长虹配股事故7 Q6 g1 ?  `' e; v6 I* T: F# H5 n: t

8 d  X, L4 v" N1995年8月21日四川长虹(600839)除权生意业务日,一些投资者惊异地发现:四川长虹国家股转配股的红股部分与个人流畅股的红股混在一起寂静上市流畅了。
# o3 F' [) ]4 L" v5 y
" @; Y* x- L* F6 }, o2 x长虹当时配股的主承销商为中经开,副承销商上海申银万国证券和上财证。配股接纳余额包销制,未被认购的配股和转配股部分均由承销商负责包销。配股阐明书明确告诉投资公众:社会公众股部分于8月14日上市流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在国务院就国家股、法人股的流畅题目未作规定从前,社会公众受让的法人股转配部分暂不上市。
! b6 P, F9 `% F2 C# f) I! A
$ g" H+ t& \" ~0 q: L0 P3 o1995年8月22日上交所的交割记载明确无误地证实了一点,市场为之哗然。12位的投资者投书《中国证券报》,投诉长虹违规。8月23日《中国证券报》登载股民来信,彻底把此次事故予以曝光。长虹配股事故是中经开在“327国债事故”后半年又导演的一场大戏,它把羞耻带给了本身的同时也让中国的股市为之蒙羞。1 m  N  Y' [. _6 l

' Q+ V: z  Y+ Y2、中经开并非始作俑者,但名高引谤
1 f7 @8 o3 y$ b0 _$ h' {0 ^5 U9 l2 C0 R" g
“长虹事故”发生初期,许多市场人士推测是否上交所的锁定体系出了某种故障所致。然而,随着局面的发展和上交全部关负责人的出头表明,消息媒体的充实曝光,中经开的狰狞面貌开始表现出来,固然有资料表现,它并非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1 @2 x/ y0 q7 G
! O- x7 s6 S, S! X3 Z1 B$ }
①1994年10月7日,浦东强生(600662)实行10配3转3的配股方案,1995年5月8日在此底子上实行10送2的分配方案,转配股的红股也于5月8日一并上市流畅,但没有作任何公告。5 h* y9 l2 U3 i6 s; a
1 f* `! @( ]' O! Z! h8 k5 l) w' ^' D
②1994年5月27日,广州珠江(600684)将原来法人股的红股按10:5的比例转让给个人股东,每股转让价为3·8元。因证监会未批,转让缴款延至10月10日管理。1995年7月17日,广州珠江又实行10配2的配股方案,原来法人股红股转让部分所产生的配股部分于7月31日与个人股配股部分一并上市流畅了。广州珠江公司的股权变动公告虽未对此作出阐明,但已明确无误地将法人股红股转让部分所配售的股份列入了已流畅股本中。$ T1 W7 A8 b  n1 V
- U( B1 U& P) @+ s$ C# a- @
③1995年6月,新天下(600628)实行10配3转3的配股方案,8月18日又实行了10送2的分配方案,转配股所送的红股也于8月21日与个人股红股一并上市流畅。6 z; Z6 m6 t9 E& j6 F& E4 ^& K3 K
# ~6 `7 x7 F8 i$ y9 q
由于长虹配股规模巨大,中经开因此的赢利也非常丰厚。有业界人士以为,在长虹转配股上市流畅中,中经开可赢利至少在8000—9000万元。正是如许的长处让人难以继续,中经开成了众矢之的,它在把上交所拉下水的同时袒露了本身。% x% S- E$ y7 t7 S9 f7 `

; \7 I7 t/ S& S, i6 V3、无言的了局' Z6 s8 e6 p5 M! }1 M+ N4 Z

+ s8 P$ K0 q) Z' o9 q; e6 ?1 l+ P中国证监会早在证监发字[1994]161号文件《关于颁布<上市公司管理配股申请和信息披露的详细规定>的关照》中指出:在国务院早做出新的规定从前,由国家拥有和法人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配股权和红股出让后,受让者由此增长的股份暂不上市流畅(个别公司全部股份都已上市流畅和法人持有已上市流畅股份的环境除外)。' }6 N' [. h% z. D! G

& i4 I8 F4 f: F0 Z; m1 y1994年已实行过转配方案的上市公司,也要按本关照的规定处置惩罚。证券生意业务应当按本关照的要求,提供须要的技能包管。
- [4 g; l3 H, a
" J* S. i& H3 }$ ?) j4 [9 ~因此,中国证监会在对“长虹事故”定性时指出:长虹公司法人股转配红股违规上市事故,是一起违反国家法规政策、违反“三公”原则、扰乱证券市场秩序、陵犯投资人正当权益的严峻违规事故。按证监会的处罚办法,中经开仅仅被充公了2000多万的违规收入,但成千上万长虹股东丧失了巨大的正当收益。4 g, i4 U5 i: z: ]& r+ U
* v/ F" c5 s  s7 @
人家牛啊!……
7 _7 \6 I" ]3 {, ]$ k* _$ Q- M: }/ L4 X4 ~# t5 }$ T: x5 h
三、摆不脱的“东方电子之谜”5 M3 y  _( N, w2 t2 b/ t

* l# V8 D. y* a$ b6 S1 \' u2 {与“327"国债期货几十天赌胜负的环境差别,在东方电子上,“中经开”似乎颠末了长时间的筹谋。资料表现,“中经开”不但是东方电子1997年上市时的主承销商和上市保举人,而且是东方电子在二级市场上长期的重仓持有者,是绝对的庄家,而其操纵时间之长,股价翻番幅度之大,决不逊于德隆系股票,是中国长庄的开山鼻祖。着实,“中经开”早就在四川长虹上有过类似长庄的积极,只是由于各种缘故原由而未能乐成,但这种抱负却在东方电子上得到了近乎“完善”的实现。
) }  z+ a3 z0 h& d$ S1 i7 M* r, Z7 i% {, K
2001年7月份东方电子的那场暴跌,实际已经宣告了连续4年多的造富神话的闭幕。当年证监会对于东方电子的观察效果和处罚决定久拖不公布,但从东方电子当时公布的年报环境来看,证监会的意图已经显现出来,那就是让公司承认汗青错误,但却要在整理后夺取生存下来继续发展。但整个“东方电子事故”无疑都与其发行承销商和配股承销商“中经开”细密相连。& A5 T7 O. B6 @7 d2 p  T

! C* w! X9 u' R) T4 A“中经开”到底在东方电子做了些什么呢?8 v2 T7 B. J1 Z6 A8 |& t# x

8 v& r" N8 [( x+ b1、东方电子暴涨之谜
3 H# ]. w4 i" l. C; x4 v+ x
% q) B0 @4 y9 m! S# U! f北京市人民查察院在告状书中称,1999年4月至7月,被告人姜继增在继续“中经开”总司理期间,挑拨公司证券总部生意业务部司理桑会庆等人,共开设了26个账户,会合7.8亿余元,大量一连交易东方电子股票;而1999年5、6月份“中经开”就动用达6亿元人民币,将东方电子的股票从22元上推到56元,涨幅为190%。以后,桑会庆等人接纳一连交易和自买自卖等本事,继续推高东方电子股票代价,制止2000年2月17日,东方电子股票代价上涨至90元/股(复权后),中国经济开辟信托投资公司从中非法赢利5.5亿余元。
. L* D& D7 j/ C& m4 g% l9 G4 _. V: R  M  Q' @/ C. `7 r2 u! G
在法庭上他还透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底细:1999年6月末,东方电子的股票已经涨到58元的高价位。但是7月1日,股市突然出现暴跌,东方电子股票也受到打击。这时,为了继续维持东方电子股票的高价位,姜继增默许了中经开职员孙某进场“护盘”的叨教。随后“中经开”从杭州一家财政公司融资两亿元人民币,并从中动用了1亿元进场“护盘”,保住了东方电子股票的高价位。% x  [8 z( e9 ~9 i9 X

8 I$ }0 r! e2 Y$ f以后,在大连休假的他还在天天注意东方电子股票的变革,电话指挥火线操盘手,期间“中经开”的最大“持仓量”到达总股本的7%到8%。而且从“建仓”到“出货”连续时间达半年以上。姜继增称,从2000年1月开始东方电子股票已经涨到“中经开”公司的持仓资本以上,他开始主张连续“出货”。1月份“中经开”抛售了700多万股的股票,2月份又抛了700多万股。到2000年5月,“中经开”在高价位上抛出了绝大部分股票。从东方电子身上赚了4个多亿。仅一个涨停板的一买一卖,公司就净赚3200万。$ W! u8 a0 U% \; K% d$ S
" g0 j: r8 S3 L! G$ {
2、真正的使用内幕4 w% @5 l" ^2 m9 c

; p# x$ b3 f  e$ J①“中经开”在使用东方电子上初次使用新式的武器:公募基金。, I/ _! Z2 Q" m) c3 X* m
! H  c& W$ d9 ^$ ~- `( Q
在东方电子长期的令人赞叹的涨升中,“基金景宏”和“基金景福”都饰演了告急脚色。从公开资料可以大概看出,到2000年末,基金景宏持股到达10,669,512股,占总股本的1.16%;基金景福持有2,737,848股东方电子。而到2001年6月30日,这两家基金仍然分别为东方电子的第七和第十大股东。而“中经开”正是这两家基金管理人“大成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固然这两只基金在规定时间披露的持股量,对于当时流畅盘已经相称巨大的东方电子来说,只具有某种象征性。这两家基金初次出现在东方电子的股东名册上的时间是2000年中报,这个时间已经是东方电子的最高价位地区,傻瓜都看得出,这两家基金所为何来。鉴于当时基金在投资者心目中理财专家的高尚而又专业的形象,这两家基金实际上还起到了疑惑投资者并吸引跟风盘的作用。这大概用不着有更多的猜疑。固然基金的高位接货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中经开”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将一个为投资者理财的工具,酿成了为庄家服务的私器,照旧让人不得不感慨于中经开的灵敏与无所顾忌。
% ^# D) m) X4 ?
$ M% u2 k* J. S; _- N& G( w  w厥后基金的职业操守及专业形象广受非议,但中经开的严峻违规却为我们展现了这个题目的别的一面:大股东对基金公司的控制。8 t( n/ n* S, G+ J. k0 j1 S2 z

- O0 E. g8 f4 v+ N与“中经开”撤消公告同时发布的另有“中经开”退出大成基金的公告;但有像中经开如许的庄家股东,所谓“基金内幕”层出不穷也就不难懂白了。
. {% }. r8 f  g! \0 H
' m: I% Z  \: N" B; l②“中经开”对东方电子的炒做中别的一个秘密本事,那就是使用内部职工股。6 f3 i1 \+ a% {

5 \* k; a0 H! f; D2 B' o东方电子在1996年12月12日的《招股阐明书》:“制止1996年6月30日,本公司共有职工855人。”“公司前次定向召募的内部职工股,据国家有关规定已由山东证券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托管,全部登记造册。”而在其1997年的年报中又披露:“制止1997年12月31日,本公司股东总数为21084户,此中内部职工股股东5444户。”一下子比应该有的最多人数多出4408人。仅此一点,东方电子的内部职工股存在严峻的题目。要么在上市前有过大规模的换手,要么存在超范围发行的题目。最非常的推测是,东方电子在1994年通过定向召募方式设立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一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这本是一件非常轻易查清楚的事故,但在当时由于是“中经开”为主承销商和上市保举人,却酿成了一桩似乎不大概完成的使命。
% }# D5 m( ]( n9 l
, G5 K* t# F  t9 s9 P2 R% l/ S厥后在董秘高峰在一份交接质料里阐明,1997年1月9日即股票发行的第二天,公司部分原高管职员即开始动议,由股份公司出头购买部分内部职工股,以便日后赢利淘汰分红的压力(当时发行时曾答应,内部职工股发行后,公司每年将举行不低于30%的现金分红。过后证实,职工股发行后至上市前的1996年,东方电子每年净利润均保持了70%的增长,分红答应也做到了完全兑现。)) O, p" e6 ~! U: p& C% @

/ i' e3 a2 e! s5 r9 T$ F随后,公司财政部分以尚未建立“烟台震东高新技能公司”的名义购买了1000万股内部职工股,厥后连同公募前尚余44万股,共计1044万股内部职工股过户至个人名下,而这些个人均是董事长兼总司理隋元柏从故乡山东文登和董秘高峰从故乡龙口的网络的。
' y( b7 J; W/ z6 P$ R
; r7 \  z4 P% R6 t+ }+ q由此,东方电子在上市前,共雪藏了1044万股内部职工股,分散在44个个人账户中,由公司本身掌控。此事在公司内部只有少少数人相识底细,至现在为止,外界不绝不得而知。
0 v; F+ c  o, c! d% L# j: f9 L
$ o/ `6 G! h8 v7 Q- L/ f0 v. m9 e资料表现,1997年至2000年东方电子共举行了4次大比例股本扩张。此中1997年5月,10送6转赠4,1998年9月,10送8,1999年10月,10送6转赠4,2000年5月,10送7股。东方电子掌控的这部分内部职工股灵敏扩张到近1亿股,按照2000年5月24日10送7股除权后的收盘代价21元盘算,如果一起持有的话,市值已经靠近20亿元,而当初投入的资本也不外1600万元左右。
$ |6 p' v' T' @* m实际上,自1998年始,东方电子已经本身瞅准机遇连续抛售了部分职工股,至2001年8月全部清仓,这笔资源所得形成的巨额财产也分期分批地计入了公司主业务务收入之中,成为解释公司业绩神话的告急依据之一。
2 E1 c  r+ L3 q4 F1 Y! O5 o0 @6 a" d
; s/ ^3 a" T. ^& t! |  R③东方电子通过炒股收入虚增利润4 L4 X/ ]3 b! s$ o* f

, _) \( l* `# i- S: N3 V" F东方电子实际召募资金仅6000余万元,均立即就被投向了证券市场。于1997年1月20日,即公司股票挂牌生意业务的前一天,有4000多万元被打进了公司掌控的44个账户中。上市第2个生意业务日就买入了200多万股,于当年11月尾抛出,赢利5000多万元,全部计入了当年主业务务收入。在初次试水乐成后,鸿篇巨制随即接踵而来。
. u) \: E, U% O9 m( ^6 s0 }! k. c, ~
东方电子原告急向导职员,自1997年股票上市至2001年8月间,使用本身所把握的中期财政报表、年度财政报表以及建立北京东方网络管理公司等内幕消息,在天同证券44个个人账户,银河证券10个个人账户,中原证券15个个人账户,累计投入公司资金6.8亿元,以及卖出本公司所掌控的1044万股个人原始股所套现的资金,交易本公司股票,共计买入8542万股,金额为19.77亿元,共抛售15733万股,金额为31.58亿元,涉嫌内幕生意业务的金额到达了51.35亿元。
1 e( A8 V- ^1 T# I
# O7 h9 u% p* @0 v将大部分股市收益用于虚增主业务务收入。东方电子自1997年至2001上半年,共计虚增主业务务收入17.0499亿元。) o) ^' j3 Z. f# A7 ?

6 s" z/ C9 F3 O: n0 e注:为应付审计,该公司结算中央伪造了某银行进账单,又与某银行烟台南大街分理处相互共同,通过在该分理处设立的东方电子技能服务公司账户中转、拆分,并伪造1509份银行进账单以及相对应的对账单,金额17.04亿元。同时,公司告急向导人安排市场部个别职员,接纳私刻客户印章、粘贴复印等方式伪造贩卖条约1242份,条约金额17.29亿元,虚开贩卖发票2079张,金额17.08亿元。从1997年开始,东方电子原财政处根据主业务务收入后的数据制作各年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等卖弄的财政陈诉,该公司原证券办据此体例卖弄的公司中报、年报,提供给股东和社会公众。有关质料表现,经查证核实,并经司法、管帐审计,东方电子自1997年至2001上半年,共计虚增主业务务收入17.0499亿元。
) `3 g" ?* }1 v9 R) `: H" |  ^3 D+ G% Q$ Z" c* L
另据隋元柏、高峰等人证实,在东方电子事故中“中经开”饰演着告急的脚色,比方在2000年东方电子投资1亿元建立北京东方网络有限公司的过程中,当时的中经开信托总司理先是亲赴烟台,质询公司为什么对网络热无动于衷,随后又约请公司有关职员在北京召开了网络研讨会,许多机构和基金的头面人物均参加恭维,阵容颇为浩大。在公布建立网络的前一天,即2000年3月6日,公司本身买入了840万股,其他机构固然也不无劳绩。- ]3 i; e4 M3 w2 e7 O1 h% q

5 ~$ o& @) T- k# w+ C# ]0 q  P5 Z6 R东方电子在内部职工股上的猫腻,正是“中经开”与东方电子长期“战略互助”的缘故原由——一个美好的蜜月就此开始。换句话说,没有大量和便宜的内部职工股的会合(更确切地说,是向少数知情人手上的会合),也就没有人有动力去创造东方电子这个“造富神话”。
, @$ d4 Y  P0 d1 a& \& ]- y$ j( P
+ Y4 B+ X* u8 B. o以内部职工股的黑箱作为源头,到二级市场上股票代价的连续多年的高发展,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中经开”在东方电子上的这个“弘大筹谋”。这固然是一个佳构,但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诡计。
$ C1 i8 V: s" E" @  U1 |. N/ n
一位曾在中经开的人士评价说,中经开与东方电子之间的互助关系可以成为证券市场的范例,由于其不但做了东方电子的上市,还能一连做两次配股。现在看来,东方电子的神话产生与这种互助关系也是细密相连的,假设没有了一连多次的概念炒作,假设不是中经开如许一个强势机构在运作,东方电子大概将不绝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平凡公司,可以说,东方电子是跟随“中经开”才从舞台的边沿走到了中央,也走向了深渊。
, n+ }0 t% U& P8 g2 r3 z2 g1 p0 `' A! H6 f" H9 |+ X
自从“327事故”以后,许多人就将中经开称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恶少”,这一是形容其树大根深,配景非凡,另一方面则是形容其本事凶悍,行事肆意。在东方电子的炒做中,我们看到了中经开对高科技概念的超强悟性,以及对基金的某种独创性运用。: G. O" s( z' p7 E' p! S+ f' g. l

" U# ^( ~5 r0 l' L& C- j) y5 ~四、自掘坟墓的“银广夏陷阱”8 I1 a8 P+ t, V
1 a1 l( ], q7 t3 q9 G
固然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羁系部分表现银广夏造假与中经开有关,但在银广夏的事故中,中经开绝不是一个真正受害者,纵然它因此而殒命,至少是股价的使用者。
  y6 y, V- J, z
3 L6 T/ f8 D# i8 ]7 X$ `$ ]9 Q& B* A此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经开”的高层反面已是公司内部公开的秘密,“中经开”的业务拓展故步自封而渐渐押宝证券市场的股票投资。中经开曾经在东方电子(000682)上赢利颇丰,听说有4亿元至7亿元的利润进账。可以想象,如果不是银广夏的骗局被实时、突然戳破,东方电子的故事会再次在银广夏重演:高位接仓——继续维持神话辅以高送配——关联基金进场掩护——出货盈取高额利润。( r+ x  G# w4 K8 l* f
* |. ^% G( K  Z( }
中经开这种“悟性与独创”的特性在银广夏的故事中也同样表现出来;同时也被本身的贪心和自尊击倒。4 Y9 R6 n3 L+ ]5 g7 _

8 O$ m; B8 x$ W. M1、“中经开”露脸, M* b* k9 Q3 J* y0 }0 z

" P# A( ^0 G- K3 e3 U中经开正式在银广夏露脸,是在银广夏2000年年报,一家叫北京中经开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机构出现在银广夏第七大股东的位置上,成为其最大的流畅股东。而从之前的2000年第三季度开始,大成基金管理公司下属的基金景宏和基金景福已经开始买入银广夏,据分析,第一次建仓是在7月下旬,建仓资本大至在25元。第二次建仓时间在2000年12月14日至年底,其大抵资本在32元左右。3 D+ Y( M! B3 d5 e% X
% q4 Y; Y* Q  R8 J: k% R+ M
将大成基金管理公司下属的基金景宏和基金景福算到中经开头上,这是有充实来由的。起首,中经开是大成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股东,也是基金景宏的发起人、上市保举人和现在的第六大股东,基金景福则与基金景宏在投资中跬步不离,更为告急的是中经开与大成基金管理公司在人事上的关联,如大成基金管理公司的法人代表姜继增正是中经开的总司理。以至于有中经开的地方就有大成基金、有景宏的地方就有景福。而中经开物业则是第一次露面,批评人士以为,这种露面大概是醉翁之意:不消说,这几家与中经开密不可分的关联股东又是在银广夏股票代价大幅拉高之后参与的;其用意与本事可谓如出一辙。表明有中经开在此,引诱投资者只管放心大胆跟庄买进,效果就可以渐渐出脱筹码。# }3 A6 g; K9 `# i. O. W

3 _* B7 v/ o/ S0 Y( n1 |( H+ \1 V& @) L8 }$ y
2、“中经开系”投入20亿?) z' A% _  _4 r# P% P8 A# _

& J5 Y- P/ H8 E- h0 r据统计,中经开物业管理公司及景宏、景福这三个机构,高峰时统共持有的银广夏“明仓”高出2140万股,制止银广夏瓦解前2001年6月30日,中经开物业持有银广夏959.2万股,占1.9%,而基金景宏和基金景福2001年年报的股票剔除部分则表现,基金景宏和基金景福客岁曾分别剔除过银广夏701万股和485万股。; m( |! i" m5 Q* W8 x

4 R. L  b+ s8 e  ~' e景系基金为什么会在30多元高位建仓,这不绝是市场想要弄清楚的题目,而景宏、景福在东方电子上面的演出也如出一辙,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基金内幕》中所刻画的谁人经典的局面:热气腾腾的桑拿浴房里,庄家和基金司理赤膊相向,没有灌音大概泄密的大概,双方“坦诚相见”,渴望基金为庄家高位接盘,“每接我一股,我给你个人一块钱”。思量到中经开与大成基金公司之间的密切关系,大概连这一情节都可以省略。4 x( D+ f4 t/ B4 d0 w; P" j- d

& G: k& ?5 V( m6 t5 s2 S. C- k除了三个公开操纵工具外,中经开在银广夏上面到底建了多少仓?没有人知道,有市场听说说,中经开系在银广夏上投入了20亿元。银广夏2001年中报表现,其股东从1999年的从5.18万淘汰到1.42万人,股东均匀持有2万股左右,按照流畅市值盘算,也就是每个股东名下均匀市值64万,而根据厚交所的统计,此中持股10万股以上有500多个户头,意味着每个户头拥有者光银广夏就有300余万元的身价,可见是一个典范的庄股。
4 r0 v+ L) l( X' f% W& c, M- \" M$ t( l
从时间上推算,东方电子与银广夏的炒做在时间上有交织。也就是说,中经开险些在同一时间出击两家(大概是数家)大牛股,其路子之野,气魄之大,让人瞠乎其后。业内谓中经开凶悍,看来绝非戏言。
" \: I  X% h, u% Y/ ]+ C# y- x3 P# N" Y6 l  |( x: o5 [" i
3、海啸袭来
% P2 b) w; J% q5 S0 h( ~+ C9 ?, X+ J0 @5 M
2001年8月登在《财经》封面的一篇重磅文章:《银广夏陷阱》将闻名于世的大牛股银广夏骗局彻底揭开,竟然是如许一个烂摊子。银广夏事故的发生,直接引爆了中国股市的一场诚信危急,投资者广泛对银广夏之类的公司切齿腐心,纵然有机构想要自救,但在大庭广众的市场环境之下很难再肆意妄为。9月26、27日的前市只管有大量生意业务盘出现并一度打开跌停板,但终极照旧“半途而废”,就深刻地阐明确这种环境。无论是个人投资者照旧机构投资者,在现在的状态下计划以抢反弹的情势来举行“刀口上舔血”式的操纵,无疑是极不明智的,也是充满了风险的。
: }8 w( L+ @- w4 d
0 e# M2 N& h" p3 Q注:详见2001年8月7日的《财经》杂志的封面文章《银广夏陷阱》。
http://www.simu001.cn/x70401x1x1.html
最好的私募社区 | 第一私募论坛 | http://www.simu001.cn

精彩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 ( 桂ICP备12001440号-3 )|网站地图

GMT+8, 2025-4-16 03:21 , Processed in 0.3822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www.simu001.cn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