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央到底在担忧什么:货币政策只听雷声不见下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4 00: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担心M2存量“过大”? M2增速超出调控目的?担心物价涨幅超出通胀调控目的?担心资金流向房地产等所谓“泡沫”行业,造成经济布局的进一步恶化?担心信贷扩张政策会导致产能的进一步过剩?# b1 Y" P3 ^) J/ Z1 J

; f- q3 _' _+ y2 ^2 s  N当前中国经济的紧张抵牾是名义总需求不敷,实际总供给过剩,经济有步入通货紧缩和“活动性陷阱”的伤害。根本办理之道是实行适度宽松的总量政策,包罗适度宽松的钱币政策和更为积极的公共投资政策(应对“活动性陷阱”)。当前公共投资政策已连续推出,然而钱币政策却是只听雷声,不见下雨。那么,管理层到底在担心什么?+ p6 C7 n& ?$ I; e; T

5 `7 [5 q/ r& F6 w9 H4 e担心M2存量“过大”? M2增速超出调控目的?5 c7 r7 T3 \2 o+ X9 [6 U( H4 m& L
7 q" }% _! B+ W) f8 J6 U
制止2013年底,我国M2存量已突破110万亿元,靠近名义GDP的2倍,远超西欧发达国家的程度。因此,很多人据此以为我国M2存量偏大,实体经济活动性过剩。实际上,我国M2存量之以是偏大,紧张是由于统计口径题目。央行把大量作为金融资产存在的定期存款(约占各类银行存款的60%)纳入了广义钱币的统计口径,结果导致M2存量的统计数据偏大。. Y7 m& V; T: S, j
# E3 ?5 n, [; f2 ?* ^' ^
2013年底,我国广义钱币存量到达110万亿元,而当年名义GDP仅为56.9万亿元,纵然每1元广义钱币整年只到场一次商品生意业务,那么,整年真正发挥了商品生意业务功能的广义钱币充其量只有56.9万亿元。剩余的53.1万亿元的所谓“广义钱币”则常年不到场商品交换,对于如许的“钱币”还能称之为钱币吗?更何况像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如许的高活动性的钱币1年中到场商品交换的次数何止一次。因此,常年不到场商品交换的“广义钱币”远不止53.1万亿元。) p# ^; }% T0 e% b9 B+ g# w
: p3 Q0 m, h) c* d0 ?
对于这些常年不到场商品交换的“广义钱币”,应将它们归入“金融资产”的范畴而从现有钱币统计口径中剔除,正如西欧国家不会将企业债券纳入广义钱币的统计口径一样。由于住民和企业持有这些所谓“广义钱币”的目的不是为了举行商品交换,而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利钱),因此,它们并不是名义总需求的构成部分。别的,在现有统计口径下的M2增速之以是高着名义GDP增速4个多百分点,紧张是由于它除了需满意经济增长对钱币增长的需求外,还要满意住民财产增长对存款类金融资产增长的需求。2 g+ U, S3 ]0 i' X, l; b

- o$ d& n9 ~7 N4 z1 }西欧国家的广义钱币M2存量之以是远低于中国,紧张是由于西欧国家企业的中恒久融资紧张依靠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而中国和日本则紧张依靠银行贷款。相应的,西欧国家住民投资金融资产的标的紧张是股票和债券,而中国和日本住民投资金融资产的标的紧张是银行存款。因此,说我国广义钱币存量过大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w7 j( d* P/ `' ~  ^
5 Z1 K( T4 h' [# s# }
用广义钱币M2的存量和增速来判定实体经济所面对的“钱币环境”的松紧,不但碰面对统计口径方面的题目,而且在当代金融创新活动日益增多的本日,其统计数据已变得极不稳固。比方,受银行理产业物季末到期和季初发行影响,每到季末和季初,广义钱币存量都会出现大幅颠簸。另一方面,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生意业务量的日益扩大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绝进步,国内金融市场及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对广义钱币M2的分流作用越来越显着,结果导致它和国内物价指数(CPI)之间的联动关系(包罗时滞限期)变得极不稳固。因此,如今大多数国家仅将M2作为判定实体经济所面对的“钱币环境”松紧的一项辅助性监测指标,而更多的是接纳工业部分的产能使用率、恒久利率(贷款利率和债券发行利率)、物价指数以及赋闲率等多项监测指标来综合反映实体经济所面对的“钱币环境”的松紧。. f9 }0 ~$ ]* U! o  t. ^
+ p1 a9 r% C8 ^0 c9 Z' D6 E4 I
担心物价涨幅超出通胀调控目的?2 w8 [3 E2 P6 [: M7 U; T

/ Z/ C6 v/ C  R8 \0 X+ Z若从PPI、GDP平减指数、投资品代价指数等代价指标来看,如今我国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状态;但若从CPI(如今是2.3%)来看,好像我国经济离通缩还较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抵牾征象呢?紧张有两个缘故原由:起首,CPI不得当作为判定我国通胀程度的监测指标。西欧国家通常用CPI指数(斲丧者物价指数)作为反映经济总体代价程度的月度指数,但是,CPI指数却不实用于我国。缘故原由是:在西欧发达国家,住民斲丧占GDP的比重通常靠近70%,因此,其CPI指数能很好地反映整个实体经济的代价变动环境;而在我国,由于住民斲丧仅占GDP的36%左右,因此,其自己并不能客观反映我国实体经济代价程度的真实变动环境——占比靠近40%的工业品代价变动就无法在CPI指数中得到有用反映。CPI指数只得当用来反映斲丧者的生存资本变动,而不得当用来反映整个经济的通胀程度。' I0 L5 |+ p6 _1 k- P
9 K( c4 ]6 x8 s* k, Q& y" g2 c' A3 w4 F
其次,假如用CPI指数作为我国物价程度的监测指标,大概会高估通胀形势。在我国斲丧品中,对CPI指数影响最大的是食品(占GDP的比重不敷10%)——食品代价的涨幅通常高于非食品代价的涨幅,究其缘故原由,紧张是农业部分的生产服从低于工业、构筑业和服务业等部分所致。固然我国如今仍处在二元布局向一元布局过渡时期,但生产要素(包罗资源和劳动力)已根本实现了天下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在这种环境下,一方面农业部分的生产要素要求得到和工业部分同样的要素回报,另一方面,工业部分和农业部分之间还存在显着的生产率差别。为办理上述抵牾,市场力气会推动农产物代价(食品代价)不绝上涨,由于只有如许,才气包管工业部分和农业部分的生产要素得到类似的回报,否则,将没有人乐意投资农业和从事农业生产,而只会选择到城里打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斲丧物价在整个都会化过程中会始终面对来自食品代价的布局性上涨的压力,而且,这种布局性的物价上涨压力与钱币供应量的多寡无关(巴拉萨-萨缪尔森定理)。因此,用CPI指数作为我国物价程度的监测指标,大概会高估通胀形势。0 ^$ ?! M9 |! G) \* H; s# M4 |; [3 L1 \
# n) [2 s+ }6 n6 Y' q6 `
担心资金流向房地产等所谓“泡沫”行业,造成经济布局的进一步恶化?
& _5 q$ {. J/ Q- `
; J  a! A3 C2 s, h; h% Z以房地产为例,在已往几年当局针对房地产投资和谋利性需求(尤其在一线都会)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步伐,包罗限购、进步二套房首付比例、实行处罚性贷款利率等。由于缺乏金融杠杆和准入条件,如今一线都会的投资、谋利性需求根本被挤出了市场,剩下的需求大多为刚性需求,其代价上涨更多是由于房屋供给不敷造成的,而非投资、谋利性需求太过膨胀造成的。近期二、三线都会房价之以是出现下跌,紧张缘故原由是由于这些都会的商品房供给严峻大于市场需求。因此,针对一线都会的房价上涨,根本的办理之道是:增长地盘投放,加速房地产投资,增长房屋的有用供给(包罗商品房和保障房)。在对峙既有房地产需求(尤其是投资、谋利性需求)调控政策不放松的条件下,适度放松活动性不但不会加重房地产市场的代价泡沫,反而有助于克制房价的过快上涨。来由是,适度放松活动性有助于提拔房地产投资增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的有用供给。- |& D! X- t# z
+ O  u7 @0 D! \8 G
实际上,经济中并不是全部代价快速上涨和规模快速扩张的范畴都存在“泡沫”。相反,在很多环境下,代价的快速上涨和规模的敏捷扩大大概是因“供应短缺”引起的。资金扎堆流入一些所谓“泡沫行业”,紧张缘故原由大概是由于这些行业还存在“超额利润”,大概说还存在供应短缺征象,资金扎堆流入这些行业正是市场资源设置机制起作用的结果。对此,不应采取“堵”的办法,而应采取“疏”的办法,只有如许,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倡的“让市场在资源设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气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资金扎堆流向所谓“泡沫”行业,多数环境不但不会导致经济布局的恶化,反而有助于经济布局的优化。' J; @+ A% |. g' q# V
) j" |! H( o- h5 t
至于前几年超宽松钱币政策下资金大量进入钢铁、电解铝、水泥和光伏等产业,则紧张是由于当局的布局调控政策缺位或失误造成的:由于电价、污染对价订价过低,当局的产业补贴政策失当,结果导致上述行业太过膨胀。因此,将总量政策和布局政策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对的。两者不但不存在对立,反而大概相互促进,由于只有在企业红利本事和当局收入水匀称得到显着改善的环境下,经济布局调解和转型升级政策才大概更好地得到贯彻实行。% f/ k- v/ A! g  S% o! @1 y9 \; u% l

5 B; U: X/ p- Y0 c" V/ W国内很多学者在讨论经济题目时通常对总量题目和布局题目不加区分(通常将布局题目归咎为总量题目)。好比,有学者以为,靠投资拉动、大量泯灭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如许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不能连续,来由是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峻粉碎。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布局题目:由于代价机制(包罗资金的代价、资源的代价以及污染的代价)没有完全理顺,结果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峻粉碎。但各人很轻易将它归结为当局总量政策的失误,以为这是因钱币超发引起的。可以说,近两年中国经济之以是始终倘佯在通货紧缩的边沿而“不肯”转头,和上述错误观念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 i9 g4 s; x  T
/ s) S+ |3 l% e/ i% F1 r  j- ~3 j$ D- A担心信贷扩张政策会导致产能的进一步过剩?
) u- k8 Q0 w( k
6 j; r3 S$ A9 a5 y实际上,上述担心大可不必。企业家都是聪明人,在产能过剩的环境下,他们不会盲目地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以扩大再生产。当局总担心市场会犯傻,实是庸人自扰。新增的钱币和信贷资金会优先流向斲丧、住房按揭、技能创新、节能环保、保障房和铁路建立等受当局政策支持的范畴,进而动员整个工业部分产能使用率的改善。! I+ _$ u! g! _3 |. k- X

  O4 u( E7 A( |* ^别的,大概还担心其他一些方面。好比担心总量扩张政策进一步推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笔者的观点是,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的根本缘故原由是企业红利本事降落,而非企业负债增长。企业向银行贷款,固然负债增长了,但相应的,资产也会同量增长。分子分母同时加一个数,资产负债率虽短期会出现小幅上升,但钱币的扩张和总需求的改善会导致企业红利本事的改善,进而会导致资源金的增长和负债率的降落。因此,从中恒久看,适度的总量扩张政策不但不会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的上升,反而有助于其资产负债率的降落。
+ ~8 q# H2 k0 z, Q& F1 r
3 `8 o  u% m7 D: U
又好比,担心金融范畴发作体系性金融风险。产能过剩、经济增速下滑和企业红利本事降落是如今我国金融体系所面对的最大金融风险。因此,适度的总量扩张政策不但不会增长金融范畴的体系性风险,相反,它是化解当前金融范畴体系性风险的最有用的本事。
http://www.simu001.cn/x119082x1x1.html
最好的私募社区 | 第一私募论坛 | http://www.simu001.cn

精彩推荐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 ( 桂ICP备12001440号-3 )|网站地图

GMT+8, 2025-4-7 23:34 , Processed in 0.3675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www.simu001.cn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