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是你领导”到兼职刷单,从冒充公检法到假冒投资顾问……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之狡猾,形式之多样,不管是涉世未深的在校学生,还是白领精英,被骗案例屡见不鲜。数据显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目前已占全部刑事案件40%以上,每年案发以 30% 的态势增长,给社会安全稳定、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3 U- i; N+ \( }1 p& E: K
" f# q& I' D8 I# D 精准“轰炸”1 j8 s. b; ^) ]; K' d
2021 年 1 月下旬,某平台商家举报,在自己直播间购物的客户被人诈骗了。原来,买家在其直播间购物后,竟有人冒充客服,以快递运送途中丢失、产品有问题等为由,诈骗了买家不少钱。5 h* ~- @( x+ [& a! Y* m
随着大数据的到来,公民个人信息也成为诈骗分子炙手可热的宝贵资源。通过这些信息数据,犯罪分子对特定目标实施“精准轰炸”,作案更易成功。- }- c8 _8 ]& J1 c5 P- _
最高检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网络诈骗是在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精准出手”,有针对性实施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已成为网络犯罪的关键环节。
, e9 ~" j# M0 U/ M3 d `9 c P* l2 v& @ 嫌疑人精心设计剧本,周密策划过程,诈骗名目众多,涉及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保、征地拆迁、精准扶贫、金融信贷等多个领域。由以往“中奖信息、婚介职介、办理证照、冒名顶替”等传统事由发展为“投资理财、补贴退税、刷单诈骗、民族资产解冻以及区块链虚拟币诈骗”等。7 `4 @& K' l1 R9 ]* b7 y5 z7 b/ U
公司化、产业化运作,黑灰产业丛生
2 M! q' O7 R% [& z0 c1 d( N 大量案件信息显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大多是团伙作案。犯罪团伙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实施诈骗,成立专门公司,设立多个部门或岗位,公开招揽成员,以企业管理方式刺激团伙成员实施犯罪,整个作案过程不断精细化、标准化。
; V5 m. |! c7 R 此外,网络犯罪也越来越表现出产业化的特征,并以网络诈骗为中心形成多个关联犯罪团伙:一是专司策划骗术、拨打电话的直接诈骗团伙;二是盗卖个人信息团伙;三是提供非实名电话卡、银行卡团伙;四是提供网络和通讯技术支撑团伙;五是专业洗钱团伙。上述团伙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或临时搭配,分工明确,紧密协作,形成以电信网络诈骗为核心的犯罪“产业链”。/ h; W9 w0 V4 e# x* b6 S
也是在这条产业链上,一些不法人员受利益驱动,利用行业监管的漏洞从事网络黑灰产业,为网络违法犯罪提供物料供应、技术支撑、引流推广、资金结算等。尤其是银行卡、电话卡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发势头明显,违法办卡贩卖现象突出,违法办卡贩卖人员逐渐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职业化发展趋势。/ |# y% V, D* Z( |& A; S: U
“明网”向“暗网”
# k P N4 s+ f6 ?+ }5 b( m 转移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升级,网络犯罪手段不断翻新,犯罪嫌疑人具备较强的反侦查能力 , 使用不记名的手机卡、网络虚拟电话、虚假或者异名银行卡,犯罪过程不易留痕。诈骗成功后通过第三方支付、第四方支付、点卡商城、赌博网站等迅速转移赃款,资金去向难以查明,增加了打击犯罪的难度。% u Y1 d- n6 u' l2 I; h5 M- E
如犯罪分子以“购物返现”“区块链”“金融理财”等新形式,借 P2P、网贷、众筹、虚拟币之名,掩盖其犯罪本质,迷惑投资人。, i2 l2 ]8 N: m8 x( @1 j
网警提醒:随着科技发展,网络诈骗的手段也在不断改变,诈骗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了解新的诈骗形式,才能更好的预防诈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