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江西庐陵,这里曾是欧阳修故里,山净水秀,人杰地灵;这里也曾是革命老区,星星之火,在此燎原。 7 V% v: X; H' n" \& A3 P
. ^/ l! v% A& V1 ~% k' t! K我生于斯,长于斯,出于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北大毕业后,我曾满怀着一腔热血,顶着巨大的压力返乡从教,算是对这片热土的一点点反哺。厥后回京工作,故乡仍然萦绕心头,险些每年春节我都只管返乡探亲访友。
( y" Q' P8 e, L: I
& W$ ]* \6 S, E由于工作的缘故,我近来两年的春节都是在国外度过的,未能回故乡和亲人团圆。本年一放寒假我便急忙赶回故乡,带着孩子走亲访友,共话乡谊,再逛一逛昔日劳作的旷野和儿时嬉戏的河流。其间的所见所闻,让我惊讶于故乡的面貌厘革之大,远超我的想象,有些厘革,乃至令我感到不寒而栗。固然之前我看到过不少“返乡日志”之类的文章,刻画墟落凋敝的悲凉情形,也读过作家梁鸿的《中国在梁庄》这类纪实文学作品,对中国墟落的剧变有一些感性的认知,然而当自己回到故乡,直面故乡的面貌一新时,心头依然涌起巨大的悲凉。
8 Z4 ]3 f! W/ K) J' r 礼俗秩序崩塌 ! w& \# A3 G& u9 A4 r
7 ]" R+ _6 t" h: N4 |
' c) h2 v3 T a& n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师在他的《乡土中国》一书指出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支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而围绕这一人际关系格局,衍生出的一系列礼仪和习俗,建构出了农耕期间的墟落社会图景。而随着期间的变迁,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对农耕文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原有的礼俗秩序几近崩塌。 $ v2 h- ^1 Z9 ~3 Q* k" P3 r$ w) z
4 Y g! ]- k) a- B4 t几天前,父亲领着我和在家务农的弟弟一起去山上给已逝的祖辈省墓。按照习俗,每年明朗和年底,晚辈都要到先人坟前祭拜,供上各种祭品,给坟头铺上新土,再烧些纸钱,以拜托哀思。整个过程照旧很有讲求的,点几根蜡烛、烧几根香、祭品供上的序次、祭品怎样摆放、铺土时的说辞、纸钱烧多少、烧完后怎样祭酒等等,有一系列的要求。由于吾乡地处山区,先人逝后一样平常都葬于山上,如不对峙每年祭扫,先人的坟墓过不了几年就会被灌木和杂草淹没。由于父亲的对峙,祖辈的坟墓仍然齐备,每年的祭祖仪式,维系着血缘纽带毗连的这份脉脉温情。然而不远处的一些坟头,却因后人外出打工,疏于祭扫而几近淹没于草木之中。血脉亲情的疏离将随着城镇化历程而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县城或镇上购置房产,几代之后,晚辈们大概连先人托骨那边都不得而知了。 7 d% _0 X7 a6 \- F
7 f( S, p% a# [" Z不光是祭礼日渐式微,婚礼同样大受打击,传统的“婚聘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根本难以为继。固然包揽婚姻大为淘汰,这应该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然而“奉子完婚”的征象却日渐增多。年轻一辈在城里打工,谈了对象,生了孩子,再回家补办婚礼的大有人在,我本年回故乡听闻的几场婚礼竟大多是这种情况。固然“奉子完婚”也无可厚非,乃至办不办婚礼都应该成为自由选择,但是年轻一辈回故乡办完婚礼后将孩子交给老人照料,他们再出去打工,就造成了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羁系缺位等一系列题目。 7 n* e5 }' `0 d+ h
+ ~$ J, [, a) G3 T5 _除了婚礼之外,像新生婴儿满月、满周岁、各个整十的生日等等作为人生历程的告急节点,原来在墟落都要审慎庆祝的,现在齐备从简。原来亲朋之间礼尚往来的各种讲求根本都不再相沿了,通通简化成了“一个红包一顿饭”的友爱。而且由于年轻一辈大多外出打工,这些宴席每每要比及年底亲朋返乡后再办,有的乃至干脆就不办了。我小儿子的满月酒就是我年底回故乡才办的,原来计划在家里办,更加热闹一些,然而由于天气寒冷,帮厨欠好找等缘故原由,末了只好改在镇上的饭店办了,没有了想象中的热闹,一顿饭过后,亲朋们便又各自散去了。 : a$ ^, _0 q" E7 V: N$ t) x+ d
8 H! W% c, @. s4 J7 E
至于节庆,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许多节日都已经名不副实了,也就春节还保存了一些喜庆的氛围,亲朋们还能努力回家团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歌词唱到了朴素农民的心坎里,农耕文明安土重迁的习性,使得我们不管离家多远,都心向着故土,渴望着和亲人的团圆。固然在短暂的团圆之时,大概连共同语言也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戚不走动,亲情便散了,春节照旧为日益原子化的社会提供了有限的一点点黏合剂,让昔日情面往来密切,布满温情的乡土社会不至于彻底土崩瓦解。 # m& j) P# n8 M4 C# N: l* d
6 N& L: _# a; I拜金之风日盛
! d; M- D& K/ A; a/ a
6 N) ?* J3 Q( _2 D i0 B* r
3 M- p5 E5 _& Q6 r! ^' i回到故乡,和亲朋见面被问起最多的题目就是“你的工资是多少?”款子成为权衡个人效果的告急标尺,固然如果你是公务员,还会格外受到青睐,官本位观念在墟落仍然根深蒂固。如果说中国社会是情面社会而非法治社会,这一特点在墟落表现得尤为显着,拥有款子大概权利就能让你成为口口相传的范例,在酒桌上成为座上宾,把握核心话语权。至于获取款子或权利的路径是否合法,每每不被过多在意,因此权钱生意业务、传销、高利贷、非法集资等乐成的“捷径”便不绝腐蚀着墟落社会,撩拨着村民们日益膨胀的款子欲望。
% V* h: o) Y7 k3 X, x6 I
# v b- v& Q% V( ]& R7 I B提及传销,我早就听说过村里有人在外打工时陷入传销构造,末了家人拿钱去赎,才把人救出来。我千万没想到传销居然会祸及自己和家人。客岁我表妹忽然给我打电话,哭着说她被人骗了,要向我乞贷,而且开口就上万。我在问她被骗的详情时,她说的毛病百出,于是我起了狐疑,问她是不是陷入传销了,她就不再与我接洽了。厥后从家人处得知表妹被她的同砚骗到安徽合肥搞传销,我姑父亲身去合肥把她捞出来,她却至死不渝,拒绝跟我姑父回家,末了姑父只好强行将她带回。我以为一个有正常头脑本事的人,除非是掉进钱眼里了,否则是不会陷入传销陷阱的,然而当下传销之以是大有市场,大概就是由于掉进钱眼里的人太多了。 , q7 H* `6 S) d
L$ M0 p, u n0 }! I2 a2 y2 l
高利贷这颗毒瘤在乡土社会本就恒久存在,由于通过合法途经贷款对于平凡村民而言貌似显得有些间隔,对于银行借贷规则的陌生让他们本能地选择信赖乞贷更加方便的熟人,即便利钱要高一些。让我感到吃惊的是高利贷在墟落不光半合法化地存在,而且通过高利贷发家的人同样受人艳羡。我的一个表亲通过放高利贷一年挣了近百万,买了一辆不错的小轿车走亲访友,他很享受这种面子,也有不少人表现艳羡。村里买小汽车的家庭越来越多了,大概要比及小汽车在墟落也徐徐遍及了,不择本领的致富大概才不会被艳羡吧。 / }( J" [+ d6 g1 k) ?
8 Z0 f% ~5 _! i0 ^6 O' k
近来e租宝的庞氏骗局被揭破,让人们对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开始心存鉴戒,然而在墟落,依赖熟人圈子举行非法集资的运动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我的一位远亲从前做服装买卖,赚了不少钱,于是投身房地产,最开始也挣了大钱,然而这两年赶上县城房地产开发过分,库存积蓄,大量资金难以回笼,于是他动员周边的亲朋给他投资,许以高额的利钱,只要房子能卖出去,他就有钱还本付息,一旦房子滞销,他的古迹将难以为继。我身边的不少亲戚都给他投资了,有简直实得到了较高的收益,因此口口相传,他在亲朋中酿成了做公益的模范。我个人出于善意,提示亲朋尽快抽身,见好就收,然而尝到长处之后,貌似没有几人乐意罢手,只有我亲弟弟为了盖新居才把投资的钱拿出来了,确实赢利不少,然而谁知道这个泡泡能吹多久,大概泡沫吹得越大,破得越快。
7 C% l8 f. {. B1 E; S5 }6 ^( }9 h/ s5 X6 B7 \( }9 ]6 m
诚然,村里的物质面貌确实大变样了,村间土路酿成了水泥路,村民们通过外出打工或搞副业赚了钱的大有人在,一座座极新的楼房拔地而起,乡村的旧貌换了新颜。从物质的角度来说,村里近十年的厘革大概大于已往几个世纪,不能不说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在墟落创造的效果。然而在物质日渐丰盈的背后,却掩饰不住村民们精神天下的团体迷失,当寻求款子与物质成为社会核心驱动力之时,墟落社会的攀比之风、浪费浪费征象日益严肃,代价观的扭曲水平让我感到触目惊心。 # i/ ^: b0 m) F' V7 Y9 h3 D. a
0 ~8 c9 N% q5 ?8 ?大概墟落物质条件的敏捷改善并未给村民们带来太多的幸福感和满意感。按照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的“参照群体”理论,群体的幸福感取决于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墟落的物质条件敏捷改善的过程中,总有村民赚的钱比你家多,楼房盖得比你家漂亮,小汽车比你家的高档。当这些物质攀比愈演愈烈之时,原来农耕期间产业相对匀称的稳固感和满意感就彻底消散了,年复一年的打工赢利成了无奈的选择,仿佛款子成了维系个体存在代价的唯一原动力。
6 [( _/ j+ Y- ~3 S5 ?6 O$ S! p! M/ G1 n3 i8 i. K# Z F; N
, C3 f4 V+ t- N" R
暴戾之气横行
' {* ]% N- H" c! U8 r+ A# L( ?: R0 z' i1 p) ?1 u. ?
本年回故乡最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听说我亲弟弟差点被隔壁的族亲活活打死,事发之后家人不停瞒着我,直到我回故乡才得知原形。变乱的因由不外是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由于“村村通”的水泥路修到了村里,而我家的房子间隔新修的水泥路另有几十米远,这段路一下雨就踩得特别烂,因此我家想自费从家门口修一条水泥小路毗连上主路。而路边上有隔壁族亲的一小块地,他们家计划用来盖新居,但是由于这块地面积较小,因此他们筹谋着占用一些路面来盖房,如果我家提前修了水泥路,他们就占不了路面了,于是费尽心机拦阻我家修路,口角越来越多,抵牾越积越深,末了发展到他家几兄弟在路上拦住我弟弟,按在地上暴打,乃至举起大石要砸我弟的头,如果不是被途经的村民实时拦住,我弟大概就一命呜呼了,末了仍被打成了满身多处骨折。
* h' l0 ?1 l9 i$ c- r
4 B) z1 k- y2 A2 V! \4 g古人可以大概留下“六尺巷”的典故传为佳话,今人却为一点小利大打脱手,乃至不吝取人性命,而且动手的照旧儿时的玩伴。同宗同族,未出五服,我们幼时还常常在一起玩耍,不意长大后却能由于这点小事反目成仇,着实令我感到不寒而栗。而且遭到他们家暴力殴打的并不止我家,尚有几户村民也和他们家结下了梁子。然而为何他们家可以大概横行村里呢?除了他们家男丁较多,打架较横之外,与一位乡干部的容隐放纵大概不无关系。
4 N3 G+ z9 N# S+ W% V- c. V( I
: c9 `( Y! }# l' V3 ]5 _谁人干部与我家也是同宗,与隔壁家血缘关系更近一些,关键还在于我父亲曾与其闹过抵牾,因此他大概乐于看到我家被欺凌。当我家将我弟弟被打变乱告到乡派出所,要求存案观察时,隔壁到处费钱办理,一番托请之后,派出所居然要求我们私了,不予存案,末了只是由他家赔了两万块钱的医药费和误工费了事。听到此事我倍感震惊和愤怒,我问父母为何不实时告知我变乱原委,我肯定对峙要为弟弟讨个公道,然而父母说两家离得这么近,低头不见仰面见,如果把他们逼得狗急跳墙,我家里的老少大概还会有生命伤害。他们家乃至放话说还要在我家水井里投毒,关键死我一家,吓得我家不得不安装上监控装备,防止隔壁再施恶行。 ; \' ^: v3 u8 v9 X6 L' @. Y! k
6 S! H) V3 r( v. f1 E7 v令民气寒的是不光我们村里有如许的恶霸人家,我还听闻其他乡村的几起暴力变乱,而一旦发生暴力辩说后,两边每每会比拼谁的配景更硬,更有话语权,就能主导变乱的善后处置处罚。这种以权利为后盾的暴力正在使墟落社会的面貌变得扭曲畸形。如果这种暴力愈演愈烈,墟落社会将出现严肃的扯破,新的暴力逻辑将主导墟落格局,恶人当道,弱者被欺,建想法治社会大概就真的只是个“梦”了。 9 H0 f9 M4 U! [0 }' V6 \: C( A5 h
1 i; Z% N) ]+ E# o6 h- a1 }墟落教诲凋敝题 : ^7 L4 v, V0 p1 e, F% C( j! H/ {
4 I0 R2 T! R4 k% X7 D: r' G: D0 U( |* O. y- a) I* }
我上小学时,乡里有中央小学,大一点的乡村都有村小,乡里的中学每年也有不错的升学效果,发奋读书成了农家子弟跳出农门的唯一起径。我们上学时的条件艰巨和积极水平大概是现在的门生难以想见的,晚上点着蜡烛在讲堂自习,在路灯下温习功课等等都成了门生期间的贵重影象。我到场高考那一年,我们村里破天荒的考出了三个大门生,我本人另有幸成为当年全县的文科最高分,成为村里以致乡里迄今为止唯一考上北大的门生。然而自那以后,村里的大门生日渐希罕,考上一本的都未再出现过。 5 B- m3 F: c, g7 C3 f4 j
% ]2 x0 {2 C z6 N' a1 H
我也曾思考墟落教诲敏捷走向凋敝的缘故原由,其一大概是“撤点并校”政策将各个村小取缔殆尽,粉碎了墟落的教诲生态,村里的朗朗书声不在了,精神指引消散了,文化血脉克制了。其二大概是打工潮给墟落教诲带来了巨大打击,不少村民外出务工赚了钱,返乡后让子女辍学跟着出去打工,也有经济条件比力困难的家庭不得不让子女辍学出去打工。乡里的中学只有初中,每每读到初三时,每个班里都有不少门生辍学出去打工了。原来读书上大学才是跳出农门的唯一起径,厥后发现考上大学未必可以大概赚大钱,并不比外出打工多挣多少,在这种唯款子论的代价观推动下,门生无心恋学,教诲日渐凋敝就自然而然了。其三大概是留守儿童群体日渐巨大,教诲难度也超乎想象,由于大量中青年村民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大多留在故乡上学,由爷爷奶奶照看,脱离了父母的伴随与羁系,加上游戏厅、网吧等外在勾引越来越多,加之应试教诲的模式未有大的改观,青少年厌学、逃学、辍学征象比力严肃。其四大概是良好师资和优质生源的大量流失,由于条件比力费力,报酬又较差,乡里的学校很难吸引和留住良好西席。不少良好墟落西席都被城里的学校高薪聘走,良好生源也被城里的学校挖走,加之墟落教诲投入不敷,这种恶性循环正有愈演愈烈之势。
- Z) h2 b$ I7 y* n2 D; _& g2 |
: j' D* T/ D/ |从北大毕业后,我曾主动找到乡里的中学校长,提出盼望到乡里中学任教一段时间,被该校长一通开端盖脸的质疑之后不得不转身脱离,选择回到县城我的中学母校从教。而在母校任教期间,我看到了应试教诲越走越极度,为了片面寻求升学率,不吝将门生的应试潜能压榨干净。终极我也不得不选择脱离,另寻可以大概实践教诲理念的舞台。 ' f0 j( r, \3 d! i5 ]! P
& V4 M7 s6 j+ u! S% @$ a没有了东风化雨的教诲,墟落的文脉几近克制,前文提到的礼俗秩序崩塌、拜金之风日盛、暴戾之气横行等等乱象,大概都与以人为本的教诲非常缺失有肯定关联。怎样接济代价畸形的墟落,大概从长远来看,还要依赖教诲,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诲之功,不在当下,而在将来。然而怎样接济日渐凋敝的墟落教诲呢?除了必要国家加大教诲投入,吸引更多良好人才下乡从教之外,尊师重教的传统必要逐步复归,恭敬知识、不懈求知、敬畏和探寻真理、恭敬多元代价等等应当徐徐成为墟落社会的共识,而不是仅仅恭敬款子与权利,而这种共识的形成,另有极为漫长的路要走,必要时间来逐步改变。
P/ S3 }# Z: i( A3 |+ E+ _4 f
4 s$ {2 k i6 I* d8 P2 Z1 R: `/ c* O$ b( Z# g+ Q& |& D
一点思考与预测
2 [1 L. m& G) \ I; a. C# T& ~6 L* ~6 W7 P
返乡这些天的所见所闻,令我不禁思考墟落剧变的根源安在,将来墟落的发展将往那边去?
$ d; Z% ]0 A( s
9 T; \2 h* K+ o0 t! X2 `& o$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巨大鸿沟,中国的农村不停是被动地继承工业文明的影响乃至是掠夺,岂论是统购统销,照旧工农业产物“铰剪差”,照旧农民工进城务工潮,中国走了一条“以农补工”的工业化蹊径,建构出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而连续了上千年的农耕社会的超稳固结构在工业文明的打击之下变得支离破碎,不光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发生了剧变,植根于农业文明的代价体系和社会秩序也面临重构,这齐备来得太快,变得太剧烈,因此出当代价紊乱和社会失序大概是肯定的。 8 R# D t+ ]0 ]/ S' J+ O1 i: ]1 P8 K
' ?; e# S- F4 G9 y1 K7 @' Y西方发达国家用几百年走完了工业化之路,各种抵牾徐徐开释,徐徐探索出办理之道,而中国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独特格局之下,仅仅用数十年就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之路,我们碰到的题目、抵牾和辩说,社会遭受的巨大打击,自然是会合涌现的。这些困难,西方国家可以借助时间的力气来逐步化解,而我们却不得不会合面临,大概这就是后发当代化国家在鉴戒前人履历以得到敏捷发展时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吧。 5 s* O% B2 D$ K6 L6 k
3 r- z/ _% e, u
不管墟落往那边去,儿时影象中的墟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虽有些说不出的怀念,但是期间大潮不可逆转,工业文明以致信息文明更换农业文明大概是局势所趋,固然按照王东岳老师在《物演通论》中提出的“递弱代偿”理论,文明的演进大概导致的效果是个体的弱化和依存度的增强,也有一些人选择逆潮而上,脱离哗闹的都会,在偏远山村觅得栖息之所,但是更多的个体大概不得不被期间大潮所裹挟,走上前程未卜之路。
, P+ V9 G7 V5 R2 I
' [. A) t/ N ^; p2 }+ b* E4 X来岁过年我要在北京搬新家,又无法回故乡过年了。当上房奴后,面临故乡的剧变和亲人的处境,我也倍感无奈与无力,除了给予力所能及的救济之外,我就只能用笔墨记录下这一期间剧变之下的种种墟落图景了。不知下次再回故乡,吾乡之面貌会酿成什么边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