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深水区的当下,环保领域监督执纪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传统监督模式在应对跨区域污染治理、新型环境违法手段、利益链条隐蔽化等问题时逐渐显露疲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大部署强化政治监督,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工作。
5 M6 Y, ^) W: u一、环保领域监督执纪的现实困境与改革逻辑& t1 Z/ y. h% g6 n6 ~$ @
当前环保监督体系存在明显的"碎片化"特征。某省环保督察数据显示,近三年查处的环境违法案件中,35%涉及跨部门协调不力问题,22%存在监督信息共享障碍。部门间权责边界模糊导致监督盲区,环保执法与纪检监察衔接机制不畅形成监督缝隙,传统"运动式"监督难以适应环境治理常态化需求。6 S9 y# \1 ^1 s; z9 K
制度性缺陷导致监督效能衰减。部分地方环保问责存在"高举轻放"现象,对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往往止步于行政处罚,未能深挖背后的失职渎职问题。某流域污染事件追责案例显示,7名责任人中仅2人受到党纪处分,暴露出问责机制不健全的深层次矛盾。# D5 C6 ?5 C1 C* v& r" N+ W( k x' A6 Y" {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对监督能力提出新要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监测到的实时污染数据,与纪检监察机关掌握的履职信息尚未形成有效对接。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环境监管中的深度应用,倒逼监督手段必须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8 i( A- H4 [& Y$ _# P' N4 d二、构建多维协同的监督制度体系
! o' C* K, h6 w) b3 t建立环保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具有现实必要性。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试点建立跨省域监督协作平台,通过定期会商、线索移送、联合督查等机制,三地纪检监察机关联合查处跨界污染案件17起,推动建立统一的环境执法标准。$ R& _! o8 U4 u# u
环保督察与纪检监察的贯通衔接机制亟待完善。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发现问题线索的纪检监察转化率从2018年的58%提升至2022年的83%,但线索研判标准、移交程序、处理反馈等环节仍需制度化规范。" D/ Y; x0 `* T) I% }" u; P2 c
智慧监督平台的构建正在改变传统监督模式。广东省上线的生态环境智慧监督系统,整合124个部门的2.3亿条数据,通过算法模型自动识别异常排污数据,2022年据此发现虚假整改问题46个,问责处理党员干部29人,展现技术赋能监督的显著成效。5 P. Y5 \6 ^4 Y# X
三、问责效能提升的实现路径
: {- Y+ i0 i3 w: m精准化问责需要建立科学的责任认定体系。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在实践中面临取证难、溯责难等问题。浙江省推行的"环保履职痕迹管理"系统,通过全过程记录决策流程、执法过程,为精准问责提供数据支撑。该系统运行后,环境执法领域的申诉率下降42%,问责精准度提升36个百分点。
& U& B0 H6 u8 H: Z% d/ P容错纠错机制对环保干部队伍具有特殊保护作用。某市制定的《生态环境领域容错免责实施办法》,明确6类容错情形,对因环境治理创新出现的非主观过错予以宽容。该制度实施以来,环保干部主动申报改革创新项目增加75%,推动解决历史遗留环境问题13个。; h+ `8 Z& ], T' O V
监督成果转化机制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江苏省通过"监督建议书+整改清单+回头看"的闭环机制,将监督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制度建设的契机。2022年推动修订地方环保法规3部,完善制度27项,建立污染防治长效机制14个,实现监督成果向治理效能的实质性转化。4 t) u' K0 Q) O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环保领域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需要跳出传统路径依赖。通过构建"制度创新+技术驱动"的双轮驱动模式,形成监督主体协同化、监督过程全程化、监督手段智能化的新型监督体系。这不仅是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当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利剑"与生态环境部门的"专业盾牌"产生协同效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才能真正转化为制度优势和发展胜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