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国的金融人才在监狱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4 00: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在迩来的十多年中,并没有取得显着的希望。此中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并不是捐躯一批以致是一代金融人所可以大概化解的。固然,我们乐意信托,金融改革的迟滞并不是金融本身造成的,隐身于金融体制之后的,尚有更具克制性的体制气力。
3 N) W  ~  S6 @5 Z% S" o" K2 }! G% G# L" K/ R* R" P* o: B
  仰融:看不见的金融家
" |- n0 k, I5 b0 n* w& W6 o    在讨论作育金融人才这一话题的时间,一位朋侪很玄色地幽默道:金融人才都在监狱里。, u2 i' }" T4 [: `1 b8 q+ R  c4 o

8 h- y( w2 l3 }  从1993年年中实行的告急宏观调控开始,中国的金融改革即进入第二个阶段。固然这个阶段在金融的宏观体制方面作了某些新的实行,好比设立政策性银行、外汇体制改革等,但从总体上说,这一阶段的金融改革仍旧服务于中国改革的团体思绪,体现出渐进和不透明的光显特色。这与第一阶段的金融改革在精神上现实是一脉相承。不外,在这一阶段中,中国金融范畴衍生出一块更大的体制外生存空间--中国证券市场。与当初范围于某一地域的信托业相比,中国证券市场不但是天下性的,而且其聚集资金的本事也远远高出当年的信托业。以本日中国证券市场动辄几千亿的收支,当年的信托业简直就是小打小闹。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更加让人眼热心跳的巨大舞台。于是,一批老好汉和一批厥后者,在这里开始了他们更加弘大的淘金之旅。由于传统行政官员对证券市场险些完全无知,以是,在这个舞台上恣意舞蹈的又是一批年轻人。' k4 B+ `- o- q* C9 z- C

$ _# M! P" I, @& d  X  _! C) Z3 l  仰融,中国资源市场最秘密的人物之一。其秘密倒不是由于积累了号称70亿的身价,而是由于这个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发展起来的富豪,我们对他的已往竟然浑然不知。以至于有人推测,仰融原来不姓仰,由于在中国姓氏中根本就没有"仰"这个姓。仰融这个名字是厥后改的,其意为"敬慕金融"。这位人士进一步发挥想象力推测到,仰融曾经过于某种特别缘故原由而整过容。固然,对这种传言的真实性,我们必须保持须要的猜疑,但在一个透明水平仍旧止步于传统社会的舆论环境中,小道消息的传播黑白常容易明白的。现实上,本日这种对仰融们莫衷一是的传言,正是对我们的公开舆论长期缄默沉静的一种汗青反攻。我们现在看到的有关仰融的简历是云云残破:仰融,45岁(?),安徽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之以是逐一加上问号,着实是由于我们无法考据这些最根本的究竟。在2002年1月发表在《经济参考报》上的一篇我们以为比力可信的文章中(这是惟逐一篇似乎直接采访到了仰融本人的访谈),作者在先容仰融的籍贯时,掖掖仪称:"经国外专业观察公司查证,籍贯安徽的仰融与中国政要们没有任何支属关系。"很显然,这种先容方式非但不能撇清人们对中国富豪惯有的配景遐想,也同时表明作者对这个标题并无真正的把握。一个在中国资源市场拥有数家上市公司的公众人物,其最根本的环境竟然要靠外国观察公司提供,这不但与信息披露的根本原则不符,更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好奇心。在中国,新富阶级的贫苦,常常发韧于公众这种带有剧烈民愤色彩的好奇心。仰融深谙这种国情,以是仰融明智地保持了将近十年的低调。这种风格与中国许多暴发户愚笨的夸耀冲动形成了光显的对比,足见仰融超凡的克制与岑寂。不外,仰融照旧失事了。
: _6 T# ]& T9 X% c& c8 W9 l
& X7 m0 `; m3 C$ O* l  2002年4月之后,有关仰融失事的消息,不绝是中国资源市场上一个最热门的话题。小道消息无奇不有。有人说仰融已经被有关部分"双规",也有人说,仰融已经远走他乡,避走于美国、加拿大一带。最有想象力的推测是,仰融正在有关部分的细密看管之下,在缅甸一带清收资产,由于仰融在本地设立了多家洗钱公司。铺陈云云具体的细节,推测者肯定是想证实消息的可靠性和权势巨子性。推测归推测,但苏强--这位跟随了仰融十多年的左膀右臂,照旧间接证实了老师的着落。在一次采访中,苏强说,我很恭敬仰总,我们这帮年轻人都是仰总带出来的……但我们是职业司理人。话语中替恩师痛惜,与恩师告别的意思已经一清二楚。以苏强与仰融险些一样的沉稳性格,这句话着实已经证实,仰融失事了。这批在杂乱期间跟随仰融并渐渐完成了原始积累的后生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必须挥别已往,在一个新的期间效果他们更加光明正大的宏图伟业。究竟,他们还年轻,有着同期间人根本无法企及的金融及管理历练,有比恩师传承的更加可为的古迹远景。然而,杂乱期间真的竣事了吗?苏强们的职业司理人之梦真的可以就此开始了吗?游戏规则真的已经天翻地覆了吗?恐怕到现在为止,这依然只能是苏强们的一种个人愿望。作为华晨秘密黑幕的见证者,苏强们肯定已经忐忑地意识到,汗青并不能轻松割断。这大概也是苏强们--这批芳华光阴即遭逢杂乱期间的青年们无法摆脱的特别困扰。杂乱作育了这批年轻人,恰如作育了他们的仰总,但杂乱会毁掉他们吗?这究竟是幸,照旧不幸?, ^! w% B; y) d6 N

2 i7 b* Y" X6 I- i- g  那么,仰融与华晨究竟有什么样的不为人知更不愿为人知的汗青呢?+ Z) D" m: z% `* a+ H1 [
3 A8 N$ g# E, Y% Y
  就我们现在所能知悉的公开质料,仰融的华晨帝国发端于两个公司,一是1990年注册于百慕大(Bermuda)的"华晨控股有限公司"(Brilliance Holdings Ltd.)。仰融以董事长身份代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持有100%的股份。第二家则是1991年2月注册于香港的"华博财政公司"(Broadsino Finance Co.Ltd.),出资人为仰融及郑金海。仰融占据股权70%。以这两家公司开始,仰融开始了气势恢宏的金融跋涉。现在熟悉资源运作的人们大多已经知道,在百慕大建立公司意味着资源运作的第一步。但在1990年,这个即便是中国金融专业人士对这类操纵也相当生疏的时期,仰融就有了这种差异平常的眼光。这个究竟足以分析仰融是中国资源市场最早的觉醒者。而仰融在厥后一系列妥当而乐成的操纵更进一步证实,仰融不但是一个敏锐的先行者,而且照旧一个老练的金融资源家。现实上,在仰融之后的黄鸿年所创造的"中策模式",固然更为惊动和着名,但远远没有仰融乐成。而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资源市场诞生的所谓庄家,与仰融相比,更是等而下之。从专业角度讲,仰融简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金融资源家。不外,这种天赋并不是华晨乐成的惟一因素,更不能包管仰融可以大概继续做他的金融家。决定仰融运气的尚有仰融不能回避的"身世"。
3 `" {& `  k; A" q/ Z7 v7 A+ J7 w8 X4 _0 ?
  已经有许多人留意到,仰融的履历中有让人非常疑惑的残破。他的履历总是从1990年开始。那么,在这之前,仰融在干什么?按时间推算,1990年的仰融应该只有33岁。为什么33岁的仰融即具有云云广泛的国际视野?为什么仰融在谁人时间即可以大概轻松游历天下?这就为仰融的秘密提供了某些可以追寻的线索。据我们直接采访到的一位筹谋了华晨在美国上市的本事儿回想,在他被先容与仰融熟悉后不久,仰融曾经给他放过一段很有"配景"的录像,以体现本身的树大根深。不外,以后的仰融不绝低调,人们也就渐渐忘记了华晨的这些特别之处。此种特别的"国有身世",大概就是仰融和华晨的"原罪"。固然仰融不绝声称,在华晨的"古迹"中,国家没有投一分钱(站在仰融的角度,这大概是对的),但仰融大概忘记了,直到本日,他的这种"特别身世"依然是可以卖钱的,又况且在90年代初期呢?换句话说,作为金融家的仰融如果没有这种特别身份,他可以大概顺遂地贷到款来取得他的第一桶金吗?如果没有第一桶金,仰融又怎样能在以后大展其金融天才的武艺,并渐渐创建起他的华晨帝国呢?没有这种"特别身世",仰融又怎样可以大概在十年的资源运作中云云顺风顺水呢?
3 f: e; _  V# O) }) V: p
8 `: o% ^7 q. k    我们倾向于信托,仰融已经在账目上还清了全部的原始贷款,拥有比力妥当的财政状态(这在中国地下的私有金融家中大概黑白常少见的),但站在赋予仰融"特别身份"的那些国有部分的角度讲,仰融还远远不能是一个干净的"私有者",赋予仰融以特别身份,便是赋予了华晨巨大的无形和有形资产。在这些人看来,仰融的这些效果应该归属于某种"职务发明"举动,仰融个人的积极和天赋是微不敷道的。而仰融恐怕很难如许对待本身的这些效果。然而,中国社会现在被贫富悬殊以及制度性腐败所引发出来的愤怒感情,恐怕对仰融的这种自我辩论非常倒霉。这大概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结。棘手的是,发生在仰融身上的这种产权纠葛,并不但仅是仰融所独有。仰融代表的不但仅是仰融,而是一批人。在这个意义上,仰融着实是一个符号,一个精确反映了中国改革20多年"地下蹊径"的符号。仰融戴上了一顶特别而且脱不下的红帽子。
3 t6 o- }4 z) [' ~
! r+ @* U+ X) O- j% P: d$ n, y  确实,这顶特别的红帽子曾经给仰融及华晨带来过特别优点。有媒体查证,1999年3月,华晨曾经在几天之内灵敏建立了"珠海华晨控股"。在尽力保持了多年的低调之后,仰融忽然调转枪口杀返国内,很显着是冲着国内的资源布局而来。1999年3月,正是中国证券市场"5·19"行情发生的前夜,是中国证券市场政策发生根天性迁移转变的关键时间。如果这不是偶合的话,那就只能证实,仰融及华晨的消息已经精确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仰融在国内的根基由此可见一斑。不外,到本日,仰融恐怕要为当初的决议悔恨了,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就好比在一个巨大的老鼠仓上下错了注。在一次继承记者采访时,仰融曾经提到他与宝马董事长相谈甚欢,他将这种相互投缘归结为他们的共同之处:用本身的钱心疼。但现在看来,仰融对华晨的产权归属照旧过于乐观了。8 R% N& h4 q2 r9 l7 Y" T+ h5 p
) O' d# L2 p& d. F# M0 ^: T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尚有许多如仰融的地下金融家。这此中包罗我们熟悉的这个系谁人系,也包罗许多我们大概完全不知其姓名的"锋利脚色"。固然这些人都声称他们有如许和那样的实业底子,但明眼人看得很清楚,他们现实上都是地隧道道的金融家。这固然是中国大量民营企业不绝以来的根本生存状态,但就真正的实业底子以及财政状态而言,他们大概很难与仰融的华晨相提并论。以此判定,他们面临的处境丝毫也欠好于仰融。不外对于这些地下金融家们,现在真正的伤害大概在于,如果不能敏捷地从制度上舒缓中国中下层的民生痛楚,他们就大概沦为汹涌民意的发泄对象和短期镇痛步调的捐躯品。在中国的文化中,反腐败从来就是被指向个人,而不是制度的。目的是捐躯个人而掩护制度性优点。固然这些金融家们不绝是这种制度性优点的受益者,但他们应该悟到,杂乱的期间大概效果他们于一时,也完全可以置他们于非命。由于在这个期间中,法律的实行大概完全取决于形势的必要,取决于关键人物的好恶,以致取决于台面下的私相授受。
) t% e9 V( H* e% `5 C4 x" v
  S/ R9 v) M# E$ [! h, a   现在,在我们还将来得及看清仰融的真实边幅时,我们却看到了他远去的背影,像一名秘密的过客,也恰如我们这十多年。7 W( T; h* M0 Q  g% [- a

3 c: J8 S- {6 v) D* _. ]9 f3 [  管金生及偕行们。
* J- u, b& c, b& {$ p3 _  O% \* ~# z2 |+ Q1 O$ S! t$ q
  与仰融们差异,管金生代表了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别的一类人物。他们有体制赋予的正当的金融家身份,但却在从事体制外的边沿金融古迹。大概换句话说,他们从事的是未被体制明白规定边界的所谓创新工作。这大概是这类金融家们独特的工作风险。标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些金融家们不但是在从古迹务创新,而且实质上也是在从事某种体制创新。他们的举动具有光显的跨体制特色。在如许的环境下,我们究竟是以体制内的原有规范来界定他们的举动,照旧以体制外的规范来鉴别他们的罪与非罪,就成为一个非常困扰的标题。由于,在一个全面失范的体系中,我们已经失去了同一的评判尺度。将他们界说为罪犯黑白常容易的,将他们塑造成好汉也同样容易,现实上,不但是他们,我们全部人都处于如许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期间。这不但是我们这些评判者所面临的逆境,更是这些当事人所面临的逆境,在体制中如囚徒般无力的管金生们的人生挣扎由此而来。& h2 C5 S7 v. k3 ?0 _! j
/ Y8 Z9 f( A: R1 {' V6 L
  管金生,男,1947年5月19日生。硕士文化水平,原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总司理,1997年2月被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等多项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7年,现被关押于上海非常有汗青的提篮桥监狱。从1995年5月19日被逮捕时算起,管已在高墙中度过了9年。9年,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天翻地覆,大多数人也早已经忘记管金生。只有在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这个希奇名称的背后,我们才气依稀看到管金生当年的峥嵘光阴。看到本日的中国股市,不知管金生会想些什么?惟愿他已经心如止水,究竟他尚有数年的铁窗生活。到谁人时间,管将是年近古稀的老人,统统都将与他无关,以致包罗生命。
9 |0 \2 B0 [: S$ [- [& D' v' N9 `1 s; `: ^( \3 i
  有业余的堪舆专家曾经对我说,管金生面相不佳,遂有"327"之祸。不外,在管金生的悲剧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却是有迹可寻的体制范围,而不是乱力怪神的无情捉弄。无论从哪个角度讲,"327"都是一场赌局。但这场赌局的发生并不是管金生个人可以左右的。当人们无力左右制度的时间,我们每每容易将灾难归咎为当事人的性格缺陷。但可以肯定,这只是对制度一种惯有的绥靖。具体到"327",我们可以问,如果管金生即将输掉的20亿元人民币不是国有资产,管金生还会云云狂热吗?如果万国其时的决议权不是管金生一人独揽,而是有较为健全的管理布局,万国会在一夜之间输得干干净净吗?如果……无须全部的条件都逐一齐备,只要一条具备,管金生与万国的了局就大概大相径庭。固然,我们很难清除在这场灾难性赌局中,管金生个人性格所起的作用,但人之以是为人,就是由于他有缺陷。体制应该只管限定这种缺陷,而不是放大这种缺陷。但很显然,在"327"变乱中,我们看到的是后者。进一步说,如果将体制缺陷及个人性格共同造成的灾难,完全归结为个人责任,则肯定是出于对制度的无知和人性的险恶。固然,从"327"管金生失控的体现中,我们发现,管既不是一个好的行政官员,也远远不是一个称职的金融家。他仅仅是一个与期间同步被期间范围的浊世好汉。但这并非都是管金生的错,他不外是被期间推上了这个位置。不外,对于管金生来说,最风趣的大概是他的罪名。谁都知道,管是由于"327"所导致的巨大亏损而肇事的,但他的罪名却是受贿及调用公款,云云张冠李戴,也难怪管金生不平。管金生在庭审中的姿态很可以大概分析他对这次讯断的态度:他对峙不请状师,也不继承法院指定的状师。
' p0 M: i( n& ~4 G$ H) d9 Y! G- w% f3 S# d; g. S7 |1 r
在中国证券市场短暂的汗青中,管金生和万国无疑象征着一个期间,接下来的是君安和张国庆期间。然而,这又是一个短命的期间。6 v0 J- s3 r, f

4 q' z6 d% \. ^; i5 R- Y  在1996年发起于深圳股市、时间靠近2年的牛市中,张国庆带领的深圳君安证券公司大出风头,一举奠定中国证券市场的霸主职位,人称"君安期间"。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所谓君安期间,都只是中国证券市场江湖上的一种名不副实的传说。现实上,据君安知情人称,在1995年年底,君安已经发生巨额亏损,财政状态极度恶劣,靠近停业边沿。在这个意义上,96年并不是君安发动了行情,而是行情拯救了君安。而在这个大概是中国证券市场最大的牛市之后,君安的财政状态也没有根本好转,这一点,在君安厥后与国泰归并时提供的审计陈诉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讽刺的是,这与"5·19"行情之前以及本日中国券商的环境极其相似。大概有些人会以为希奇:大牛市的利润到那边去了?此中缘故原由着实非常简朴,大牛市的利润都通过证券公司这个洗钱呆板被转移了。以是,君安期间不外是中国证券市场资产大挪移的一个段落,而君安作为一个新锐券商,也只能是这个把戏舞台上的布罩。) s0 g- D; P6 H2 y% P1 g4 P7 n$ K
% ~9 e# a' l7 e! {+ C7 I
  谈君安不能不谈到张国庆。张国庆,湖北人,出生于1956年,曾任人行深圳分行证券管理到处长。这个与仰融一样有着谜一样身份的人物,在1992年创办君安证券公司,并继承总司理。厥后,君安在张国庆的领导下,成为国内最具创新意识的券商,一时领风气之先。对于君安的被页粳坊间传说甚多。以至于有人将"君安"两字不无附会的拆解为队伍(君)和安全部(安)。固然对这种推测我们根本无法确证,但君安股东中简直有队伍单元。这也多少证实,这种推测并不完满是空穴来风。有外洋媒体曾经报道,君安出事后,中国国家审计署有关工作职员在前去深圳君安核查账目时,曾经遭到该公司具有队伍身份的保安职员的拦阻、扣押和强行驱逐。而君安公司在业务上与队伍公司之间的频仍来往,也可以作为该公司复杂配景的一个佐证。但不管君安配景怎样复杂,它依然带有转型期中国企业广泛具有的那种"暗箱"特性。这种暗箱特性在下面的一个例子中可以看到。- M* B* Z, K, _1 P8 n
; R9 T9 j, G" e
  笔者的一位朋侪曾经在君安总部的财政部分任职。其时君安一位高层人物曾非常秘密地托付这位朋侪保管一个他的个人股票账号。于是,这个账号便成为这位密斯观测老鼠仓动静的一个紧张窗口。但希奇的是这个账号很少有动作。有一天,这个账号终于有了动作,这位密斯立即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们。但让诸位老乡扫兴的是,这只股票不但不动,而且每天放量小跌。其时,97年的行情已经靠近尾声。这个时间各人才终极明白,君安高层以一个其时最翻新的方式让各人吃了套,老鼠仓酿成了老鼠套,而真正的老鼠仓是决不会让你瞥见的。固然君安在其时的券商业务上有不少创新,但君安在私下的创新也着实不遑多让。" ^* i7 u3 Y9 L2 m

. W. S0 n- f7 x( v% F4 v" F  不外,最能体现君安创新意识的,照旧张国庆在处置处罚产权方面的本领。如果说管金生犯的照旧纯粹国有企业的错误的话,那么,张国庆的失误,就更加具有某种与时俱进的特性--一种在管金生之后越来越盛行的"公私合营"企业的错误。导致君安失事的直接缘故原由是,张国庆及杨骏等君安高层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股权操纵,将君安装入了本身的口袋。这终极引爆了"君安之变"。然后,张国庆失落(一说为被捕),杨骏及多名君安高层被捕。不知张老师本日无恙否?如果他本日可以大概重战江湖,他肯定是中国证券市场大大的红人,由于他当初对君安的操纵,正是现在中国证券市场风起云涌的MBO。不但有人做了,而且尚有更多的国有企业正预备做。在这一点上,张国庆绝对是中国吃MBO螃蟹的第一人。痛惜的是,张老师这一口吃早了两三年。短短几年,政策已经面貌全非,张国庆有一万个来由感叹本身的运气太差。一位张国庆从前的司机曾经告诉本人,张国庆很信托面相,也凭面相提拔过君安的多位高层。信托颠末君安之变,张国庆恐怕要"灵魂深处发作革命了",对体制无常之痛也当铭肌镂骨。
2 E4 A4 Z8 n" V) W+ j- i2 v3 V7 l& {4 B, L) M; h
  在写作此文时,有朋侪告之,张国庆等人已经出来了,也不知是真是假。但君安高层失事已经多年,不绝不见正式的审判或开释的消息,倒是颇为蹊跷。看来,中国证券市场依然在黑箱中倘佯。; V% l- m4 o- W/ Q3 e
  d( d% d4 g  a4 e& i6 }2 R
  如果张国庆真的得到了自由,那么他曾经的同事,湖北证券董事长陈浩武的命可要差得多。陈在2001年6月已被查抄构造提告状讼,罪名铁板定钉:受贿。不管金额多少,这个罪名一旦建立,陈浩武恐怕都很难翻身了。固然20-30万的金额与陈浩武对湖北证券的贡献比起来着实不算什么,也因此有内部员工将陈比作红塔的褚时健,但既然拿了钱,陈只能自认倒霉。/ \) V: S! U( f$ r

6 j, v( L2 U* t5 Q! U  与中国证券市场许多第一代创业者差异,陈浩武具有范例的学者形象:儒雅、斯文,在湖北本地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以著作等身、耿介奉公、头脑新进而闻名。听说,正是由于这些缘故原由,陈在证监会也颇能搞得掂,吃得开。更故意思的是,陈照旧中国第一位提出要寻求阳光利润的人。以此观之,陈大概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博士。然而,就是如许一位1991年39岁时就继承湖北证券董事长,已经乐成规避了种种凶恶的读书人,也终极蹈入了陷阱,不能不让人感受到这个新兴行业无所不在的高风险。: i  e' T( n! J$ _2 w

$ O2 e4 H9 ?" w" o( S; I  管金生、张国庆、陈浩武代表了中国证券市场差异的期间,差异的路数,但却不谋而合地踏入了同一条河流。那么,他们的厥后者呢?- G  H9 q) k2 L& ]5 h9 r# {* t
# Y$ ~) {7 c3 f2 H
  中国很有聪明的经济学家谢平老师曾经将1997年之后分别为中国金融改革的第三阶段,并将此阶段的焦点内容明白界说为整理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但仅从证券市场的环境看,这个风险似乎越防范越大,公正和透明的秩序离我们还非常的迢遥。亚洲金融危急固然使我们半夜惊醒,但我们却服下了一颗安眠药。显然,我们并没有由于危急而早起。"5·19"直到本日的究竟表明,中国证券市场还远远没有走出杂乱的年代,在这个乱局中冒险闯荡的老老少少的金融家之中,恐怕还会出现更多的管金生、张国庆、陈浩武。而本日中国券商比之从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困难时世,现实上已经充实暗示:中国金融家的失落和"阵亡"名单还会成批量地增长。
9 }( s' }' R& I, _6 B  u# Z
1 M2 Z9 P, u8 z  体制内:政治的金融朱小华出事后,一位在港的红筹公司老总称:我们活在刀锋上。  G6 V9 Y" S8 @, k
  C, i4 A& \( D7 f+ Z4 J3 ~
  1996年11月,朱小华赴港履新,出任光大团体第三任董事长。
$ L  J# l' Y8 N  w* ]- q) J  ]' H7 n; D& Z$ d+ F. a
  对这位年仅47岁,但已经具有中国金融体系完备履历的技能官僚来说,光大大概是他更上层楼之前的末了一次外放。固然他照旧一名地隧道道的体制内官员,但香港究竟给了他更大的个人发挥空间,以是,他要利用在光大的机遇,放手一搏。然而,朱小华没有推测,光大之任,竟成为他仕途及职业金融家生活的末了一程。
# f' Q8 u1 }0 L# C5 M
. p$ w7 W& _) ]/ f3 j! ^  1999年7月,朱小华回到北京,一下飞机即被中纪委"双规"。其时,朱在光大董事长任上不敷三年。以后的朱小华如人间蒸发一样杳无音讯。
8 _! Y8 M& I8 P/ Q, L. W7 N: A
$ P3 S5 ^* J( K1 {& t  2002年8月,事隔3年之后,朱小华失落之谜终于灰尘落定。一则2002年8月15日发自新华社的消息称:"克日,中心纪委、监察部转达了中国光大(团体)总公司原董事长朱小华严峻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效果。经党中心、国务院允许,中心纪委、监察部决定给予朱小华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随后的几天中,朱小华案以超等速率开庭审理。朱小华被控犯有受贿罪,且"数额特别巨大"。4 N( P! S0 I" C* ~- B; V, K8 O$ A
3 V5 ~  i- ]# |& C
  有知情者形貌庭审景象时称:朱小华在法庭上神智清楚,心情清静,并积极反驳对他的控诉。但告状书上的一句"数额特别巨大"已经明白无误地体现,朱小华已无回天之力。这意味着,中国金融界又一颗耀眼新星就此陨落。固然,他并不是最早陨落的一个。
: c  {2 L& g; ]" B- {( k! E. b
6 e& I- a& L: C/ @* |  朱小华,浙江鄞县人,1949年出生。1966年17岁时下放北大荒。1977年回上海,进入上海银行体系,正式开始他的职业金融生活。与其时全部被延伸了大学之梦的年轻人一样,朱小华一边工作,一边开始进入上海财经学院夜大上学。朱小华这个不起眼的夜大学历,在博士如林的中国金融新秀中,显得格外奇特。不外,这也体现了朱小华与众差异的下层履历。简直,朱小华是从下层一起打拼上来的。他曾经做过人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所的副所长(现实上最初只有3个人),然后是处长,再然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成为上海人民银行的副行长。正是在这个副行长任上,朱小华时来运转,开始了他从一个父母官员跃升为中心级官员的关键迁移转变。以后,朱小华进入了他作为一个候补阁员须要的储备及快速升迁时期。他先是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经济部副部长,以增长须要的外洋阅历(朱曾经继承过上海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处的处长),然后于1993年7月直接升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并于1994年年初开始兼任外汇管理局局长。很显然,取得这个位置意味着,朱小华已经成为其时当局中最紧张的成员之一。$ @' _+ @! e5 I+ |6 A
; n9 }2 @& e8 Q6 [1 h" m0 d
  朱小华的噩梦始于光大任上。光大,作为最老牌的红筹公司之一,其人事关系之复杂、资产质量之低下,可谓水深浪急。本人一位在光大任职的同砚,曾经到场过光大内部一个资产及人事摸底的暂时小组。在相识过一些环境后,他非常果断地放弃了厥后的机遇。在问到此中缘故原由时,他只说了一句话:光大这个地方,水太深。由此可见,固然在香港,朱小华面临的环境束缚,一点都不比他呆过的其他地方好。其风险水平以致远甚从前。而对于香港这个市场,朱小华固然也有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经济部副部长的短暂历练,但这究竟照旧一个生疏之地。但朱小华照旧脱手了。1 U+ S' J& I4 ~8 m. H: ]

- c, B; c6 o8 C0 v7 S0 d! K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中,朱小华在光大睁开了一系列的并购运动,扩张势头非常迅猛。其势汹汹,颇有让光大洗手不干的味道。时值香港回归前后,炒家借势发力,光大系股票扶摇直上,成为红筹股中最热门的炒尴尬刁难象。一时间,朱小华酿成红筹公司当之无愧的形象代言人。有香港媒体更直接将此归纳为所谓"朱小华热"。一个究竟可以证实朱小华其时在香港炙手可热的显赫。九七前后,笔者不绝呆在深圳,印象中常常可以在香港各大电视台节目中看到朱小华和光大系的消息。
6 s; {6 T4 L) @5 ^/ e! y8 i) G
  从专业角度讲,无论是快速并购照旧股市热炒,朱小华已经卷入了一场很不理智的亢奋。而从政治角度看,朱小华这种惹眼的出镜运动就更加不适时宜。风趣的是,在本地多年的职业生活中,朱小华不绝是以克己、低调著称。固然他头脑活泼,但决不激进和张狂。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证实朱小华这种审慎作风和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90年代早期,上海股市初创,但已经相当狂热。就在即将离任之际,朱小华在《上海证券报》上发表文章,直指股市市盈率过高。文章一经发表,股市即告大跌,惹恰其时主管的副市长直接扣问此事。一位亲历过此变乱的朋侪回想说,直到现在他还叹服于朱的理论说服力。而在谁人期间的上海股市,可以大概保持云云苏醒头脑的人恐怕就更加少见。听说,在光大的朱小华变得非常霸道,这种形象与他从前同事印象中的谦恭、夷易,似有天壤之别。然而,颠末多年费力跋涉,险峰在即的朱小华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2 D. \; B: a& l& B
4 o) H( i& Q6 ~" R/ g  ^, J3 z9 [
  很显着,在香港,朱小华已经酿成了别的一个人。我们很难判定,朱小华在香港的高调作为,究竟是出于一个金融家的金融理念,照旧出于一个当局官员的政管理性。不外,在中国,哪怕是一个纯粹的技能官僚,大概也很难把持住本身的政治冲动,而这种冲动,已经彻底沉没了朱小华作为一个职业金融家应有的妥当态度和风险控制意识。
$ l! S1 L# v  b* n
$ x) {" G7 k# c( z/ j" B  现在已经非常清楚,无论是在政治上,照旧经济上,朱小华在光大的冲动体现,都是他整个人生中的一个致命的败着。在这里,我们仿佛又看到了管金生的影子。于是,同样的灾难刹那间到临。不外,从朱小华的灾难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不是一个良好金融家的短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关于人的悲剧。朱被"双规"之后,其妻任佩珍在逃往美国后自尽,其在美国读书的女儿朱蕴受到极大打击,精神几近瓦解。一封我们以为可以采信的家书,可以更传神地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个人悲剧的彻骨。下面是朱小华在狱中给女儿的一封信。
) V+ \7 I: ~5 k' Z* G2 o  F2 f9 j  |* a
  朱蕴:3 l# G! i2 T4 T: k

) b. y8 H) Z' x1 ~: Q5 p# L  我想你是收到了我的传真。圣诞节到了,立即又是千禧年,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本日通过传真算是寄张圣诞卡,和你说上几句话。总之,我黑白常缅怀你的。渴望你能愉快地度过节日和休假。你也应该向尊长们问候一下。利用假期,你应再把功课好好温习一下,以欢迎末了一个学期的学业。什么也不要多想,末了的冲刺要抓好,不要中途而废。我不绝夸大,本身的出息在本身手里,不是别人的恩赐或受谁的庇荫。我不会再给你压力,只要你能以正常的状态投入,标题是不大的。6 s3 S6 L* w7 r7 m

8 X+ I. l( G: q* s  我的身材和精神均好,请不要挂念。: F' J5 o! j1 Y
8 z) h1 H+ c/ z9 a0 ^  M4 E( i" x
  圣诞节和新年快乐!爸爸……
) J  I4 H9 `, y4 O- h8 A6 P, n8 A' t
* U. u" w. ^3 ^3 f1 }8 ]
  以朱小华狱中度日、生死茫然的绝望境况,尚能对女儿的学业督促得云云严厉,看得出朱简直是一个古迹操持心极强的人物。但惟其云云,我们才更可以大概感受到人性巨大和温暖的气力。一句"我黑白常缅怀你的",固然布满克制,但却静静表袒露了朱小华作为一个人的、难以淹灭的舐犊之情。而这,大概已是维持朱小华及朱蕴父女在这个天下上继续走下去的惟一精神脐带。这固然是一个悲剧,一个关于人的悲剧。无视这个悲剧,一个民族的精神、制度离开文明的隔断就相当迢遥……$ A" q2 a& K9 ?3 j& E4 n9 V* v

! P  R( c& G& u  将朱小华与罪大恶极的腐败分子接洽起来黑白常简朴的,但这只能表明我们民族的忘记。由于朱小华这个名字所隐喻的,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群落。且岂论这十几年中国金融体系如过江之鲫的失落、入狱职员,仅与朱小华同一级别的年轻高官,就尚有王雪冰、李福祥、段晓兴等多人……2 B5 ]% y. N" K9 v2 X! {

. }: \' A8 x5 { 王雪冰,1993年出任中国银行行长时年仅42岁,比朱小华升任同一级别时还年轻两岁。固然身世工农兵学员,但风云际会,使王雪冰偶尔机很早就来到纽约这个天下金融中心。由于其在纽约体现出了良好的交易业务员才气及长袖善舞的交际本事,遂得以步步高升,直至中国银行行长。在2000年转任中国建立银行行长两年多之后,王雪冰被革职。无疑,王雪冰的人生已经就此断送。5 S; N& m' ]% Q8 L& n
2 U" z4 P6 I; h( R
  李福祥,曾经与王雪冰在中国银行共事,1998年45岁时即继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2000年在北京一家医院跳楼自尽。固然官方对李的殒命变乱未有任何公开披露,但绝大多数观察家以为,李的自尽与某些复杂的经济案件有关。  j& R4 ^, r" S3 \6 _( X' G( ^

# J* G- b' r9 y0 `4 s  信托,随着中国严峻金融标题的渐渐袒露,还会有更多的人被添入这个名单。
) `5 d3 o9 G! T0 {
0 i8 [) k, P9 w( U* d: ^  与我们前面枚举的全部人物差异,朱小华、王雪冰、李福祥代表了这十年来中国金融家中别的一批截然差异的人。他们身在体制内,决定性的人生履历都在体制内完成。这就决定了,固然他们都有某种专业被页粳但本质上仍旧是官员,而不是金融家。以是,这批人的腐败,就绝不但仅意味着金融家的腐败。在绝大部分时间,我们看到,他们的堕落与其他官员并没有什么两样。赤裸裸的贪污、受贿和渎职成为他们身陷覆辙最具标志性的缘故原由。固然在某些特别场合,我们不能清除这些金融人才倒霉的其他因素,但无论怎样,他们总是被人捉住了把柄。许多外国观察家在对中国金融家体现怜悯的时间,总是以为导致这些人终极掉进陷阱的缘故原由,是由于他们作为金融家的收入太低。但他们究竟是金融家,照旧当局官员?这显然是一个极大的标题。在中国,许多规则都是含糊不清的,微观到辨别一个金融家的身份。这常常被许多人称之为中国人在20年改革中所体现出的独特聪明。然而,看看这些金融家们的悲剧,你能信托,这是真的吗?" D  L( K" b/ u# U8 q
; C" L, }/ `; g! }
  导致这些金融官员翻船的别的一个缘故原由是,固然身为金融官员,但这批体制内的金融人现实上相当缺乏须要的市场锻炼。一旦进入真正的市场,他们的许多理论错觉就会继承到市场的严肃寻衅,作为一个行政官员对市场的非常不顺应症状随之而来。朱小华在香港的失败,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很难将朱小华们看作真正的金融家。如果朱小华们不是真正的金融家,那中国尚有金融家吗?是的,只要你去看看中国国有银行的现状,你就会发现,那边根本就没有诞生金融家的泥土。在那边,中国的银行更像是一个行政构造,而不是一个商业机构。它们的举动更多的是出于政治思量,而不是商业思量。这种尴尬现实上也深刻反映了,中国焦点金融体系的改革,在十多年中,并没有取得显着的希望,完全不值得认真评价。此中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并不是捐躯一批以致是一代金融人所可以大概化解的。固然,我们乐意信托,金融改革的迟滞并不是金融本身造成的,隐身于金融体制之后的,尚有更具克制性的体制气力。希望,朱小华、王雪冰等将是中国金融改革拂晓前的末了一批遭灾者。而现实上,朱小华们--这批因改革而荣誉鹊起的年轻金融家们,如流星般地纷纷坠落,已经火急地昭示:中国改革已经走到了无可彷徨的十字路口。
http://www.simu001.cn/x118960x1x1.html
最好的私募社区 | 第一私募论坛 | http://www.simu001.cn

精彩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 ( 桂ICP备12001440号-3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04:28 , Processed in 0.3665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www.simu001.cn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