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信诈骗的复杂网络中,电信虚拟号如同隐藏在暗处的“黑手”,悄然伸向人们的生活。它作为电诈的关键终端,让无数人深受其害。那究竟什么是虚拟号呢?这类电话有着明显特征,当你接到带有区号的座机号码来电,或是看似普通的手机号码来电,一旦尝试回拨,得到的往往是“您拨打的号码是空号”的提示,这便是虚拟号的“杰作”。- h K% R+ t, U& e
从原理上看,这些被电诈分子和推销人员利用的虚拟号码,就像拥有“七十二变”的本领,能伪装成任何他们想要的号码进行拨打。现实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惊悚经历:突然接到显示为派出所电话的来电,对方操着严肃的口吻,以各种涉公检法的理由要求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实际上,这就是诈骗分子借助虚拟号技术精心编织的陷阱,让受害者在恐惧与慌乱中一步步踏入深渊。
( p5 p& {3 S4 f( L! I0 n6 j# \在虚拟号的体系里,电销卡、虚拟卡和防封卡各自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电销卡常被灰色产业掌控,成为电话骚扰的“主力军”,不断向人们推送各种推销信息,严重干扰正常生活。虚拟卡则更加隐蔽,它巧妙地绕过电话实名制的监管,为不法分子大开方便之门,让他们能毫无顾忌地通过电话实施骚扰和诈骗。防封卡堪称其中的“顽固分子”,被称为“白名单卡”,无论用户如何投诉,三大运营商似乎都难以对其有效封禁。更糟糕的是,这些卡的办理漏洞百出,即便没有原件,仅凭几个复印件就能批量开通大量虚拟号,让不法分子肆意骚扰他人。1 X2 i9 R: j( R, X2 Q( u
这些虚拟号在显示号码上无所不用其极。诈骗分子通过先进技术,能让虚拟号伪装成公安局、检察院、国家政府机关的号码,甚至连110、120、119这样的紧急号码都能被模仿。它还能变成日常生活中的手机号、座机号,可能是朋友、老板、家人的号码,形式多样,7位或8位的座机号、9位或11位的手机号,甚至是三位的紧急号码,都能出现在手机来电显示上。当接到这些电话时,听到的大多是电脑合成的语音,没有真实的人工交流。而一旦回拨核实,得到的只有“空号”的结果。" n: U7 _- ~. ]5 u8 E, p6 D4 Z
这些虚拟卡、电销卡和防封卡并非仅属于某一家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网络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并且,它们的使用方式与传统电话卡截然不同,不是插在手机或座机上,而是在电脑上完成注册后,由电脑自动运行,全天候不间断地向随机号码发起拨打。人们即便将骚扰号码拉黑,新的骚扰电话仍会源源不断打来。据悉,诈骗分子利用一个人的身份信息,就能注册出几百张此类手机卡,生成几十万个号码用于随机拨打,严重侵犯人们的隐私和安宁。
# b" G1 E4 E$ [中国的电话实名制于2015年9月正式推行,旨在规范电话卡使用,维护通信安全和用户权益。自那时起,非实名制电话卡已基本从市场消失,普通民众办理电话卡的要求也变得极为严格。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三大运营商却通过各种渠道,将虚拟卡、防封卡等售卖给灰色产业甚至诈骗集团。这使得诈骗分子能够利用我们的实名制信息,精心策划营销、放贷和诈骗方案,严重威胁人们的财产安全和生活稳定。+ F+ T+ F' ^" n
在整个电信诈骗产业链中,劳务中介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江苏省昆山市的博悦电脑城永兴和人力,以及昆山市枫景苑c区商业街的宏达旺劳务。这些劳务中介常常打着入场办理入职的幌子,哄骗打工人提供个人信息。他们还会以厂里入职为借口,让求职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个人信息用于注册手机卡,并转手卖给电信诈骗团伙。此外,他们还会以注册正规app的名义,骗取打工人的个人信息,私底下用于注册手机卡,将这些信息变成诈骗分子的“作案工具”。
) B" @. q4 f* a' V除了劳务中介,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专门为诈骗集团提供个人信息用于办理手机卡,甚至帮忙办理营业执照(简称办证),还有人提供微信号以及各个平台账号。这些行为相互交织,让诈骗集团构建起完善的诈骗机制,他们拥有营业执照来伪装成合法企业,通过手机号与受害者取得联系,利用微信号和各个平台账号进行进一步诈骗活动,让人防不胜防。- V8 }* h+ W ~. _' i6 g
在虚拟运营商领域,也存在一些管理不善的情况。像天音通信、迪信通等虚拟运营商,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通信市场,但由于存在管理漏洞,部分号段被诈骗分子利用,成为电信诈骗的“帮凶”。据相关数据,一个人的身份信息竟能注册多达360张虚拟卡、电销卡和防封卡,而这些卡的信息在常规查询渠道中几乎毫无踪迹,给打击电信诈骗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 {/ {8 N0 `8 Y$ ^/ U4 H! [人们理应享有不被骚扰、不被诈骗的自由,然而这些虚拟号和相关灰色产业的存在,严重破坏了这种自由。相关部门和企业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电信诈骗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斩断这条黑色利益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生活安宁,让人们能在安全、和谐的通信环境中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