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慧球科技18日公告称,由于跌破平仓线后无法补仓,其大股东的结构化定增产物遭到逼迫平仓。随着节后A股市场的一连下跌,大股东股票质押的风险也渐渐袒暴露来。
0 N, P2 l1 G8 P$ b1 Y/ N* m1 j# I! R
而上个月的宝能和万科的并购战中,则浮现出了浙商银行133亿元的理财资金,也让人担生理财资金的安全。% G+ `2 k: D* m, X
两个事故看似独立,背后却都有同样的金融气力在推动——银行理财的“股权”投资。一场由银行理财资金推动的股权市场泡沫,大概正在抽芽。# \6 J$ ]: l; n, |" r
银行理财资金在猛烈的市场竞争中,总是在不停寻求新的高收益资产。而每一次资产设置调解,有人称之为“金融创新”,也有人以为它是风险的源头。* D# w- _8 A0 g
2014年从前,银行理财资金是“非标”游戏的主角。“非标”受管制后,转而进入股票市场。客岁股灾去杠杆后,所谓“资产荒”就产生了。固然,这难不倒银行理财,它们很快找到了新的高收益资产——“股权”投资。
8 ?) U4 h* c9 t/ ]8 e6 D/ I理财资金的所谓股权投资,实质是夹层投资(夹层是介于股和债之间的资源)。中国经济在加满债务杠杆后,又走上了加夹层杠杆的门路。1 y" f, m5 u0 N& H
大规模用夹层资源给经济加杠杆,在天下金融史上未有先例,而将来给夹层去杠杆导致的危急,大概也会出乎许多人的料想。金融创新虽值得提倡,但没有体系性风险意识的金融创新,则是伤害的游戏。
, n; k9 D: T' N1 i. X ? J7 N游戏玩法解密
9 r/ ~5 Y: ?' N银行理财固然不能直接投资股权,它一样平常以优先级资金进入股权投资市场,并有两种常见的模式。第一种模式被称为“明股实债”,银行以优先级资金投资企业股权,并通过回购协议得到固定回报,杠杆率通常并不高,2~3倍较为多见。图1是一个典范结构。2 V, X, x0 \ L2 k, ]
而另一种安排,则“股性”更强。它不但有固定回报,还能按比例分享利润,以致另有PE中常见的对赌协议。该模式比“明股实债”收益更高,而利用的杠杆率也可以高许多,业内以致有数十倍杠杆的案例。图2是一个典范结构。
$ _; o8 @3 V5 t) S# Y' ]1 q: q这两种夹层投资模式广泛存在于PRE-IPO投资、上市公司并购、定向增发等业务中,以致投资中小企业的财产发展基金也常有杠杆安排。" x- J2 E- M9 j( w% `6 L
据笔者相识,在20万亿元的银行理财中,夹层类资产占比恐怕在两成以上。而某银行这一占比已逼近四成。如果没有羁系步伐跟上,银行的夹层投资大概会继承增长。
: Z5 Z+ U4 P1 h% S( H已有多家银行表现,“股权”将是他们2016年的理财资金投资重点。华东地域某信托公司的信托司理亦表现,他们正在内部构造样板案例的学习,并作为公司将来的重点战略,各互助银行也态度积极。
1 q. L" W+ X- l# K但给股权加杠杆,大概好坏常伤害的举动。美国花了6年时间给次级房贷加杠杆,导致了次贷危急。中国给风险更高的股票加杠杆,不到1年时间就出现了数次“千股跌停”。而非上市股权的风险以致高于股票,在其上加杠杆的伤害,却还没有引起充足器重。1 H$ o E$ i5 h1 R; q+ P% `2 h( g
如果危急出现,将会怎样演化呢?
0 ^$ O* `( f) t; u% o理财投资夹层的“原罪”9 c# @; n2 n4 `% O" B6 U
1、夹层投资的杠杆性
* x0 z. \; H( w3 b固然许多银行理财部门人士辩称其所做的“股权”投资可以资助经济去杠杆。但笔者要再一次夸大,银行的所谓“股权”投资着实是夹层投资,到期是必要归还的,仍然是在给股东加杠杆。
3 V: J& Y+ O# ^5 j6 h浙商银行用133亿元给宝能的并购加了杠杆。固然对被投资公司来说,这些钱体现为资源金,但到期必要真正的股权资源“接力”。因而,夹层资源给经济加杠杆的性子,与债务没有本质差异。* |$ R Z' Y- o$ ~7 n1 w$ @ p
2、风险偏好错配* B6 S. p* _5 e7 n' o
金融机构应当使资金投向的风险与投资人风险偏好大抵匹配。这也是克制银行自营资金投资股市、限定保险公司持股比例的缘故原由。究竟银行保险的资方是风险偏好很低的存款人与投保人。( e3 X+ }, E/ p6 T# q: \
而如今理财资金大量投资于高风险的PE市场,与理财投资人的低风险偏好并不匹配。当风险事故大规模发作时,理财的收益降落(以致亏损)轻易引起理财投资人大规模赎回,从而导致“挤兑”。4 l# t, ]2 V w! W: r' r
危急的大概路径- |( K% m* S) [9 I7 f* i
理财杠杆资金进入PE市场,会积聚两方面的势能:一方面是股权估值的抬升。另一方面,则是夹层资金规模快速放大。当股权估值过高不能兑现预期回报,夹层资源又因总量过多找不到“接盘侠”时,体系就到了瓦解的临界点。
1 B, h" F( a7 ^" M: h( m, N& A- p在杠杆危急的发酵中,压死骆驼的末了一根稻草,总是杠杆最高的那批人,之后从高杠杆者依次向低杠杆者雪崩式通报。蛇吞象式的杠杆收购固然风光一时,却很难真正谋划好收来的大企业,一有风吹草动,资金链很轻易断裂。- K: a9 K; B$ [9 _# ]3 P+ W
那些利用数十倍超高杠杆举行并购的融资方,大概会开始发作风险。风险事故会引起银行风险政策的恐慌性收紧,从而终极引爆“夹层杠杆危急”。
7 i: x6 Z: P! K! I- z! _ O0 @危急特点如下:
! w, ?2 e) l2 ?) M0 T2 P1)股权代价一连大跌。
1 i9 _# A* |) }5 E" ^% e1 O杠杆并购融资在上市、非上市股权市场都广泛存在,因而抛售在一二级市场都会出现。
$ U. J; D' V- T2)融资股东停业。
% C r9 t& m: x& k+ W7 S2 [$ Q无力对银行履约的股东会陷入停业危急。在泡沫中放肆融资并购的大股东,都是具有肯定规模的大企业,许多都是细分行业龙头。这些民营企业团体陷落的效果,比地方中小企业停业、P2P跑路之类的风险严峻得多。; f* k) j" O* j- S5 x
3)理财产物挤兑。7 d% {1 x" ~ @+ \( i; Q# c
理财资金的投资者风险偏好很低,对收益率非常敏感。收益率降落会导致理财资金的大赎回,资金重回银行表内。银行理财资金被迫大量抛售资产,导致风险感染到其他种类资产,资产代价大幅下跌,市场运动性快速枯竭。' d0 o3 H) D8 z, r4 s
4)多市场的全面危急。
9 h, Y9 }6 G7 R0 O# d1 S" j& c夹层杠杆危急会引发非上市股权和股票市场大幅一连下跌。同时,理财产物“挤兑”会引发银行理财告急投资的债券、非标、钱币等市场也陷入危急。
$ K! l/ \- e( V4 G5)震动银行体系。9 O( q3 {; g0 z' H
理财产物的挤兑会影响到银行的信誉,而多市场的危急影响银行表内资产的安全。- C# j" n, b% n6 l
6)当局更难救市,危急一连更久。
% E( F0 R; Z [. B" n“证金模式”救市方案,在“夹层杠杆危急”中恐怕难以见效。非上市股权与银行理财既没有公开交易业务机制,也没有公开定价机制,当局无法直接脱手购买抛售的资产。这些资产处理起来将更为迟钝,危急也会一连更久。$ _; W" b5 ^8 J8 K) `3 d5 a
如果严峻的话,如许一场危急大概会让中国经济恒久陷入停滞。: }2 C' y% ^5 J
上面假想的是最严峻的情况,大概有些骇人听闻。如今该类业务总量应在5万亿元左右,仍处于可控可化解的规模,危急只会在各银行继承高歌猛进的情况下发生。但就像在客岁股灾之前,谁也想不到杠杆牛市会以大崩盘的方式幻灭,笔者以为假想最糟糕的情况并做好风险预案是有益处的。
( t6 M' ]$ w) [' d, Q) B政策发起; P3 z' M- K$ q$ \/ M; k
为防止最坏的情况发生,本人提出政策发起如下:% Q8 M4 `' x- [6 X% m3 M) k6 |
1)合格投资者制度。5 n3 m6 E, D) r+ `) t# Q
银行理财的股权投资资金,只能来自面向合格投资者发行的产物(即资产达肯定命额的客户)。; g* X$ z; `5 r
2)信息披露。3 J* n8 e" u' F$ ?9 b2 ]
对于股权投资凌驾肯定比例的理财产物,需在产物名称中包罗“股权”或雷同字样,并在产物投向的夺目位置明确分析投向包罗高比例股权。后续要定期披露股权投资比例,供投资人查询。) T7 [8 V; |1 m+ n6 S, S
3)占比限定。
2 q& N, @" E+ ~1 k参考非标投资占比不凌驾35%的规定,给银行理财投资股权类资产占比设置比例上限。" i' f) s( c/ r( N, [! t
4)杠杆率上限。
( N- p" R1 [4 a+ l风险的发作总是从杠杆最高的融资者开始,之后随着资产代价一连大幅下跌,向杠杆次高的融资者蹊径式伸张。因而,控制杠杆率上限对防控体系性风险也有告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