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积年过了,进入新年,因吴晓波《吴敬琏传》而起的种种以及官司竟然拖了两年,这是始料不及的。在已往两年中,人们都以为官司和吴敬琏有关,又都有所顾忌,且不少人对我千吩咐万嘱咐:“万万别提吴敬琏”。但是,究竟上,吴敬琏始终很深地到场了这场官司。此中优劣曲折,明眼人清楚。然而,官司希望却那么曲折。
6 D- T: t) T/ w
' I* P2 x' D2 T9 e回看快要一年前我给吴敬琏老师的信,它大概记录了停止到庭审竣事的环境。假如说,官司有三个阶段的话,到此为止,只是举行了两个阶段。变革发生在背面,直至一审判断。. P: T. k$ W. l
; K; K/ s% b+ Z先将汗青留存。之后的环境,待我写来。' {% {' n8 w) l3 e
2 X. j# k4 u0 e0 ]& @2011年3月柳红致吴敬琏的信. @+ p/ H: r- |$ p
# T1 c+ t6 m1 X% C. E8 \8 G
吴老师,您好!* C) U, v& y3 {
v2 N/ a; p$ G9 B5 M从2010年5月至今,颠末十个月的法律步伐,我告状吴晓波抄袭案进入期待讯断阶段。想不到,吴晓波为您80岁生日赶制出书的《吴敬琏传》引发了如许的风波:先是我和吴晓波就书中内容举行品评与反品评;继而就抄袭举动提告状讼、对簿公堂。固然您没有公开亮相,但是,您实际上到场了诉讼过程,我也感受了您对官司自己,及其对外界的影响。当我提笔写这封信的时间,我很清楚,这是到了面临您,面临我自己,和直面汗青真实的时间了。
! {* R# Z, j& l% h t6 r+ K' M" ~! C7 g7 i/ m* L# f
7 C0 b L% w, e1 l一
, ]$ `5 s. u8 d6 v
6 T: c2 r5 n/ |1 S) g 2010年2月8日,我在《经济观察报》发表《话语权背后的责任---兼谈吴晓波著》一文后,您的几位弟子在邮件里也提出了对吴晓波著《吴敬琏传》的品评,有针对史实的,有针对观点的,也有提及抄袭的。各人愿望善良,出发点积极,哪怕就在这个最小范围内讨论,最小程度地改错,最快地消除负面影响,这不光对吴晓波很有资助,而且对您本人也是一件大功德。至为惋惜,您没故意愿跟我们讨论有关这部书的标题。# g$ {9 U* o. b- N, O6 J0 B( y
' p2 |& C; c5 k& n. W只管云云,我心下还是留意吴晓波著《吴敬琏传》的错处是出于匆匆、疏忽,仅仅是作者吴晓波之失;还渴望您认同我的意见,提示大概品评吴晓波的不严谨。然而,一位同砚给我发来您的亮相。那是2010年2月20日《广州日报》登载的对您采访:“在这之前,也有人给我写过传记,但时间比力久远了。这本传记,是我迩来的一些头脑的整理,这也是我想要做的。吴晓波为这本书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搜集了很多资料,从他筹划的提问来看,吴晓波是颠末细致研究的”。这段话给了我双重生理打击:一是,当我和您的一些弟子品评吴晓波的《吴敬琏传》不严谨,是快餐式写作时,您却毫无保存地肯定他研究细致;二是,您利用的称呼——“有人”。说实话,这个称呼让我以为陌生、迢遥、凉薄,由于您口中的“有人”不是别人,就是我,是曾经为您工作九年的研究助手。
9 ^# w+ I( i. I; u* g. v
( Y3 s1 b2 K) X$ O$ T* P0 a3月1日,吴晓波在《经济观察报》发表回应文章:《对于诚意的猜疑我必不能担当—答柳红对的质疑》。其傲慢和自以为是的态度,是对全部研究者和写作者根本准则的寻衅,他写道:“对我来说,用两到三个月时间写完《吴敬琏传》,不是什么有难度的标题。”“为什么不能只采访吴敬琏一个人?”我也留意到他文中这段:“在书稿完成后,我又与传主前后举行了三轮大幅度的修改,2009年安全夜的整个白天,我都是在传主北京的寓所里度过的,……2010年元旦的那几天,年近八十的吴老师也没有好好苏息,都是在修改书稿”。吴晓波明确地将您和他的《吴敬琏传》捆在一起,这只是他装腔作势的语言绑架?我不确定,只知道吴晓波傲慢轻视的回应,是在您担当报纸采访歌颂他做了很多准备、搜集很多资料和研究得“细致”之后。. a6 _- E, c$ x# ]3 Q6 N4 H$ `
7 C# }% }* a8 o+ g. m随后,我发表《面临汗青:只有老实和谦卑----吴晓波著的硬伤、软伤及其他》(《经济观察报》,2010年3月8日),并将文章群发给您和您的弟子,渴望各操行评指正。在收到的反馈中,一位同砚说,才看了一章,就以为它是一本“快餐传记”。另一位说:“两本传记我对读过,很多错误我都没有发现,读了你的回应文章,我才留意到了。著作家必要对自己作品中涉及的人和事持负责的态度,吴书过于匆匆随意。”出于对您的爱护和对汗青的恭敬,他还提了一个发起。然而,3月9日您给他复书,而且您也让我们各人看,此中您如许写道:“我并不以为你关于‘吴晓波的书在修订之前,不宜重印或进一步扩散。修订之后,必要找人专门审稿’的发起是可以担当的。” 您的来由和厥后的遣词造句,让我们看到了您的某种感情。以后您和吴晓波对传记风波都接纳了缄默沉静态度。9 k* \3 }5 ]& _6 e D* h3 n
' K' w3 o$ P# K! y; g然而,自从吴晓波写的传记一出来,书中的各种史实不对,就遭到一些熟知汗青的操行评。一些经济学界先辈,从差别角度指出了差别标题。直到迩来,另有人挑出一批知识性错误,比方称您在“文化大革命”中是“走资派”。只不外由于这些品评者大概没有话语权;大概以为此书这类知识性、根天性错误太多,而作者吴晓波又是如许一位商业作家,不愿与之盘算,因而他们的品评并不为公众所知。
5 Y: p% {* [; e. c- N& z* i5 G
' @; v# i5 h. l7 G5 ^2 b U接下来,有人被授意写了一篇摘清您和吴晓波关系的文章,原拟用《经济观察报》本报批评员名义发表。这篇文章在末了时间被报社否决,由于它并非该报态度。此事您知情。而后,我则被告知不会再登载我的品评性文章了。这对您、吴晓波、我、传记的读者、这场讨论的关注者来说,都是一件憾事,由于关于怎样恭敬究竟和恭敬知识产权,举行开诚布公的划一讨论,对全部人都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