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部分PPP项目在经济性分析上都难以满足社会资本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前期投入概算大、运营管理粗放、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像投资回报、运营损益、净现金流等财务数据的测算难度大、可靠性低。前期建设预算受规划、技术选择和关键人员影响大,经济性要素权重低,制约了后期运营管理,也降低了项目全周期的经济可靠性。
9 z4 l8 N4 ~$ V! @$ \# j' y" E4 m2 T 我们看过一些示范项目报告,即便勉强给出一些财务预测,但是涉及投资净现金流、运营损益、成本收益变化等分析,很难让专业的金融机构信服。
2 {+ }+ M9 k- h' e 例如,近年来地铁PPP项目逐渐增多,各大建设公司、城市综合开发公司等都积极加入竞争。与他们交流时也都坦诚,几乎没有一家能真正能搞懂地铁运营。什么时候维护保养,什么时候更换设备,不同时期人员成本的变化等等,这些基础数据都没有,怎么可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财务分析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地铁建设的预算又是怎么通过的呢?# h2 r% s/ i+ x& L4 x+ V* n2 k8 F1 u
在过去,政府是很难算这个帐的。一是算不出,政府不懂运营,像地铁运营的成本费用,维护维修这些都需要行业专业人士才懂。二是不愿意算。经济性如果算出来很差,项目就没有了,政府是需要项目投资维持GDP的增速。
+ p% B/ a6 M1 j/ E, ]$ v& {' V 现在,政府要想将待字闺中的PPP项目嫁出去,就必须明明白白的告诉选亲者,这个“闺女”有哪些可量化的优点,不能再回到简单依靠财政托底的老路上。
$ c* g; l0 E7 R, g+ Q 政府就需要在发包PPP项目时,将关注重点从“建设期”向“全周期”改变,进行详细的运营期经济分析。对社会资本方的运营能力要集中考察,要求咨询、财会、税务、法律等服务机构加大对运营能力的分析判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5 A. `5 W- [# u2 Z
) y2 f9 b# y8 Y8 O3 J1 f& p) u3 R; O( m3 M! M3 \ T2 I* b d& q, q
. t1 l* S1 X3 c" T6 q7 q# ^ 这么做有什么现实的意义?举个例子,现在铁路建设中大多追求高速化、现代化,因而无砟轨道纷纷取代传统的有砟轨道。但是传统的有砟轨道建设成本要低很多,对列车的减震作用大。无砟轨道是更为先进的技术,建设成本相对高很多。在运营维护期,两种轨道的维护成本又在不同周期和运输条件下,互有利弊。如果不考虑运营管理,不做运营分析,一味地提倡高速、现代化,那么建设初期的投入会是巨大的,给后期运营带来了诸多限制。5 H0 Y5 @7 f; r) v% ^
现在有些地区政府开始务实,在规划中将铁路速度适当减低,降低了前期投入,并且通过优化后期运营管理,降低维护成本,使得整个PPP项目经济性较好,自然就吸引来了社会资本。
& o6 o" n0 ]. o; |4 s! t# f) r 当然,这个例子并不是否定高速、现代化。我只是认为,这类项目的技术选项必须要服从经济性,毕竟技术进步的最大意义在于提高效率,效率本身就是一个经济概念。/ j8 N8 f' H+ R9 k
当我们尊重事物本来发展的规律,遵循经济性的原则,PPP必然会吸引来更多的社会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