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举行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风控高峰论坛”上,不少参会的原银行系人马引起成融通关注。 0 P& h( z5 t+ E$ U6 b3 w
这类人才是网贷(P2P)的挖角对象,从银行跳槽去P2P后,他们大多已成为风控掌舵者。好比,成融透风控代表小李,两个月前还是农行河西分行的风险管理部总司理。联陆金所风控总监,也是出身交行。 % K* v# Z" W2 o9 p1 Z$ J
究竟上,但凡做出些边幅的P2P,风控团队皆不乏银行系人马。这些原来在银行风控岗位上有着丰富履历的大佬们,却未必乍一到P2P平台就能收放自若。西装与T恤,银行系与互联网系人马奉行的理念显然不尽类似——前者守旧,信仰严谨;后者旷达,寻求创新。碰撞与磨合后,谁成主导? * m) r% A% U/ A9 q
一位曾在央行工作多年的小贷行业资深人士将银行信贷与P2P深刻划界:银行信贷依托于强大的线下尽职观察渠道,依托的是信贷工厂、三品三表等多种风控模式。
5 a7 ?* K6 R' j$ h/ W此中,信贷工厂是指银行以标准化步伐对信贷举行批量处理惩罚,民生、安全银行等皆践行此模式;三品三表也极易明白,前者是指产物、品德与抵押品,后者指水表、电表与海关报表,是指通过关注企业真实生产状态相识企业市场风险。 * C- m, M) ~) G
P2P则否则,他们大多把“大数据”挂在嘴边,他们的理念是,沉淀的企业谋划数据加上供应链信息,已相当于企业的真实资质。 . c) d0 r8 ?# ?+ v8 B3 i I
就在这次论坛上,亦不乏P2P高管言必称“大数据风控”。 7 Z. H8 t' A' w0 m) j; ]
在前述小贷资深人士看来,槽点并不但限前述题目。他以为,许多P2P获取的只是企业的部分信息。通过P2P乞贷的不乏线上线下同时谋划的小微商户,且大部分的线下业务规模大于线上。线上业务由于透明度、平台限定等缘故原由,通常表现谋划状态良好、资金流水正常,但剔除运营资本以后的谋划利润、资金泉源、负债布局等关键信息却无法通过线上得到。
& c* `: c" C F8 M$ G这也意味着,所获取数据的可信度已经打了扣头,更遑论草根P2P们靠两三年摸爬滚打探索出来的数据分析模子的科学性。
+ {9 |% v+ x. y究竟上,没有哪一个与信贷沾边的机构,如银行、小贷、包管公司会白白放着客户的生意业务数据与现金流数据不做分析。但是,单纯靠数据判断企业资质一定不敷,那些银行信贷员实地蹲点摸底的告急性已不必多论。 g$ o7 T' W8 j# Y
以是许多银行系的风控高管加盟P2P以后,第一时间险些都是招揽大批线下尽调专员,以致引进旧部,将业务营销与资质稽核双岗位完全隔离。
! k" ~8 Q/ n$ ^( `. I9 E& [好比成融通,这个由多达25个银行系高管撑起来的风控队伍(只是领导层,不含业务岗),在发掘到埋伏的优质项目后,会照搬银行履历,线下对企业举行资质稽核、抵押品评估,同时还要请到第三方评估。 * O" N$ |8 ]# Y. ?5 ]
在完成全部的稽核流程和法律手续后,才允许乞贷方到线上发布乞贷信息;再比犹如样身处深圳的众金在线和联金所,会在拿到央行和第三方评估机构提供的征信结论后,向银行反向验证乞贷情面况,并剔除此中非实质性收入的部分;最告急的是,P2P仍会团结关联小贷公司举行线下尽职观察和签约。
$ B0 h+ T/ v! ]一个故意思的征象是,P2P引以为傲的风控模式中,“信贷工厂”这个词被反复提及。很显然,穿T恤的人跟着穿西装的人干,没错的。
) a( D6 l; _! L2 S4 q8 f
% u+ N9 n% l# W, l) v& z [ X发布时间:2014-11-05 以上,来自:
, J3 i6 ~0 z1 c3 B& h凡本网注明“泉源:(非成融通)”的作品,均转载自别的媒体,转载目的在于通报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附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接洽,本网视情况可立刻将其撤消。
( s. q5 H# P6 ?- v6 c1 |/ E) ^
$ J) [8 y3 Z! }3 `/ }% K# a)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