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南怀瑾老师:修行若不戒淫根,到头来自欺欺人一场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0 08: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真理,明天又把它推翻了,所以不要盲目地迷信科学。( g' Y7 E7 r; e( `/ ~
南怀瑾老师:修行若不戒淫根,到头来自欺欺人一场空-1.jpg
http://www.simu001.cn/x224278x1x1.html
最好的私募社区 | 第一私募论坛 | http://www.simu001.cn

精彩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0 08: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卷六佛告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所以修行若淫根不断,如蒸砂成饭。这个根是什么根?过去杭州有一个和尚,是个很有名的法师,人家说他的淫根断了的,看到在家女或尼姑,就和她们抱在一起,大家也不在乎。因为他为了修道,自己硬拿剪刀把生殖器剪了。这怎么是淫根断了呢?淫根不是指这个,淫根是心理,这和尚比谁都犯戒,这很严重,他因为自己生理部分一剪,就这样乱来,一天到晚在犯淫戒——意淫。所谓淫根这个根,是指意识。意识上有性的欲念以后,就有各种漏丹的后果。一般这个漏,只是指身漏。实际上,六根都在漏。要把这个欲念完全净化了,才能得定。压制不是断,像那个和尚也不是断,那个根依旧存在。但真要断淫根,一定要到四禅定才能够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0 08: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原文:【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U3 r/ p/ m& s" a1 T" p! S
$ z1 N; w& _7 M- f* \
, o" `9 F  U' z; g2 l3 z

0 R# N2 W' f; ^  p, K佛说:“你不是经常听我讲说修行所依持的戒律吗?我常说修行的入门基本要点,有三个决定不易的程序:首先要守戒。因戒可以生定。因定可以发慧。这是达成无漏果位的三无漏学。何以称摄伏妄心为戒呢?. ~+ x- f6 H( Z/ s( h

9 k4 G6 w  v" L' d/ |
( ~4 a; l; ~: B; b- ]  [
  l: h" B9 Y9 H( y+ S+ @0 z【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U& r5 I# G( x

- i0 M* ]8 S" A
4 M% `2 ~+ M7 w! N
8 v( P: \) g" Y. R5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六道众生(天、人、魔、**、饿鬼、地狱),他们的心里根本没有淫根,自然就不跟着生死之流去连续不断地轮转。' `2 ^, _' |; b: ]' A; S/ \: g* X6 e
% T3 P: v6 G" w9 W# r

' K' B+ q: R3 m4 J+ m  C/ p9 X& N4 C$ n; G8 `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f+ j* ^" a  ~& C6 H2 U; l  a+ }
- h9 b, ?5 P% @* Y- P1 I& K2 W

7 u- A# C* J. r7 _* s' P/ U: ~* B/ S6 P0 T  b7 ?: [
你要修习定慧等持的正三昧,本来是要求出离尘劳世间。如果淫心不除,根本就不能出离尘劳之累。即使有很渊博的世间知识,或者得到少许的禅定境界,如果不断淫根,必定堕落在魔道之中,与群魔为伍。他们也有很多信徒,也都自称已经成就了无上大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0 08: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 h* C6 a: B! ]$ R. }6 G
( E4 J: o9 n+ o* V
; ^3 g  N1 U5 m6 G! p8 |7 D1 C# S1 j# M! j. a2 s9 j) T8 V
我去世以后,末法时期之中,将有很多魔民,盛行在世间,广作贪淫的行为。并且还自任善知识去教化他人,使诸多众生,堕落在爱欲第一的主观深坑里,丧失正觉的道路。* w* T! C! t. T# \! N' x( y
# l! A6 I  Q( k3 f3 O
- L7 `; j$ Y% Z: s; \
' \0 O2 Y8 U+ ]/ ?/ f5 @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x  {' l4 g; ?4 G- h  U- N0 m) `+ t- q9 r. c7 ~6 z1 w
5 H9 H+ X7 u$ |) d' A8 u3 ]/ P
* O, g8 V; A/ U; d4 ]9 ]1 F& T" M
你将来教导世人修学定慧等持的正三昧,必须要先断心里的淫根,这就是过去诸佛世尊所建立的第一个具有的决定性清净教化。8 ?5 s) W' T* h# p( c' h& y
, ?# I9 Z' x3 y% H. h1 @
, o5 D1 T0 s& a( ^
% ^4 |! v& \  {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7 z" b/ {2 R" ~: R$ Y! `) Y
6 s, N' B7 W" n6 L) O
3 x' H- n( M5 t- w- x6 e$ Q

% n& N1 G0 D! Z; s8 q如果不除淫欲而修习禅定,犹如蒸煮砂石,想把它变成香饭,即使经过百千劫的时间,也只能成为热砂。因为砂石根本永远做不成米饭。
$ K/ M* y  L3 S6 A" b
- P3 |6 d7 l: @9 ^# p1 V
8 Z# `4 k8 K0 ?, d' i( D: N: q2 C6 p& r0 }  o1 O0 ^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
" ^/ U, ?& M4 m' ?" n
3 O* X) H  ?; n/ Y4 c" |8 f( P8 D% l0 b6 t& M' q+ x

) C6 o2 z! X& F( R- a4 T9 W1 R# T如果以淫欲之身来求证佛果,即使稍有所悟,也都是淫根。根本基于淫欲所发拙,始终还在三涂(**、饿鬼、地狱)中轮转不休,必定不能超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0 08: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Z: o  \4 ]' V5 B6 J! W

- F3 z- A  f: S$ `! i. J3 u& O$ K/ L. l% U+ m( g4 d+ ?" j
$ y. g' m# C* J8 {$ m& I3 d
要求圆满达成佛果的寂灭境界,必定要使身心淫机之根完全断除,最后连压制断除的心念也化为乌有。然后对于佛的正觉大道,才有望证得。
/ T% M! u. z3 s8 A0 J$ G& n  C! E( W& I0 s% [9 U

8 ?$ Y8 F. T4 V/ f( e* U
! W  ^: k# L7 s% T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和我这样说法相同的,便是真正的佛说。不是这样说的,就是魔的说法。
+ Z% e3 i( d, A& R3 D* x+ Z, v4 k5 g6 \" J5 R( g& k3 P/ ?: W$ c

2 I  S% l! E9 V- n9 c# ~. [( D3 G! l+ X! \& S
所以人和物理世界中的一切众生一样,这个生命来源最大的反复根源,就是情和欲。换言之,它所突出的行为,除了饮食之外,就是淫欲,也就是现在人们统称的男女两性之间的“性欲”。欲和爱,欲和情,看来是本有生命中最平常、最自然的作用。但无论在宗教、哲学、科学,甚至是任何学术上,如果深入探讨,始终是无法彻底了解它的究竟。至少到现在这个时代为止,确是如此。由绝欲,了欲,转化欲乐到达升华超脱的境地,那是何等的难题,也是最难完工交卷的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0 08: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世尊在建立规定出家比丘和比丘尼的戒律上,第一条便是“戒淫”。它的原理,在佛说《楞严经》中有很扼要明显的定论,如上所说:“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这很明显地说,要修戒、定、慧而求证出离物欲世间的第一功课,即须先离“淫欲”。至于它和世间伦理行为的善恶问题上,则是第二义中的事,在别的经论上,都有说到,不必具论。但佛说的淫根,在于心意识,并非指人生理上的器官,生殖器官只是身根之一而已。
6 H, h6 K* w2 B$ b' ?6 m  J' \$ ?4 e# x- G. n$ x# E8 D$ C: J
/ Z- B; ~% U) Q' y$ }! j

: m1 s' A% E* U) Y! V5 R《如何修证佛法》《楞严大义今释》《戒律学原理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 ( 桂ICP备12001440号-3 )|网站地图

GMT+8, 2025-4-13 14:21 , Processed in 0.397334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www.simu001.cn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