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以是我们偶然间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盛意思公布。”12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2011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上,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如是说。$ }" v0 h' q; h! @' a; D
# k- }" ^) g# K. U$ {4 A$ A/ u本该是相融共生的企业与银行,却在利润高低上“冰火两重天”。在业内“闷声发大财”,鲜有高调评价利润的语境下,洪行长能道出银行利润高得“不盛意思”,阐明带有“民生”二字的洪行长,对银行业的太高利润,或多或少心存纠结。6 ^' E( B- G. P" _) D
3 X! J/ N- e7 C0 b2 }
银行业并非是通过生产产物来获取利润,它的利润紧张来自于两个途径:一个是钱币政策,即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收入,一个是各种收费。而我们的银行“‘进货’实行‘筹划经济’,利率是不能随行就市浮动的。”平凡点说,就是储户把钱存入银行只能低利率,而银行放贷必须是高利的——达5%左右(西欧银行利差不敷1%)。云云“大斗进、小斗出”,银行业能不高利润?/ a5 ] _- t! I' T5 I
8 B* f1 @" g' q; h0 T与此同时,银行业收费更是五花八门。本年4月,武大法学院传授、博士生导师孟勤国领衔做的一项观察陈诉表现,如今银行收费项目达3000种,而2003年时仅有300种:零钞点钞费、换折费、跨行取款费、异地通兑费、重制卡费、重置暗码费……而且收入也是惊人,以办卡为例,每个卡每年得收十几元,一个银行仅发卡一项就能挣几十亿元。
U5 P/ q( _" I7 b8 B0 d9 w9 F- R- @( g! P& U6 l" ^
可见,银行业利润高得让行长都“不盛意思”,现实上是国家欺压赋予的,是行业把持的一定,让你想不高利润都不可。0 Q0 T6 K+ R; E1 L0 a
9 S$ I6 B$ G% |% y2 S' P) i+ t至此,笔者就大抵能相识到洪行长的“不盛意思”了。一是,由于银行业利润太高,超出了想象,二是,银行业的高利润高得有些理不直气不壮。假如真按笔者所相识的话,洪崎行长的“不盛意思”照旧有点“够意思”的——有点“为富不仁”的本心发现。& u& T8 ]0 D0 }4 |; Q% A- y- n
" w8 w! G( m" z) P然而,对于银行业的太高利润不能止于“不盛意思”,要化“不盛意思”为现实举措。一是要缩小“中国特色”的利差,让我们的利差也“市场运动”起来。二是大力大举镌汰收费项目,更不要一边整理收费项目一边新增收费项目,从而减轻斲丧者负担,让社会受益。只有如许,洪行长的“不盛意思”才会变得有“意思”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