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贸信贷风波上演了一场无视规则、资金调用、疯狂逐利的闹剧。繁华过后,潮流退去,钢贸商、银行、托盘国企、包管公司、仓储中介,这些昔日的“弄潮儿”,如今难有赢家。/ ?) s# V0 V( v8 A2 R5 l8 B
柏树钢市坐落于上海大柏树这个钢铁生意业务中央地区,是上海钢贸行业较为典范的代表。5 n" Q$ f# l" }8 P( s" U
20世纪初,钢贸行业风生水起,柏树钢市也热闹创建。最繁荣时期,钢市的办公室爆满,连院子里的停车位经常都是一位难求。然而,随着钢贸信贷危急变乱的发酵,如今的柏树钢市日渐冷落。0 s6 |5 h3 z( h4 }1 @3 U+ V# m) z
柏树钢市的境遇还不算是上海钢贸市场中最糟糕的,但也反映了整个上海地区钢贸行业的兴衰起落。
/ B! i6 p* O2 K4 h$ N钢贸信贷“去杠杆化”开始 随着钢材市场供求关系的逆转,钢价连续下跌, 钢贸行业反复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题目,一些钢贸企业面对停业。在钢贸圈里,“跑路”、“断流”、“停业”等坏消息接连不停。
" @+ g ?4 j3 a/ l2 L9 ~& ?据不完全统计,与前几年相比,如今,以北京、天津地区为主的北方市场钢贸商缩减了30%以上,以上海为主的南边市场钢贸商险些锐减一半。一些前期盲目扩张委曲活下来的钢贸商,也在苦苦挣扎。" A) g1 N3 |6 P
由于地区特点和经济开放度差别,在天下范围内,钢贸行业信贷去杠杆化过程大概才刚刚开始,在局部地区,钢贸行业授信以致还在增长。
6 o; A0 i T# I5 [* M7 t据媒体公开报道,以广东佛山金型重工老板何健宏被抓为标记,钢贸危急已从华东伸张到华南。而业内人士猜测,钢贸重镇佛山乐从发作的信贷违约案件如今尚处于危急发展阶段,即民间光荣体系瓦解后造成银行还贷资金产生毛病,包管链条违约尚未见大面积发作。可以预见,危急还将进一步发酵。
( k+ v; X+ i# N; X: l, h回首乱象
/ V% R) Z- y+ z$ X* B第一桶金
! ^1 h5 G" {5 X7 h0 R9 j9 q! r- t! Y& F: E$ ~# U
9 ]8 M3 _$ Y$ w) A. e { Q
钢贸企业最炙手可热的行情是在2005年从前。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十多年间,随着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钢贸企业队伍渐渐发展强盛。在这期间,上海钢贸企业积累了名贵履历,不光引领了天下钢贸行业的发展,更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海某商会会长周林强是较早涉足钢贸行业的代表。1993年,周林强四兄弟捉住了浦东新区开辟这个大好的时机,来到上海搞起了钢材交易,在这个行业,他们淘到了第一桶金。
& m3 f& d1 J' @1 q; S2008年,环球性的金融危急发作,为了应对危急,各地开始底子办法建立,对于钢铁行业可以说是空前的利好,钢贸商们的交易也是方兴未艾。与此同时,银行信贷相对宽松,一起看涨的钢铁企业成了银行头号座上客。为了方便做业务,有些银行以致在钢材城附近设立网点。- P! @5 i, @8 b6 ~1 U6 [# ]: B
长处激动,何止钢贸企业
/ {' w6 L4 p% a# b: k' I; o) y; u& v2 s8 W; y3 Q
0 T8 r) h& u" N3 I! A" t3 v 钢贸商本能的谋利意愿,与商业银行天然的信贷扩张激动一拍即合,在信贷资金助推下,钢贸信贷泡沫渐渐产生并不停膨胀,在2011年到达顶峰。 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钢贸行业内,在钢价上升阶段,“创办钢材市场-招商-钢材市场创建的包管公司为散户包管(联保)-贷款”这一策划模式对地方政府和银行都具有勾引力,从而在多地快速“模块复制”。 在市场盲目扩张的过程中,政府对财产的宏观调控并没有适时跟上。某些地方政府或是缺乏全局眼光,或是为了短期长处盲目招商引资,这也为钢材市场的产能过剩埋下了隐患。 在2010年4月到7月短短数月中,某钢贸企业曾一下子铺了20多个摊子,仅在江浙地区就先后新建了6个钢材市场。这种征象颇具广泛性。近两年有个别地区的钢贸企业先后在天下各地兴办了 600多家钢材市场。假如投建一个钢材市场均匀需 3亿元的话,近两年某地区的钢贸企业仅在钢材市场建立中投入的资金即高达2000多亿元,这此中银行资金占了很大的比重。: p" W, y/ D" b" P
创新“跑偏”,风险放大
8 Q. R; R) {# ]1 k/ V
$ y$ ]5 h7 N* N 由于融资的便利,在浩繁的钢贸企业中,部分钢贸商以钢贸为融资平台,通过包管公司包管、互保、联保、出具假仓单、重复质押等途径,套取、调用银行信贷资金,盲目扩张;有些进而把资金投向房地产、钢材期货、股市等范畴举行谋利,以致直接创建小贷公司、典当行等从事民间借贷。" X' [) V2 r/ |' T1 _: h
相对钢贸业务来说,这些范畴风险更大,而且须要长期资金支持,而钢贸的负债根本是限期为3-6个月的短期资金。资金链条上的风险隐患,进一步累积放大,随时面对断裂的大概。 究竟上,2008年之后,随着钢贸市场升温,大量职员涌入钢贸市场,整个行业也开始鱼龙稠浊。有数据表现,上海的钢贸企业从2007年前的3000多户,至2012年猛增至近1.2万家,此中10人以下的公司占到65%以上,年贩卖量在5万吨以下的企业占77%,行业小、散、乱特性突出。 中国建立银行在排查钢贸行业贷款时发现诸多“三假”企业:卖弄注册,有一些熟知银行业务流程的“掮客”专门资助企业卖弄注册,“某行3A级账户,1000万元的注册资金,连续存续3年以上,”看起来非常漂亮,现实只是一个空壳;卖弄报表,看起来合规,却没有骑缝章;卖弄生意业务,关联公司互买互卖。 银行对钢贸商的贷款原来较为审慎。但自2005年以来,通过创新包管和质押方式给钢贸商放贷的方式渐渐活泼。特殊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急后,在银根放松的配景下,银行纷纷通过互保联保、仓单质押和个人策划贷等创新方式,对钢贸商举行融资。 “联保制”从2009年开始盛行起来,其时曾被誉为告急的“金融创新”。联保制在钢贸行业中,是一个广泛的融资包管模式,一样寻常是三到五个商户构成一个联保小组,在这个联保小组里,此中一方贷款时,别的几方都会相互举行包管。 这种融资模式的特点就是,银行贷款给钢贸商时,一样寻常会由钢材市场创建的包管公司为散户包管。即便债务出现题目,散户无法还贷,力气雄厚的包管公司、钢市老板也会兜底代偿。 然而,银行在产物筹划时未充实思量行业高度集群性对包管本事的影响,未充实思量经济下行期大概袒露的风险倍数放大的风险,也未根据联保体的风险特性思量对联保体企业团体举行得当的授信控制。 由于包管公司根本是由钢贸企业的现实控制人出资创建,再为出资人提供融资包管,融资方、包管方和生意业务对手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关联生意业务较多,联保大量存在。在经济上行期,此模式对风险缓释作用不大,但在经济下行期,此模式反而放大了光荣风险。一旦一家企业发生风险,便会引发多家企业同时出现风险,很轻易产生连锁违约效应,引发贷款危急。
A! L _+ y# i0 R大话与猫腻编织的天下
4 l, J1 D% T4 t! B再现骗贷流程图
5 q$ J1 h- b1 v! w6 u0 L: D8 S% n* T }! L' r
. l$ i4 W8 K+ ^* j为了获取更多银行贷款,部分钢贸商和钢贸中介动起了歪头脑,用重复质押的方式骗取银行贷款。
$ y8 P6 i5 |8 z9 _8 p有业内人士形貌了如许的一幅骗贷图:钢贸商将钢材放在一个堆栈里,开具仓储证明,向一家银行贷款,然后再将这批钢材运送到另一个堆栈,再次开具仓储证明,就又可以向别的一家银行贷款。如许一来,代价1亿元的货品,在一家银行可以贷到4亿元来盘算,辗转10家堆栈,就可以从银行贷到40亿元。而别的一些钢贸商,干脆团结存储堆栈开具假仓单,从银行骗取贷款。
1 m* A) i F% X" n+ U仓储、物流监理、融资性包管公司等钢贸中介,本应对钢贸企业的抵质押物举行全流程羁系,但由于羁系、光荣水平比力差,部分中介机构失职以致与钢贸企业相互勾结,出具卖弄仓单,大概重复质押“一女多嫁”,以致“移花接木”,使用其他钢贸企业货风致押套取银行信贷。
5 E, N' \. g$ P“托盘”的国企- U& t: V- o2 o, k d: R* p' @
1 ?, T8 h% Y+ e, N, h8 J: }" n
! V! H9 t9 P: z2 s! Y/ @ 国企通过钢贸商的卖弄商业来帮钢贸商融资的做法在钢贸圈一度也很盛行,俗称“托盘”。2 m# ~0 U& U. y- y, ], {4 n+ S9 R9 k
简单来说,就是钢贸商将钢材在一段时期内的货权转至国企、上市公司等有力气企业,从而得到短期融资,到期后钢贸商归还资金以拿回钢材货权。 比如,钢贸商找到某央企下的物流公司,以每吨钢材低于市场价的方式卖给物流公司,约定两天后按市场价回购;该物流公司再依附此笔商业去银行申请贷款,把现实融到的资金“放贷”给钢贸商从而再赚取一笔费用。在这一生意业务中,钢贸商得到运动资金,而国企、上市公司等被称作“二银行”的托盘方则赚得了钢材差价和类似“佣金”的收益。3 U+ [" m# U0 z( t, E6 z- ]
钢材高价期间,每吨钢材交易资源四五千元之下大概才有几十元的利润,钢贸商想方想法多融资以便一次性吃进更多钢材谋取更大利润,办法就是长期将钢材重复质押融资托盘,风险不停在累积。钢贸商通常有关联的仓储公司资助一起造假仓单,推动重复质押,而有利可图的国企和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也渐渐怠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X, k) M! T! w# u
银行的算盘8 Z0 u8 ]$ T; \3 O6 c4 r
着实,银行并非对钢贸信贷风险一无所知,他们也打着本身的算盘。 在银行眼中,钢贸业务无异于一块极具勾引力的“肥肉”。钢贸行业是一个资金麋集型行业,银行可以提供的金融服务非常多。
) I* ` O5 ]- u% F. c效益指标方面,钢贸贷款年化综合收益率达20%-30%。存款指标方面,钢贸企业可提供包管公司包管金、全额银票包管金、大额结算往来资金,关键时点以致可以从外部拆入资金满足银行考核须要。
" H4 |4 ?! n" u$ H) d7 M中央业务指标方面,钢贸商户可以满足包罗票据、光荣卡、理财、基金、保险(放心保)(放心保)、黄金贩卖等在内的各项要求。钢贸商又大多为中小企业,银行的议价本事高。业内有“三个30%”的说法,即贷款利率上浮30%,中央业务收入占30%,按贷款额的30%存入存款包管金。
. D- U* O( w% k上海钢贸圈的一封公开信也从侧面印证了银行在钢贸业务上的丰重利润:“银行通过以贷转存、存贷挂钩、浮利分费、承兑汇票、配比购买银行理财产物、基金、保险产物等一系列本事,使贷款资源达15%-25%,加上包管费用,钢贸企业融资资源高达37%,企业不堪重负。”
2 e$ e; o& o$ F9 g" ~银行倚重钢贸,袒露被动与无奈
5 a# |1 }4 t. T6 [3 B+ }3 x银行对钢贸业务高利润的太过倚重,一方面是由于资源的逐利天性,另一方面更源于商业银行不科学的考核和鼓励制度。 据观察,涉及钢贸信贷的某大型银行总行对上海分行的考核指标近40项,2008-2011年,年度存款增量指标三年翻番,中央业务收入指标靠近翻番,让分行不堪重负。为完成考核,该分行继承向下压力传导,下层支行客户司理绩效工资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与现实收入高度关联。 一边是极重的考核压力,一边是能轻松助推完成各项考核使命的“万能型企业”,两者的联合顺理成章。
8 ~( \" f+ l& K! K( m+ j钢贸商非常清晰银行的业绩须要,刻意迎合银行的需求。远高于一样寻常行业的综合回报率使得钢贸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眼中的“金饽饽”。6 F' u6 ~. c6 X* d+ W$ l
一方面,前期已参与的银行对钢贸依靠度越来越高,营销力气进一步倾斜,由于钢贸业务业绩好、收效快,诱发本行体系内其他银行网点纷纷进军钢贸市场。另一方面,部分前期未开展钢贸业务的银行,通过对钢贸市场及商户贬价、放大包管倍数、增长贷款额度等本事劫掠市场及客户资源,大肆杀入钢贸业务。
. x+ ?- N% z# U g1 A# z# Z# r# \钢贸风险袒露较为严峻的中小商业银行,考核指标的设定具有短期倾向,重规模、重利润、重时点,对总量和市场竞争类指标的设定权重很大。4 i, | P) ~' B G9 Z
为抢占市场份额,争取同业排名,商业银行同业竞争乱象愈演愈烈,个体非理性演变为团体非理性,为钢贸信贷泡沫的不停炮制推波助澜,成为钢贸信贷风险加剧的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