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李克强总理昨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集会指出,我国正处于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紧张支柱和底子。集会夸大,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能等十大范畴。8 \2 Y: G$ H5 c$ t
3 U) f: l2 M, p# v& k R$ h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呆板人、新一代信息技能、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10大范畴,昨天(3月25日)“领到”国务院派发的政策“红包”——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倾斜。- ?3 a7 t0 @" e5 @' r
4 R9 x: n* u/ g% K
% `7 ^2 ?% g% H+ {$ |6 h7 y6 T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对《逐日经济消息》记者表现,“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要以质量为先,器重底子,绿色发展,借势“互联网+”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强化工业底子本事,可以或许实现产业布局的调解和发展方式的变化,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3 k' E5 `6 t( _' H! L
工业互联网可贡献3万亿美元GDP
, M* K) N2 W3 t6 N集会以为,落实本年当局工作陈诉摆设的“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罗更多“中国创造”元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紧张意义。5 y/ E1 u1 c" h9 _* N0 P; y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表现,“中国制造2025”实质上就是中国版的“工业4.0”,而“工业4.0”的制高点在于工业互联网。这也是当局工作陈诉中“互联网+”战略的紧张发展方向。
5 g# v; j& B! t4 h% ?据工业互联网范畴权势巨子机构GE测算,工业互联网有望影响46%(约32.3万亿美元)的举世经济。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GDP增量;且应用工业互联网后,企业的服从会进步约莫20%,资源可以降落20%,节能减排可以降落10%左右。7 e0 D0 j5 f3 {8 h V0 L
浩繁利好之下,制造业该怎样借势“互联网+”?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以为,中国制造企业的智能互联发展战略可包罗,产物智能互联化战略,把新兴信息技能融合到产物中形成智能互联产物;人才布局多元化战略,顺应资源布局的多元化实现多元化人才和技能需求;产业生态体系优化战略,将差别产业间的上风互补。( X- z9 ]/ D) A* {
邬贺铨表现,互联网技能与制造业的联合,可以或许推动创新,使生产方式、构造方式发生变革,以进步生产服从。而且,互联网本身包罗的云盘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贯穿在生产环节、供应链之中及终非常,促进产业布局升级。
8 S7 C" b- ~" ~# Y3 o十大重点范畴获多项政策倾斜
" @3 |% _" ^5 S7 f3 u别的,集会夸大,重点发展十大范畴,强化工业底子本事,进步工艺水平和产物格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拔制造业条理和核心竞争力。
# u: e2 o9 V- Z7 Y, t( j这十大范畴具体包罗新一代信息技能、高档数控机床和呆板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能船舶、先辈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质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东西以及农业呆板装备等。- Q$ ]" }/ q3 G' `) O/ f
《逐日经济消息》记者留意到,现在已有企业举行相干方面的实践。如蓝英装备着力于“智能呆板装备”、“智能呆板”等方面深入研究;三丰智能从事智能运送成套装备的研发计划,生产制造,安装调试与技能服务等。
6 |) H) g* z/ z- e0 C1 m别的,地方也在举行探索,比方本年年初,哈工大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两级当局连合创建哈工大呆板人团体,2015年黑龙江呆板人及相干产业产值预计将到达150亿元。* u$ G+ u! T2 o6 ^! Z
在汽车范畴,中汽协秘书长董扬对记者表现,汽车新能源化是未来发展的紧张趋势,汽车互联网化是一个更紧张的趋势,现在上汽和阿里,东风、长安和华为都在研究这个题目。可以等候的是,不少智能化的计划将会很快投入应用,这将对驾驶产生精良的影响。. o; p% N4 F$ T& M7 g$ F3 I- D3 c
董扬举例说,智能技能可以在高速公路上举行车距丈量,这将镌汰追尾变乱;基于移动智能技能的智能刹车、自动泊车、云服务等技能近3年之内就会进入我们的生存之中;别的,汽车和互联网的融合,还可以或许让汽车贩卖及服务代价等更透明。" A- b* ]1 w( g' e! g! g$ t$ b
正是基于上述十大范畴的巨大远景,集会决定对其提供政策支持:推出中国制造重点范畴升级方向绿皮书目次指引,动态调解、滚动推进。对峙市场主导、改革创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中小企业配套推进,务求重点突破,取得实效,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都要给予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