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论语》中的孔子
' y5 h3 U. w% B在《百家讲坛》上看了《于丹〈论语〉心得》,便去读了《论语》全文,虽有几分艰涩难懂,却也颇有收益。在《论语》中,我读到了一个立体的孔子,他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世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7 m5 L. [9 ^/ U( J孔子的伦理观与政治观
1 ?3 o5 ?2 e2 E' g9 @% g# w; f孔子“述而不作”,只讲话,不写作,他的学生只能拼凑他的话语,编成《论语》。大体上,孔子的主张主要围绕一个“仁”字,达到这一要求的人被称为君子。世人大多评价孔子是教育家,但他实际上更是一名影响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政治家。“仁”不仅是对个人修身养性所提出的一般要求,而且是对国家统[url=[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xinyoyo###/bbs/x43100x1x1.html]病情严重没什么精神]治者、君王诸侯所提出的治国策略、施政纲领。( G. _9 } a! y% M- }: H) Q* o
孔子的“仁”以礼乐为形式,中国乃自称礼乐之邦。仁是内容,礼乐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为此,孔子坚持克己复礼。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表示对这些人的尊敬。与乡亲们举行饮酒仪式,结束后等老人出门自己才走;在仪式中毕恭毕敬,敬神如神在。孔子还极力推崇孝道,“父母在,不远游”,还说父母养孩子,到三岁才脱离怀抱,父母去世后孩子理应守孝三年。对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孔子嗤之以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历代帝王尊崇此训。直到清代康熙皇帝还抱怨说,人才难得,好不容易找到个,又因父母死去报“丁忧&rdquo,[url=http://karamja.net/forum/viewtopic.php?pid=504525#p504525]北京笔记,无 题(96)];,需三年后才能做官。如果官员[url=http://blog.dqccc###/s/article_5676416.html]精神分裂症要怎么治呢]隐瞒不报,属欺君之罪,要杀头的,[url=http://bbs.yiwoqu###/viewthread.php?tid=9150765&extra=]紫薇花开]。
9 Z Q8 O: g* L0 A礼是规矩,乐是娱乐。孔子希望人们不但从外表上循规蹈矩,而且要有坦然从容、健康快乐的内心,所谓“据于德,游于艺”,正是此意。孔子很重视内心的充实,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求进取的人,孔子感到难以理解,也无可奈何。3 G ?8 ?2 A" [5 o3 |/ e; `: U4 D! w
孔子的“仁”体现在为政之道上,要求实现五种德行:恭、宽、信、敏、惠。恭敬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容能够得到众人的支持,讲信义让人们信任、使用,机敏可以建立功业,施加恩惠易于差遣别人。这些理想化的执政要求,在他同时代的从政者看来不但难于达到,而且难以接受。因此孔子十分看不起当时从政的诸侯。但他在朝堂上下却依然对君王毕恭毕敬,特别看重祭礼,“事君以礼,人以为佞”。他不是虚伪做作,而是想要通过对宗庙社稷、天下政事保持一种虔敬的心境和态度,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向往。4 {: Y6 M4 h9 S, l! e: o
现在的人们提起“仁”,总会想到仁慈、仁爱、宽仁,甚至妇人之仁,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乎仁”,又说,“当仁,不让于师”。仁需要刚毅坚强、少说多做、义无反顾、据理力争,甚至要“杀身成仁”。这样的孔子是不是很有锋芒、很有个性,令人联想起林则徐、猛张飞?那么生活中的孔子在弟子们眼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且看
7 @+ y3 L3 Z+ q0 H/ R孔子的道德观! n/ E {, q* Z' \3 b
修身[url=http://blog.tianya.cn/post-7126048-109431593-1.shtml]精神分裂症要怎么治呢]、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由孔子提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追求。孔子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就把自身修养放在了第一位。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很严的要求。什么样的人符合这个要求呢?君子。曾子说,孔子的仁道以忠恕二字贯穿始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还应包括我们刚才所提到的刚勇正直。
% g) s7 K$ G! q8 {& M% T孔子说,见义不为,是缺乏勇气的表现。孔子在这里,[url=http://mzpkq.imotor###/viewthread.php?tid=281392&extra=]幸福是心底的触动],实际上又提出了“义”的概念,但孔子并未对“义”做明确的解释。依笔者看来,“义”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人承担起个人的义务与责任,“在其位,谋其政”。1 m0 F' P! l2 ~# }4 Q7 |8 d
一个君子,要好德,要从容淡定,要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有没有人达到这样的标准呢?有。殷商有比干、微子、萁子,周代有伯夷、叔齐。在孔子那个时代,至少有两个人达到了这个标准:一个是孔子,一个是颜回。+ p. Z, L& F, h' {9 G' U) f, u
孔子在论语中,也就是在弟子们心目中是这样一个形象:温和却很严肃,威严而不凶猛,谦恭使人感到安全。[url=[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xinyoyo###/bbs/x43110x1x1.html]这是抑郁症的表现吗]有人称赞孔子的弟子子贡贤德,还在他面前诋毁孔子,子贡说,别人贤明,好像一座山丘,可以逾越;孔子的贤德,却像太阳和月亮,难以企及。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说,越仰望孔子,越觉得他高不可攀;越钻研孔子的言论,越觉得他功力深厚、坚忍不拔。孔子对自己也有评价,他说自己用功时就忘了吃饭,开朗达观来忘记烦忧,不知不觉就到了暮年。孔子自视甚高,他说周文王死后,天下的文采道德就汇集到自己这儿来了,可老天爷为什么不让统治者发现和赏识自己的才干呢,使天下不能归于大治呀。! P0 C' H# U( z- b& C {/ b
颜回是孔子生命中的一个奇迹和骄傲,也是他终生莫大的遗憾。两人既是师徒,又是朋友。颜回尊敬孔子,孔子对颜回也青睐有加。子贡说颜回见一知十,自己见一知二,孔子点头[url=http://bbs.wst.cn/x8170936x1x1.html]五年前患过精神分裂症]称是,可见颜回聪敏过人。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对颜回的贤德赞不绝口。颜回死后,孔子痛哭失声,说老天爷让他丧失了自己心目中的衣钵传人,[url=[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aynfinance.cn/zhaiquan/19919.shtml]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课题组历时两年对]。当季康子问他弟子中谁爱好学习时,他说除了早死的颜回以外,没有别人。那么,颜回是怎样学习的呢?且看& p5 |) k! D4 u3 s/ o
孔子的学习观
4 I( |' }6 s& [& c按照外国学者马斯洛的需要划分理论,人有尊重的需要。人们需要进行社交活动。孔子“仁”的学说不但要修身,还要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子对于外部的社会环境,始终抱有一份热忱,积极主动地与外界沟通,影响互动,促进世界向和谐美好的方向去转化。孔子与顔回能达到君子的境界,与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密不可分。
1 z: N" a( M+ Y) n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态度。对于批评自己的言论,孔子开诚布公,闻过而喜。对于情同父子、钟爱之至的颜回,他[url=[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xinyoyo###/bbs/x43096x1x1.html]孩子时常情绪不好]评价说不是能帮助他的人,因为颜回凡他所说的没有不心悦诚服,高兴之至的。由此可见,孔子不但有“虚怀若谷”的态度,也有必需的肚量和自知之明。孔子不轻易下结论。他说大家都讨厌的,你要去查访一下;大家都喜欢的,你也要去查访一下。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的分界线:生来就知道的,极有天分的,最好;通过学习而知道的,差一些;再次一等[url=http://club.qingdaonews###/showAnnounce_1189_69568_1_0.htm]有什么权威的医院治疗妄想]的,开始不知道学,遇到困境才学,“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那种人;最差劲的是那些处于困境中还不学习的人,只能成为下等小民了。这话虽然有片面性,但还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改变命运吗!% Z2 W; w& ?9 y9 ?2 \
颜回也是一个好学,会学的人。他不迁怒别人,不犯同样的过错两次,这是很了不得的。孔子说他总是在进步,从不停止。颜回的种种言行,很得孔子的喜爱。孔子心中的贤人,要谨言慎行,说话、做事都要三思而后行,时时处处多长个心眼,尽量不让自己后悔。“言寡忧,行寡悔”。这样的要求让我们普通人感觉很累,但孔子和颜回却能身体力行,那种素质和习惯已经被他们烂熟于心、运用自如。凡成大事者大概都有此等城府吧!
+ D% Z' w8 f$ B2 ]% ^* ~$ l孔子的确是个圣人、贤人,但他肯定不是完人。那么,针对孔子对中国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该如何评价其是非功过呢?且看。
, s, z- Z/ e1 q/ |$ Z. x+ X6 x8 {孔子无罪6 t e% w3 J! k/ y$ X( X
五四运动以来,批判孔子的思潮和言论不时涌现,匕首、投枪都指向封建主义的痼疾。鲁迅先生更说,翻开古书,尽道吃人。这些批判是有道理的,很有见地,一针见血,是当时复杂社会斗争的需要,读来酣畅淋漓,大快人心。但是,孔子虽然有错,却是无罪的。
( Y0 Y8 H# [2 ^* U孔子提倡礼教,主张以形式来确保内容。孔子言论的核心是仁,是忠恕之道,刚直之道。有一个叫林放的人问孔子,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说,问得真大呀!要俭朴,不能奢侈;办丧事,应该心里愁苦,不要表面哀伤。就是说,形式要简单,内心要真诚。后世一些腐朽僵化的宋代理学家从礼教中读出“存天理,灭人欲”,实在是糟蹋了孔子。# I* _8 P+ P5 [% \: O
同样断章取义、糟蹋孔子的还有那些居心不良的统治者,他们为了维护统治,表面上尊孔推圣,实行教化,暗地里却耍弄权术、愚弄民众。要知道,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首先说的就是君王要像个君王的样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君王不仁,做臣子的可以当面冒犯,直抒己见,如果君王不听从,可以“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离开这样的君主,以示抗议。当然,在这一点上,孔子还不能跳脱时代的限制,来设想我们现在的民主、自由、平等、解放,他甚至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君主的国家。因而其仁道学说浸润着奴性,更合乎统治阶级的利益。于是,君王与贵族们先给自己设定了一系列特权,再用法律绳索和军警武装限制民众的思想和行动,更用阉割过的孔子道德去污染人们的大脑,使他们甘心做政治顺民,不思反抗。- C5 r2 n: X$ e# Y
客观来讲,孔子的仁道是有问题的。他把社会问题过多地归结到统治者与士大夫的个人修养上,显示了知识分子开朗豁达的心胸和勇于担当的政治情怀,但对社会现[url=[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xinyoyo###/bbs/x43116x1x1.html]是不是得了被迫害妄想症]实的矛盾冲突却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不能站在民众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因而难以强效有力地改变民众的生存状况,解决社会的深层次矛盾。
+ N, q- s5 t+ f3 w- n当有人问到有关生死、鬼神的问题时,孔子偷换概念,转移话题,说要先知道生和人的问题,“子不语怪力乱神”,其实是采取一种逃避的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到此后的中华文明,五千年里只出现了张衡、沈括、祖冲之、郭守敬等寥若晨星的几位科学家。太关注内心世界,不善于探究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不明白科学玄思的重大意义,这些是孔子学说的致命伤。. q# m# b4 |: Z6 U" T- F W7 H
孔子的仁道学说虽然有过错,但后人完全可以修改更正,甚至提出完全相反的意见,尽早完成正-反-合的哲学命题,但可惜直到近代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后才有这样的反思出现。屠夫有罪,菜刀无罪;后人有错,孔子无罪!; @8 E/ U+ C3 ~
孔子的财富观与爱情观8 X! r9 s5 w0 c3 q' \6 ~- D
孔子是个理性的人,他注重内心的道德制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兴办私学,弟子众多,生活是比较富裕的。但他其实并不爱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也有困窘之时,在陈蔡曾经断粮,但他并不因此放弃自己的信念。他说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却以自己的破衣烂衫、粗食淡饭为羞耻,就不必跟他谈论。孔子说,如果富裕可以追求到,车夫他也愿干;要是追求不到,他就要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了。他压根没把财富看得很重,他相信“学而优则仕”,君子才学好,自然有俸禄。他所挂念的是他的仁道。[url=http://club.qingdaonews###/showAnnounce_1189_69564_1_0.htm]这是抑郁症的表现吗]
; Q: d% w2 l9 Q# O8 L1 H孔子说,食色,性也。承认人的基本欲望,抱一种实事求是、开朗豁达的态度,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一种普遍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境界,胜过其后的道学家何止千万倍。0 P! L+ X Y( [7 _, l) A
《论语》中很少提及女性,仅存下面两例:
2 G, o5 m A4 a孔子本人有次去见卫灵公的宠姬南子,因南子生活作风有问题,孔子的弟子子路很不高兴,说老师你怎么能这样呢?孔子发誓说:我要是犯了什么错误,老天厌弃我。可见孔子很爱惜自己的名声,居然要绝无仅有地指天誓地,来表白自己。3 W7 {' @" b6 i* `5 a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靠近了[url=http://blog.sina###.cn/s/blog_143039f600102w5ou.html]早上醒来还是焦]就不谦逊,远了又埋怨。2 ?* _! F( ?( s' M5 Z$ i% ~( y
尽管《诗经》中也有描写男女情爱的诗篇,但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在正襟危坐、任重道远的孔子那里,当代男女平等的爱情观是没有市场的。他所挂念的还是他的仁道。
+ x" l, H: t, k! l以上就是我所读到的孔子,如有谬误,敬请批评指正。
U# `2 N, c1 T作于2008-1-1
2 E- R4 Z) c6 n) g . V$ b5 i9 z8 E2 b4 b& t1 G
* s/ L- v5 B, N, M; Y% `) W 作者左译的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