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天子的中央巡视组,监察御史分巡地方、风闻奏是、纠察百官,是中国五千年反贪史的英华所在。但假如监督他人的御史自己贪腐,天子又该如那边理?: G/ X/ R7 G6 F3 [' ^" |5 p5 a
# f3 K5 V/ V, J8 U2 j: D: _2 X* Y: r“巡视组”是当今热门名词,中央每开展一轮巡视工作,都有一批省部级高官落马。在河南,还出现了当地官员在中央巡视组外“截访”的消息,可见大众和官员都以为巡视工作的效果非同寻常。: Z' C" o0 S X6 S7 i1 n
! [/ N) Z; I! O$ l
官方媒体指出“创建巡视制度并开展巡视工作,是实行党内监督的一项创举”,网络舆论中更有人以为巡视组是今世版的监察御史,视其为办理贪腐的灵丹仙丹。 P& A6 N; g7 w& }# M
1 H) g5 I* i4 J
古代御史制度高度依附于中央权利,大概说天子的权利。但无论哪个朝代,那些来自监察院,被称为御史,大概在戏剧里被称为八府巡按的监察官员,都很难真正办理贪腐标题。
& W" z! }& `3 b/ ?4 \. }/ T, l7 `
, A6 ~( K }) |- n
御史制度是中国五千年反贪史的英华所在。
5 \4 `; C1 J3 e& @( f! O3 V9 ?: D) m6 z$ X
孔子的“中国梦”,是创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调和社会,“为人君”要“止于仁”,“为人臣”要“止于敬”,如许才不会“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M0 @8 s( s* p; t
* N$ j' b3 h: A4 |. Y$ |
但,君臣相得只是理想状态,更多时间,天子只以为自己是仁君,却不信任臣子都会爱岗敬业、清正耿介。汉代选拔官员以“孝廉”为尺度,但乡下很快就有“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明净浊如泥”的民谣打孝廉的脸。# ?$ P U/ E) C: F! B$ _
) Q3 {# ?" K6 D$ H
朱元璋严刑治贪,扬言“以后犯赃的,不分轻重都杀”,官员贪污六十两就要剥皮实草,照旧未能刹住明王朝驶上腐化的快车道。
$ h' h) [$ A6 B; q$ O8 R7 b+ J. Q, v+ l" M# R; a) R' h3 l/ @
汗青学者吴晗曾说,“一部二十四史布满了贪污的故事”,此话固然不假,但是五千年的贪污史也是五千年的反贪史,中国人照旧发明白很多反腐惩贪的制度,监察御史制度便是此中的集大成者。
- |+ S; q6 a$ u
5 h. J4 o5 A4 `法制史学者张晋藩以为,“御史”本泉源于史官,本来是从事记言记事、掌管法令图籍的秘书工作。从春秋期间开始,御史的监督职能徐徐强化,到战国期间,已经成为各国广泛设置的监察官员。秦灭六国后,更是创建起从中央的御史大夫到地方监郡御史全套监察体系。8 R6 h( Z9 |$ ^# Z) o7 `. [3 y
5 h" Q% e% V& |/ `! O, x3 q; i
汉武帝期间,为了监督各郡太守、诸侯国相称“二千石长吏”,将京畿之外的各郡、国分为十三个州部,设秩六百石的刺史来“周行郡国,省察治状”并“刺举非法”。这种以低级官员巡视监督高级官员的做法,两千多年来情势固然多有厘革,但内核精力薪火相传,成为中国监察制度的一大特色。% | Z) t+ v2 n7 j1 @! w
5 o" {. N5 S" q4 @7 C% g1 y+ y! j
御史监察制度在明清两代到达成熟,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天子下令“遣御史分巡天下”,监察御史在都察院任职时为内差,外出巡视则称外差。以所巡事项定名的,分为清军御史、提学御史、巡盐御史、巡关御史等,雷同本日的“专项巡视”。8 L9 q; j: x/ j8 M: b
# Q* T6 f( `2 g: P
专门巡视父母官员者,则称之为“巡按某处监察御史”,约略等同本日的“通例巡视”。明代天下巡按御史的分派是:“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清朝制度相沿明朝,没有太大厘革。
' ?; B; t1 ? j; c
1 |% [$ J$ w- T; A+ A6 v周星驰在《九品芝麻官》里被封为八府巡按,貌似威风八面,现实上就是一省的巡按御史,像广东如许有十个府的省,御史照旧“十府巡按”哩。但甭管巡多少个府,御史官秩很低,仅为七品,跟知县同级,可说将汉代刺史制度“以卑察尊”的精力发挥到了极致。
5 r8 Y6 f7 Z: V/ ~( s( a9 k: \) Q6 @
1 g' k/ l' \6 H/ \( }6 c* Q御史固然能核办贪官,但查谁、不查谁还得天子说了算。
7 T! [; W" }* ]! \2 C; E# _6 [# x, m' V# t9 k/ @
包公是市井贩子百姓“彼苍大老爷”情结的现实折射,在传说中,他能智斩作歹国戚、刀铡负心郎君,却从没反过贪。& O0 u6 `: l) V( V
! U4 v1 e+ l7 A1 D; u8 o& q2 {另一位以廉洁著称的名士海瑞,倒是做过右佥都御史如许的监察官员,惋惜反贪古迹依然乏善可陈。汗青上是否真有敢于打老虎、办大案的监察御史?答案是肯定的,清代的钱沣便是一位。, Y) Q& ~) t! W7 s2 h- i
! b6 y9 t& A. ]; r( H" y' Z b/ B
钱沣的一生与乾隆一朝相始终。他生于乾隆五年(1740年),入仕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死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亲眼眼见了这个期间的繁华极盛,和埋伏在背后的腐败丛生。
- N; C7 W6 B1 @6 [
/ M4 G- \' \( K: Y" j作为监察御史的钱沣,出道第一案就弹劾了一位封疆大吏——陕甘总督毕沅。这个案子的源头还要追溯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钱沣刚刚从翰林院散馆(翰林院考试)的时间。, @9 z& o" O& i! v, X% F
/ K5 }" r" s" j, [) `) m% }( [
那年三月,时任陕甘总督勒尔谨上奏朝廷,称甘肃前些年灾荒不绝,各地粮仓都缺少存粮,比年粮食丰收,大众家有余粮,哀求皇上答应该省实行“捐监”,也就是买“监生”的学历。但勒尔谨提出,这次甘肃捐监不消钱,而是用粮食来换,以充实粮仓,备不时之需。乾隆以为这个发起好,很快准了。# T+ P4 ]7 @) {7 \
+ e8 p* n9 X7 j# D. V7 j谁想开“捐监”不久,甘肃又比年陈诉闹旱灾,开仓放粮了。如许折腾了七年,甘肃闹出民变了,朝廷立刻派大臣和珅、阿桂赴甘肃弹压。效果两人报告当地雨水绵延不绝,部队办法至为困难,才让天子起了疑。
4 m9 x6 P7 ]) q/ F# h7 N* E$ @! ]7 K" E; q
派人一查,发现勒尔谨等人一边实收捐纳粮,一边虚放赈灾粮,把粮款全都吞到自己的口袋里。天子震怒之下,涉案官员自勒尔谨以下被正法罪者达56人,史称“甘肃捐监冒赈案”。9 p. y6 E, X- t/ l; M; Y7 [% b* I
- F- q- T, A$ z% q5 I8 f就在案件将结之时,新任监察御史钱沣挺身而出,上疏弹劾现任陕甘总督毕沅,求全非难他在任陕西巡抚时曾多次署理勒尔谨的总督之职,且陕甘两省接壤,对此事安能不知,而七八年来竟然遮掩不报,实属欺君,要求“比照议处”。毕沅虽百般辩解,仍被处以降为三品顶戴和停俸的处罚。3 v7 k. ~3 a- w V/ A4 B# J
$ N& O# D6 j4 q. K钱沣固然一战成名,实在只是捡了个尾巴。乾隆四十七年,弹劾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一案,才是他真端庄手的大案。
9 p; X7 z& H8 R& l7 }
* s7 M* N6 o6 Q& T1 O' ?3 B, m此案源于当年二月钱沣上疏弹劾国泰、于易简二人“贪纵营私,遇有题升调补,打单属员行贿,以致历城等州县堆栈亏空”为开始。在乾隆天子答应存案之后,钱沣会同和珅、刘墉等大臣前往山东核办。
; n- g* q6 r; T( }) C" H! p
9 o4 r) K) l1 ~8 w查案过程按部就班:讯问各级官员,盘考查对钱沣把握到证据的历城、益都、东平、章丘等州县的钱粮帐目,确定全省亏缺达200万两。而在民间传说中,国泰乃是和珅的朋侪,钱沣查案中不但要与涉案的山东官员斗智,还要与一同查案的和珅斗勇,乃至要微服出行,亲手截住为和珅与国泰送信的仆役以把握证据,末了才堵住了和珅的嘴,使国泰、于易简得以绳之于法,双双送命。
. z$ L; {5 i. o. }/ d; q. D- Q( {+ z/ b* q2 c3 c) N. e
只是,钱沣虽能连连查处封疆大吏,却对朝廷的大老虎和珅无可怎样。毕竟,上疏弹劾官员是御史的权利,但是否查处、谁去核办,又如那边罚当事官员,全都取决于天子本人。钱沣不但对圣眷正隆的和珅无可怎样,对曾被他弹劾过的毕沅很快被天子规复了品级、俸禄,也不敢多说一句。* X% F# _$ z: `0 K; h2 N2 a
& f2 a! V. c5 V. i ]7 ]4 f) r9 h民间传说,和珅因恐惊钱沣查到自己的头上,借后者升为军机章京的机遇,屡以繁重公务相委派,终于将其活活累死。而钱沣死后,家人才发现他枕头底下藏有弹劾和珅的奏章草稿。/ w8 t1 B: ?' { ~* L8 H9 }
1 m& v' `7 k6 e5 p6 D
这与其说是百姓对惩治贪官的等待,不如说是对皇权之下御史对查处受宠贪官故意无力的怜悯。+ M% {* ?/ {& d a8 j# ~' N
4 k3 X' c" e- j( i% R% N+ y9 C. g' `3 ^% P9 J x9 g' U$ f
官员拉帮结派,御史通常沦为党争工具。; E+ Q: m3 R. ^9 e0 \
5 D: E& {2 _: Y. j$ d) v! M御史以“天子之耳目,朝廷之腹心”自居,本来该做的是“彰善瘅邪、整纲饬纪”的事,要“私惠勿酬、私仇勿报”,要“言出如山、心情似水”。但是在清末,当传统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间,御史也变了质。
# P7 D4 ?# P: \+ Q" W$ a$ o
5 Z. \% k* P7 d4 g: C咸丰、同治年间,寂静天国反叛,一批战功官僚因而崛起,结成湘、淮等派系相互提携的团体。进士身世的御史言官阶级,对没有端庄功名却盘踞总督、巡抚高位的战功官僚自然心怀怨念。在这种情况下,名为“清流”的御史言官群体徐徐形成强大。
1 @$ Z, \6 h8 E1 o K; Y% Q% R i! d; n S) E' H$ I" A) m
这个团体,以“李鸿藻为青牛头(青牛为清流谐音),张之洞、张佩纶为青牛角,用以触人,陈宝琛为青牛尾,宝廷为青牛鞭,王懿荣为青牛肚,别的牛皮牛毛甚多”,别的另有“四谏”、“十朋”等种种分类,从同治到光绪年间,薪火相传,日益强大。他们弹劾的范围上至军机大臣,下至知府知县,尤其以为“湘淮军帅、皆守重镇、政荒吏嬉,民滋不安”,特殊予以“关照”。此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淮系首脑李鸿章。
# y# o( f+ s% \9 p9 o/ s3 l0 X
. L5 j# v( g$ F5 @光绪五年(1879年),清朝全权大臣崇厚与俄国擅自签署《里瓦基亚条约》,丧权辱国,李鸿章以为俄国气力远胜清国,一旦废约势必变本加厉,从而主张对该条约哑忍继承、徐图调停。
0 ^6 B. ^' i: H/ R5 z6 ^" [
$ m% ~ [) g* Z& W5 I7 P: c2 B8 m w此议一出,就遭到清流的阻击。后任右副都御史的黄体芳弹劾李鸿章“将帅之臣,恝国事云云,怯劲敌云云,亦与白面书生何异”,还不忘补上一句“李鸿章以汉臣拜首揆,为五十年来所仅见”,提示满清皇族多加防范,实乃诛心之语。9 S& j2 l( k7 y9 X6 X
/ h- t6 N$ ~$ @6 Y" K% | `/ [六年之后,中法战争以媾和告终,黄体芳继承攻击李鸿章“媾和则李鸿章必占人先,议战则李鸿章必落人后”以致于“自办洋务以来,造呆板,广招商,置兵轮,购枪炮,由李鸿章奏办者几十年,糜国帑以亿万计,百弊丛生,毫无成效”。
7 ^& o w% u2 h* v
+ L2 M. G* j' j! f* Q! s$ i: x/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发作,力主避战的李鸿章更成为清流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战事倒霉,翰林院35名翰林联名折参李鸿章,说他“昏庸骄蹇、丧心误国”,要求予以罢免,提出“故李鸿章一人之去留,实于宗社安危,民生休戚,大有关系”,厥后的状元企业家张謇更是说“二十年来坏和局者,李鸿章一人而已”。
( ~+ M+ F4 R' r5 N5 ^) n
6 c, J+ K& ^' n当战局无法支持,清廷派人媾和之时,监察御史安维竣上奏折称“窃北洋大臣李鸿章,通常挟北洋以自重……日夜望倭寇之来”,直指李鸿章有叛国的野心,乃至说他“若能反,则早反耳。既不能反,而犹事挟制朝廷,抗违谕旨,彼其心目中不复知有我皇上,并不知有皇太后”,乃至说“中外臣民,无不切齿悔恨,欲食李鸿章之肉”。
2 z# L5 _' D* l0 {# ]" _1 N: ^6 q
" I7 X2 Q5 F& p2 p. b事变到了这个时间,已经不是御史言官在推行职责,乃至不但是派系斗争,而是界限分明的站队亮相了。甲午战争战局危急时,清流首脑翁同龢跑去见李鸿章,问以兵舰等事,李鸿章怒目而视,说翁师傅您总理财务,寻常我哀求拨款买兵舰,总被您驳回,这时间问兵舰有什么用?
7 `6 {1 ]/ M$ x( B. C/ G1 w
6 r% Q# T3 }2 g8 ^. R& `翁同龢答复自己是尽天职而已,事变这么急,为什么不多请频频款?李鸿章答道:“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本日尚有李鸿章乎?”。可见,当御史但言无论的特权酿成派系斗争的工具,他们的目的已经不是惩腐治贪、整纲饬纪,而是要治政敌于死地。天威难测,伴君如伴虎,皇权专断之下,纵然得宠权臣如李鸿章,也对御史言官的交相弹奏心有余悸,更不消提平凡大臣了。
) O1 ~" s4 e, r/ g; X, Y z4 f9 q+ M& |
9 l! m9 }+ \. D/ l% I
监督他人的御史,自己贪腐又能怎样?
& p$ e/ i: \" \& i7 h* o: S- q
+ C3 j+ K; e2 Z+ |$ D御史作为天子反贪的防线,在某些时间简直能起到作用,但假如连御史都利用手中权利行贪腐之事,谁又能钳制他们?* e9 b5 J6 Z9 X8 |' Q
8 @4 j4 ? J2 c$ F明代对于御史出巡曾有明白的律法限定,《出巡事故》规定,不得泄漏秘密、不得擅自出界、不得擅自离职、不得买货品和浪费浪费、不得携带眷属和枉道回家、不得因私受谒等等,此中炊事尺度是日廪五升,一菜一鱼。交通工具先是骑驴,宣宗朝开始方可骑马。御史与父母官员怎样相见、怎样对拜作揖等都有细文,这些规定多为清朝所继承。
6 ^% t* Y( I$ s0 T* k( A* R( \5 L2 W0 `0 q
尤其是《大明律》和《大清律》都规定,风宪官贪赃,比别的官加二等治罪,而且受赃的范例非常广泛,包罗受财、索财、借贷人财物、生意业务多取价利、受赠送等。但是,你有你的严正律法,我有我的鲸吞之术。
" S8 q& x/ R! B) {0 x. Y# \- o1 e* K: y. W2 ?
天启年间,闻名的阉党崔呈秀巡按淮扬,对大匪贼,“每名得贿三令媛辄放”;对地方大恶,“得贿令媛辄放”。“不肖有司应劾者,反以贿得荐,不应荐者,多以贿荐。”他倒是明码实价,但当地士民民怨鼎沸:“淮扬士民无不谓自来巡按御史,未尝有呈秀之贪污者。” * {) T+ q. ?) B. H
# D" V: n0 ?' b
按明代规定,巡抚与按察御史查获赃贿,都贮放州县作为公费。但万历时,都御史李采菲就打起了赃银的主意,“预灭其籍”,烧毁起赃纪录,然后中饱私囊;沈汝梁巡视下江,“赃贿数万”;祝大舟巡按江西,“临行票取多赃”;巡察云南御史苏酇也“贪肆赃盈巨万”。在这些被检举的大案中,犯案御史分别遣戍卫所或免为庶民,处分远较嘉靖朝为重,却已难挽御史贪污的狂澜。
) ^+ j1 O5 S7 f. Z: O! [$ M" m% J; e4 a1 P2 N( o' J
及至崇祯朝,御史贪赃受贿已至高无上。御史史范最为彪悍,巡按淮扬,把库中赃罚银十余万两都装入私囊;而后又兼摄巡盐课,他利用这份肥差又把前任贮库的二十余万两赃银收入囊中。他还为吏部尚书田唯嘉受贿八令媛从中居间,自己向富人于承祖打单万金。事发之后,首辅薛国观尽力保护,但证据确凿,无正当泉源财产太多,着实说不清晰,末了下狱“瘐死”(因伤病死于狱中)。史范的“瘐死”是不是看上去非常眼熟?% Y G( K% j% C
0 P4 W; ]& N! o$ s, d
到了清朝,监察官员的贪腐更加严峻。如乾隆十三年,山东省遭受自然灾难,出使核办赈务的御史及其家人、吏役等却掉臂“民食困难”,借机打单,加重了灾民的负担。嘉庆年间,御史广兴两次出使山东审案,“擅作威福,赃使累累,说明散乱”,而与其一同前往的主座左都御史周延栋竟然听之任之,其本人也是逐日所费白银十余两。于是有民谣说:“全面天下事,广聚凡间财。”5 `4 P; L0 [( V+ |5 F( _- ^& Y/ S6 Q
9 f+ d3 P% N. s2 Z/ `: V4 t% E对于御史自身贪腐,在帝制期间,除了继承用锦衣卫、东厂之类的人层叠监督,更无它妙法。同样的,属于天子家奴的厂卫拥有权利后,照旧会向下伸手,这便是死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