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主权名誉评级遭标普下调,但美国国债仍受市场青睐,代价上升收益率降落,国债拍卖也非常顺遂,避险资金纷纷涌入美元资产避险。为安在利空因素下,美国国债反而成为最安全的产物?美国国债到底出现怎样的结构?标普为何敢“玩火”下调美国评级?/ O+ ^: D& N% b% O+ v# C, O
7 G( P9 E2 ~% l3 |' Z) l$ T( i; u4 w
举世金融市场又一次履历了评级机构“制造”的大震荡。与三大评级机构从前制造的历次市场动荡差异,这回尺度普尔操刀的对象是当今举世金融霸主——美国。由于在“太岁头上动土”,评级机构遭遇“秋后算账”的压力也大幅度提升。但由于种种缘故原由,国际主流名誉评级机构的玩火举动又很难招致“自焚”效果。, H& `) i- W* [- [; v4 W( [( }5 o2 n! {
9 j6 D% J% {8 I) P5 l! \ 在实践中,名誉评级工具在相当水平上已经异化,对其质疑告急会集在以下五个方面。
& b; @# s ] [6 l9 v2 y( ?
; X1 S4 T9 g. s! [+ { 起首,名誉评级的精确水平怎样?能否精确反映潜伏风险?对此是有疑问的,特殊是名誉评级机构对主权风险的评级记载并不令人鼓舞,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急到客岁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急,告急名誉评级机构都没有预先作出反应。& w* [- |, l+ m( N' X y* k7 b, i
" w3 w! y. _" W( H4 m: i$ X
其次,名誉评级一旦成为法定的羁系要求,就大概产生新的扭曲举动。在这种环境下,发行人和证券倾销机构会寻求“采购”最自制或最宽松的评级,并赋予评级机构某种特权。如果评级机构的法定收入来自羁系须要,很大概使其业务重点偏离为投资者提供信息的宗旨。. W4 x8 w/ |" P$ F5 f
! o- n& o w( R- x4 h2 G; y" d0 t
第三,名誉评级机构不但在确认机构投资者使用的金融工具的名誉品级时具有出言如山的影响力,而且广泛从事基金业绩评价业务。2001年底以来的国际金融市场诚信危急已经充实表现了管帐师事件所同时从事审计、咨询业务所隐含的长处辩说,以及这种长处辩说对管帐师事件所中立、客观态度的陵犯,名誉评级机构从事的上述业务之间的潜伏长处辩说更广,对此中立、客观态度影响怎样,不问可知。/ r6 d; h6 c3 H
1 E9 K* j1 W3 z2 l, Z# T5 f6 W' a$ j! s 第四,评级变动可以或许引起资产代价、融资本钱变动,进而在市场上造成正反馈动态发展。由于降级对资产代价、融资本钱和资源流量的影响大于升级的影响,评级变动的“证实效应”以致有大概造成自我实现式危急。在希腊债务危急一步步升级成欧洲债务危急、再到本年上演危急“第二季”的全程中,危急每次加剧背后好像都有评级机构的影子,名誉评级机构每次调低欧元区国家主权名誉评级都会在金融市场上掀起一番风波,重创市场信心,以至于其在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急中被指为国际金融霸权主义打手,不是资助市场规避危急,而是制造和引爆了危急。这次美债降级风波更被某些人视为大概是利用市场洗盘的诡计。* I5 m6 }, A% u/ U, r# L
3 Z; I7 q! L4 T, T* I. J7 [ 鉴于国际着名独立名誉评级机构会集于美国,同时把持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名誉评级市场,而这些机构多年来对美、英及其金融机构显得颇为“宽容”,对非美、英西方国家相对严酷,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及其金融机构则相当苛刻。人们不能不猜疑这些名誉评级机构能否真正做到他们自我标榜的公正、客观,猜疑这些评级机构有为维护盎格鲁—萨克逊金融霸权主义充当工具之嫌。早在1998年8月13日,《远东经济批评》就锋利诘责:谁为尺度-普尔、穆迪、惠誉等名誉评级机构评级,以包管其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评级的客观、公正?此次危急后,雷同诘责更是与日俱增。
& D& x8 Y) J; u: f9 M% G$ D7 G4 `
2 z3 H. i* G9 Y/ B; G+ \ 在广泛的质疑声中,不止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限定名誉评级机构的举措。在1997年金融危急中深受其害的东亚各国和地区对名誉评级霸权的反攻不绝于耳,自不待言。欧盟委员会客岁就两度针对名誉评级机构提出旨在加强羁系的立法发起,包罗主张设立“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以后在欧盟内开展业务的名誉评级机构必须统不绝该新机构登记注册,领取欧盟“牌照”,并担当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的羁系。就是在美国,《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法》939A条款也被视为有大概闭幕名誉评级霸权的杀手锏。这次尺度普尔给美债降级造成举世性股灾,反攻声浪更加高涨。但相干条款真能发挥作用吗?要精确评估这一题目,我们必须追溯至金融羁系中使用名誉评级工具的由来和理论底子。9 | ?9 s9 g$ u0 A+ K, x
' o- }, `% T+ x$ G; A5 f
金融羁系中使用名誉评级工具由来已久。1931年,美国货币监理署就率先在羁系中对投资级、非投资级债券区别对待,评级为BBB或更高的债券由银行按账面代价持有,评级较低的债券须要冲减至市值,相应丧失的50%须要从拙质菩抵扣。但在羁系实践中广泛运用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故了。在微观审慎羁系体系中,名誉评级工具告急运用于以下四个范畴,通过影响被评级对象的融资本钱而发挥警示作用,正是这些难以摆脱的用处使得《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法》939A条款等“杀手锏”不得不沦为无牙老虎。
4 J0 @8 t0 W3 X$ u$ @( r; X" O: ?- y) X. G" @7 r' M! D8 r
第一,使用名誉评级工具限定机构的资产组合选择,克制一些机构持有非投资级证券。1936年,美国货币监理署和联储克制银行持有至少两个评级机构没有评为投资级的债券,这一规定又于1951年为国家保险委员协会采取。这种做法厥后运用得日益广泛,扩展到了养老金、储备与贷款、货币市场基金等范畴。少了名誉评级工具,机构投资者不但要自己开展名誉分析,而且缺少了一件说服其股东的便利工具。
^, H8 V9 k- t+ Y& M0 V% c8 C# p; P* x! B: Y, Z% g) P8 ?& c1 M
第二,使用名誉评级工具改善信息披露。1982年,美国证券买卖业务委员会放宽对投资级债券发行者的信息披露要求,答应高名誉品级发行人使用简化的信息披露格式。1992年,美国证券买卖业务委员会实验《3a—7规则》,答应评级为投资级的资产支持债券发行人使用简化的品级要求。
& _; X, y' P, \: h( a }& g4 `3 W6 P. Y% Z s; M
第三,使用名誉评级工具调解资源要求。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保险羁系机构开始借助名誉评级工具来确定持有某些范例债券时所需留出的资源。1993年,欧共体颁布《资源富足率引导原则》,规定金融机构应为持有非投资级债券预留更多的资源金。到1997年,大多数欧共体国家都根据《资源富足率引导原则》要求修改了本国立法。影响最大的照旧《巴塞尔协议》在修订过程中将风险权重与名誉评级接洽起来。直到最新的《巴塞尔协议III》,依然使用了名誉评级工具。如果美国单独扼杀名誉评级工具,无异于将自己清除在国际通行资源尺度之外。
8 b" \. V! X. |9 i$ [5 Q" U
3 m8 s) T- `$ G 第四,是对某些金融工具发行人提出名誉评级要求。如日本对国表里发行人发行欧洲日元债券有评级要求;法国对发行贸易单子、资产支持债券和银行存单都有名誉评级要求。如果剔除名誉评级工具,那么有什么工具可以更换?
, V7 L+ b9 q1 F4 k- j, l
8 r+ C: `9 @7 P1 v) `( c 以是,抱怨归抱怨,三大名誉评级机构的霸权在长期内也完全大概动摇,但在中短期内,不会看到立竿见影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