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批评员 兰恒敏$ D: O, f# ^9 K9 X$ E' M
9 `) n! z, i/ ?4 F5 a; F
茅于轼(微博) 老师是笔者尊重的少数有知己的经济学家,但笔者对茅老师1月9日发表的《金融行业赚的钱不是聚敛和诱骗》一文,有差异见解。
) o) X% v0 y- Z- A5 [, z7 I* Y9 C2 S( q5 `/ D: b1 I. v* ~# ?
茅老师的大意是,传统经济学以为只有生产劳动才华够创造财产,银行等服务业自己不能创造财产。实际上,捏造经济也是创造财产的。金融业创造财产,紧张是通过对资产的有效设置实现的。中国金融业设置了资源,赚取了利润,以是不但不应该被反攻,反而应该大力大举肯定。7 C! s$ L' g$ t5 m: A2 X! A1 \
# j: ^. k& _8 Z2 {: d8 J
茅老师还说,反对高利贷是不懂得金融业怎样创造财产的另一例子。利钱率高,分析“钱尽其用”了,没有来由克制它。我们也不同意高利贷,但是清除高利贷的方法恰恰不是克制它,而是鼓励各人都去放高利贷。资金市场上资金富足,利钱率天然会降落。2 f+ C V3 T" d0 {. ?
# i8 `6 W/ D1 d
严格来说,茅老师的观点并无不妥,他说的不外是“难听刺耳的真话”。但茅老师说的这统统有一个大条件:在典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创建。在半官半商、半市场半行政的环境下,正确的药方也会成为毒药。
6 t; @2 X: Q* v# N' r* i* H _- ]" Q$ Q1 O5 s
中国的银行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有本质的差异。西方银行是私家的,中国的银行是当局的(固然也有私家的因素);西方银行要靠良好的谋划维持名誉;中国的银行很大水平上是“借用”了国家的名誉。中国储户坚信在任何环境下银行都不会倒闭,银行自身对风险防控也无需太过费心反正有国家呢。这是分析中国金融业题目的最大条件。
* D" a% n; o2 J9 P" ~
7 u; V, {+ T# a" Z& J& M& U6 N2011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创造的净利润,大抵相称于全部2304家上市公司净利润的一半。如许的暴利不要说在国际金融危急的大环境下让人惊异,就是近10年来也是稀有的。6 z2 h( `: ?1 l/ e, p3 V% H s; F2 e
/ Z1 n- f" p! ^& |4 C$ U, q客岁银行的暴利怎么来的呢?紧张靠了两件武器:负利率和高存款准备金率。2 x* f- S4 p% i. Y8 `
, Y# d( x; I. c9 x$ r% P8 `在客岁控制通胀过程中,央行紧张接纳了频仍进步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进步利率的办法。这种通过控制贷款数量,而不是通过垫高资金利用本钱控通胀的政策,带来两个紧张影响。一是银行能从储户中取得自制资金;二是“资金饥恶”加剧了实体经济对有限资金的争取,举高了实际贷款利率。一低一高,丰厚的息差就出来了。这里有两个“市场化”的题目:一是储户嫌存款利率太低,你可以不存啊!题目是不存银行,连那点可怜的利钱都没有。如果放开存款利钱,银行有了竞争,储户可以选择存款利钱更高的银行。二是银行放贷时根据市场化原则,一定优先选择红利状态好、风险较小的大企业特别是把持大企业,而风险较大、贷款本钱较高的中小企业险些很难得到贷款。按照“市场决议”的理论,谁让小企业弱来?你贷不到款该死!如许资源设置就越来越向上风大企业会合,而单薄的小企业永世发展不起来。
! M7 N4 g5 p; h9 \. {
" M/ J4 s, {+ C8 N9 {( H4 K民间高利贷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贷到款,转而告急高利贷;一部分智慧的储户不堪忍受率利率,将储备从银行取出交给高利贷打理。有需有供,高利贷就产生了。高利贷从前也存在,但从来没有像客岁这么疯狂过。以是,正是央行“重数量、轻利率”的调控政策,一手造成了银行的暴利和高利贷的放肆。
0 ^- j- E: {, j
+ [' i4 c1 p0 f茅老师所同意的“各人都放高利贷”,实际上是主张利率市场化。从这一点看,笔者的观点与茅老师完全同等。所差异的是,笔者以为,非市场条件下银行的暴利就是聚敛和诱骗,必须克制和改变。如果通过放开管制、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来减少银行暴利,固然是最好最彻底的办法。但在市场机制一时创建不起来的环境下,应该实时动用行政气力改正。具体来说就是:一,大幅度低沉存款准备金率;二,小幅度进步存款利率;三,贷款利率不动。
# o3 {2 D, q& Q; J+ j( L. Z/ v- i
央行会这么干吗?履历告诉我们,降准有大概,但存款利率上浮、贷款利率不动险些没有大概。央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政策订定方面,大金融机构的发言权要远弘大于储户和小企业发言权的总和。这正是现存体制的悲痛。
3 u$ K- d* [- e
8 X# I) q+ ^5 ]4 L$ D回到原题。茅老师的论断让笔者想到了鲁迅老师《立论》一文里的小故事:一家人生了小孩,或人说:“这孩子未来要死的。”招来一顿暴打。“这孩子未来要死”,是真理,但是很不适时宜。茅老师通过捏造经济也创造财产,分析金融行业赚的钱不是聚敛和诱骗,不但忽视了中国金融业吃政策“偏饭”的实际,而且与当前中央夸大克制资源虚化、支持实体经济的大配景不适时宜,不招来暴计划万幸!
' Z& b7 u9 V0 q
, n/ A9 A6 E4 [2 h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当理论与实际不符的时间,实际是老大。当市场机制尚未建立的时间,拒绝行政气力参与就是陈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