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关于货币本质or价值的看法,其一是基于交易,其二是基于债务。如果不区分这两个概念,就很容易把比特币和现代主权国家货币混淆。( [# s* Z% ^6 S l5 r3 q
基于交易的货币很容易理解,大家接受这种交易媒介即可,这个概念并不局限于主权货币。比如,监狱里作为等价物的香烟、太平洋岛国上用于交易的石头等等。可以发现,这些东西都不是国家发行的,没有国家信用背书。其之所以有作为等价物的功能,是因为在之前交易形成的惯例中约定俗成了。换句话说,它们作为货币,完全是因为大家的认可和接受度。
. g' [5 c: i" H; ]9 ] k 基于债务的货币相对复杂些,这种货币一般指主权货币。其核心思想是,货币就是国家欠你钱的凭证,如果你拿着货币,可以用来偿还你对国家的债务(税收)。所以我们看央行资产负债表,流通中现金以及准备金是在央行的“负债”一栏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为什么偏要这么设计呢?是因为,单纯发行货币是没法让大家使用的。比如,我现在宣布海淀区独立了,并且拿A4纸打印了一批“知乎币”在海淀大街散发。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拿到了之后可以顺利用掉,就是因为接受度的问题。, G" i) x% O9 w5 P5 k: _! u7 A+ e
那如何提高大家接受度呢?政府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征税。我不管你在海淀用人民币还是美元,只要在我的领土上交税的时候,用我这个币就行了。而交税的义务,是每个公民都有的,因此就创造了对币最原始的需求。并且大家知道,这个币最后用不出去,还能拿去给国家交税,用于偿还对国家的债务。这下就有国家信用背书了。这也是为什么税收具有无偿性,并且要国家权力保证实行的原因之一。9 A- V+ w2 V3 e) [) w9 M/ f! v" j
当然,这是两种看问题不同的角度。现实生活中,主权国家的货币兼具以上两个特性。一方面是国家发行的,可以给国家交税,有政府信用背书;另一方面,大家在交易中对这个货币的接受度也很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前是因后是果,大家对货币的接受度首先是来源于国家信用背书的,其次才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可以试着想一想民国时期,我党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的使用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