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华泰证券发布了一篇原标题为“救市政策正有序退出,年度策略‘解铃’系列之二:股市筹融资环境”的研报,文章中关于证金减持的内容引发了轩然大波。 这份研报首先是梳理证金在救市期间的持股情况:“证金救市前只在两家公司位列前十大股东,分别是中国石化和中国人寿,最新(11月12日)证金控盘的公司家数(前十大股东包括中国证券金融股份、中央汇金投资、中证金融资产管理计划)达到1145家,红十月初期,证金控盘的公司家数有1169家。 继而指出“10月起证金不再增持,10月上半月减持贵糖股份、闽东电力、金隅股份、深天地A等10只股票;11月(上半月)继续减持海南航空、蓝星新材、攀钢钒钛、高盟新材、三全食品等14只股票”。 鉴于目前筹融资环境的恢复,华泰证券认为“证金的减持以及之后的退出会温和有序,可控可调,不会造成市场大波动”。 尽管A股从震荡走向平稳,但肩负救市重任的证金的一举一动都在引发市场的关注和猜想,尤其是退出的相关信息。 对于这篇研报引发的关注,华泰证券内部人士表示这篇研报被市场曲解了,初衷是讨论救市政策的退出,而非证金的退出,这是完全不能偷换的两个概念,原本旨在说明目前的市场环境的乐观,而绝非提示国家队退出的利空。 “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证金在减持,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国家队在退出”,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市场分析师桂浩明表示,“第一,证金公司早已表示将长期持股,从我们理解的语义范围来看,长期持有至少是半年以上;第二,证金确实有在调整仓位,但是让给汇金持股,如果这被理解为减持,是不慎重的,容易给市场造成误解。” 关于证金未来将如何退出,多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人士都表示不便解读,“目前没有具体方案,猜测也没有意义”。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则指出,投资者根本无需因证金的退出而恐慌,“将来证金公司退出有很多渠道,第一,它可以通过转为养老金退出,第二,转为汇金公司持股退出,第三,转为ETF退出”,上述退出方式都不会对二级市场带来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