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股权平沽的言论有着唤起人们关注中国银行业改革走向的意图,但此中的逻辑关系比力杂乱,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倒霉于社会各界准确评价国有银行以致国有资产改革标题始于1993年“整理金融秩序”的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厘革。15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而紧张的结果。但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也引起了海表里一些人的议论,从最初的对国有银行看衰到2004年以后的“平沽论”,各种说法不绝于耳。这些议论有着唤起人们关注中国银行业改革走向的意图,也包罗了某种民族感情,但此中一些议论观点的逻辑关系比力杂乱,存在一系列似是而非的说法,倒霉于社会各界准确对待和评价国有银行以致国有资产改革标题,因此,有须要予以辨析。 4 ]" v3 V8 K" r6 L
0 \6 \1 T: b' z汗青逻辑:国有银行股权改革的配景
$ D& P. L5 _' \& U$ n
' j/ c9 _7 X. }1 x( D% c逻辑与汗青的划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分析标题标一个根本方法。脱离了国有银行股权改革的汗青配景,就不大概弄清国有银行股权改革过程中的复杂性、困难性和汗青意义。从1993~2003的11年间,国有银行股权改革进程的各类情况大抵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 D2 n0 U' t; Y( D
2 O4 g/ f/ b+ h0 E8 [国有银行股权市场化改革的底子工作
1 I: V: u- z* n& J
; x* l, ^2 P1 H0 M第一,制度创建。199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1993年7月,中国开始实行以“整理金融秩序”为题的金融改革,拉开了国有银行股权改革的序幕。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1994年,组建了国家开辟银行等3家政策性银行,由此,国有专业银行变化成了国有商业银行。1995年7月,《商业银行法》开始实行,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1995年10月,《贷款通则》开始实行,已往通行的光荣贷款退出了汗青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抵押贷款和包管贷款。
5 I/ ]; K5 h7 l/ T0 U% a& c4 x
6 I5 _5 d! Y" ~" ^ f6 I% F第二,增补资源金。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急发作后,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国家通过发行特种国债的方式,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入2700亿元的资源金。今后,为了支持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改革,在2003年12月30日又向建行和中行注入了450亿美元的资源金。 " X8 ?! ]0 J8 \3 O' K8 \( t
) x3 U$ n0 o* f. i第三,剥离不良资产。国有银举动支持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国有企业发放了大量贷款,通过贷款所形成的企业资产,精良的部分转化成了国有企业资产,不良的部分大量滞留于国有银行账上。巨额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但严峻制约了四大银行商业化运作的睁开,而且严峻制约了它们的股权改革和公司制创建,为此,1999年,国家通过设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中剥离出不良贷款1.4万亿元。 / h+ g6 q+ z3 r- R. p3 F( Q
& j: _3 H* a5 q* v
第四,精简机构。机构盘杂、冗员甚多,是国有银行的一大痼疾,严峻影响了商业化运作的服从。1998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睁开了精简机构、淘汰冗员的工作。
3 P8 y, G( r# l j
) h5 ^1 D8 J9 d. j" ~8 H7 l' q9 Z! X第五,欢迎国际竞争。2001年12月,中国参加世贸构造,为了欢迎国际竞争的睁开,在中国银监会的引导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积极优化资产质量、低落策划风险、睁开金融创新、进步运作服从,另一方面,为公司制改革创造须要的条件。 & t% z% b+ m( i2 |* X
6 p0 H8 v5 y/ T c# K
外洋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远景的评价 ( M& U3 |( T4 K& `/ F* f9 g
, q, R! y/ @9 Y5 U
在四大国有银行改革过程中,尤其是在1998~2004年,外洋诸多机构和学者对国有银行改革的评价充斥着悲观论调,紧张体现有两类:
" S+ U2 t$ E* a
+ T3 m9 t* H, r7 ?: t第一,停业和危急。1997年10月美国《商业周刊》以为,四大银行有着至少9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由此,在技能上已经停业。1998年2月,《经济学家》杂志说,按照西方标准,中国国有银行已停业3遍以上。2003年6月,标准普尔在题为《中国银行观察》的陈诉中以为,巨额坏账已经引致四大国有银行技能性停业。
9 r [ T' C: \% ^# P
- p) P* j- J- A9 J" k与此同时,不少外洋机构和学者以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策划运作状态表明中国发生金融危急已为时不远了。1998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上一篇题为《赤色警报》的文章中以为:没有人知道中国距出现全面的国内银行危急尚有多远。但是,经济进一步下滑肯定会加快危急的到来。2002年,穆迪公司在一份对中国银行业推测的陈诉中以为,2007~2008年,是中国银行业整个不良资产开始全面袒露并趋于峰值的敏感年份。 0 k1 @- Y8 N$ ~
" u3 w" K) a3 J8 a( `9 L这些观点反映了其时外洋机构和学者按照西方标准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远景的见解,深刻影响着外洋投资者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权代价的评估。 / |! o1 t; c2 e2 D
/ A. Q7 p; [" y/ N1 S3 o第二,资信评级。鉴于外洋机构和学者对中国银行业的评价比力悲观,在举行资信评级中,外洋评级机构对中国紧张商业银行的资信评价都不高。即便到了2003年,紧张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已显着低落以后,标准普尔对这些银行的最高评级也仅为BB+,还显着低于公认的投资级水平(不但云云,到了2006年,这一机构对中国紧张商业银行的评级最高也仅为“BBB+/正面/A-2”,依然没有到达投资级的要求)。 6 @8 G8 w( X6 W
( |/ P9 X/ b' ~( f3 E2 G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
( y' }' c9 X8 h# i3 V3 C4 d
8 J+ R# L/ ^# E" X4 F业务模式直接制约着银行的策划状态、市场竞争力、运作服从和风险管控,也就直接影响着对其股权代价的评估。1970~2000年的30年间,美国商业银行资产布局发生了庞大调解,此中最为突出的征象有:一是证券类资产所占比重进步到了22.55%;二是房地产贷款与工商贷款的比例从73.34%上升到153.44%。美国以为,这一变革有用地改变了有关商业银行贷款“软束缚”所引致的种种风险。在中国银行业资产布局中,直到2003年,证券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还仅为13.43%,各项贷款所占比重高达70.57%。这种资产布局的差异,不但反映了中美银行业的业务模式从而红利模式的差异,而且反映了各自的风险水平的差异。在此配景下,依美国银行业模式对中国银行业资产代价的评价就很难到达国际水准。 ' f& }0 }0 A! b4 U4 L3 M
) y$ o9 y4 ~) ~4 G9 c* h
业务模式的差异肯定带来红利模式的差异。英国银行业收入布局中,“佣金和收费收入”与“利钱与分红净收入”之比,2000年就已到达62.87%,到2004年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73.29%。这反映了英国的商业银行紧张靠金融产物创新和进步服务质量得到业务收入和进步红利水平。与此差异,在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2年的收入布局中,利钱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达94.13%,在1747.65亿元的总收入中,手续费收入仅为28.08亿元。这决定了一旦存贷款利率下行,存贷款利差缩小,中国紧张商业银行就将面对严峻策划风险。这种红利布局差异决定了,按照国际标准衡量,中资银行的策划服从较低、风险较大,因此,资产代价的评估值较低。
5 L# Q1 h- l$ q. I, Q. o
4 Y0 L: q# _% D# r7 T& J1 m中国股市走势
- h c% @0 X, }: \% U
) T' W: V1 q! R1 k# p5 {3 o.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发股上市受到中国A股市场走势的严峻制约。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间,A股市场走势一起着落,上证综合指数从最高点2245点逐年低落,其间曾跌破1000点。受股市走低的影响,A股市场融资额也逐年镌汰,2002年以后,A股首发(IPO)的融资额从2002年的516.93亿元急速低落到了2005年的56.74亿元。云云规模的IPO融资额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股上市所需的融资额相比险些不可等量齐观。由此,A股市场无力支持国有商业银行的发股上市。这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股上市必须器重按照外洋市场的标准来思量,只能在A股市场有本事担当这些大盘股IPO的条件下,才气启动在境内股市发股上市的步伐。
n3 H; M) k. A I, D
- r" }; V' K _" X- ?毫无疑问,2006~2007年,A股市场走出了一轮快速上行的行情,融资额在2007年到达了举世首位。但这些情况,在2004~2005年间是谁也无法预计到的,而参加世贸构造过渡期即将竣事可以或许留给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和增补资源性资金的时间已经不多,它们已无继承期待发股上市机会的富余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商业银行在外洋发股上市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固然,也尚有金融举世化和其他方面的更深层的思量)。 8 u$ ]6 h+ l! Y, O! F
- K& Q9 t7 h0 S9 ^
国际影响力 ( m% q, y; P. ? ]
6 \! s- Z* r! t7 ~7 U
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境内险些家喻户晓,有着极强的市场影响力,但在外洋,除中国银行尚有一些影响外,其他几家银行险些无人知晓。2005年之前的各年举世银行业排名中,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排名相称靠后。但2006年以后,随着这些国有商业银行在外洋发股上市,着名度和影响力大为进步,它们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影响力大大增强。 ( G! n/ z: D' N+ r: {* y, U1 _
9 z# W/ f4 c% a" @# G; `! i
从上述五个方面配景情况可以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改革是在一种困难的条件下睁开的,到2005年依然处于如履薄冰的状态,但不改又已无出路,且时间也相称吃紧,因此,有着“背水一战”之说。
/ E7 [/ @' A5 S5 ` y- s; U7 R" Z. c0 o/ d0 i( M& o( p4 q
背水一战: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改革的选择
) c% `3 B6 V% E' R% V4 l' d/ }1 K8 ~6 L. c; @
2003年年底,汇金公司向创建银行、中国银行注入450亿美元资源金,标记着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改革和股份制改制的起步。 5 I; _' j: J8 [% E: l
6 G0 s M5 A9 b2004年8月和9月,中国银行、创建银行先后挂牌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源分别为1863.9亿元和1942.3亿元。这一注册资源数额即是225亿美元在其时的人民币折算价,由此,在资产关系上透视了一个根本标题:这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在2003年年底之前的净资产已近乎消耗殆尽。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已处于技能性停业田地,只是由于国家光荣和政府隐性答应的支持,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挤兑风险和实质性停业。 + \( K5 d" N2 ]" [- b* t
2 v' D4 Q9 K7 k: Y3 a在云云的策划业绩状态下,且不说外洋投资者,就是中国的投资者又有多少人敢于以高于面值的代价入股国有商业银行?有人说,中资银行有着自己的上风。简直,中资银行在中国境内有着业务上风,这些上风大抵可概括为六个方面:地缘上风、人文上风、网点上风、信息上风、资产上风和政府支持。但是,20多年来,中资银行不是不绝在使用这些上风吗?不就是在有着这些上风的配景下,发生了资源金消耗殆尽的吗?
! v) g( ]$ B% v7 g+ i0 g4 h$ g& l9 H# q
增补资源金(以到达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要求)、实现银政分离和真正的商业化策划,是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改革过程中,引入战略投资者势在必行。岂论是其时照旧现在,须要引入的战略投资者都至少应当满足三方面条件:其一,拥有富足的投资源领,可以在短时间内动用大量资金购买国有银行股权;其二,有利于降服国有商业银行在经济体制、公司管理、业务技能、资产整合、金融创新和国际履历等方面的劣势,并提供须要的外部资源和技能支持;其三,股权在肯定时期内持有而不出售,以保障对应银行股权布局的相对稳固。在境内民营资源、国企机构投资者和境外机构投资者三大群体中,只有境外机构投资者有大概同时满足这三方面条件。
m _" a$ a2 H H8 [9 d0 z# }$ u
+ q1 S+ d! e. A4 l# J从资源气力看,民营资源不具备投资国有商业银行的气力。以中举动例,其注册资源为1863.9亿元,这意味着,购买1%的股份须要约18亿元人民币的资金。且不说拥有云云巨额闲置资金可用于投资入股的民营企业险些没有,就是某家民营企业具有云云巨额的净资产,也不大概作出如下决议:将已有资产全部卖掉,投资入股于中行,在占据1%的股份后,整日处于无所事事的田地(因1%的股份大概不能参加董事会)。有人以为,可以聚集浩繁的民营企业一起投资。就数量关系而言,这是大概做到的。这且不说,就银行融资本钱而言,泯灭在与大量中小投资者会商、签约、议事方面的本钱过高,更紧张的是,发股上市须要每个股东都对每份干系文件具名盖章,在时间相称告急的条件下,要切实推行这些手续非常困难,一旦贻误机会,就将引致严峻结果。从其时的实际条件答应的角度看,民营资源不能满足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改革的须要。但这并不是说,民营资源就不能进入中资商业银行。究竟上,从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中原银行、浙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到都会商业银行、农村光荣社、贷款公司等都有大量的民营资源参加此中,因此,那种以为中国银行业中没有民营资源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2 L. u2 v# S1 u. `
' ]+ N# E- H6 M& \5 T# Q6 b# q q从国有企业看,由于存在着诸如中石油、宝钢、中移动等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它们有着富足多的资源可投资入股于国有商业银行,似乎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但是,它们并无本事降服国有商业银行在经济体制、公司管理、业务技能、资产整合、金融创新和国际履历等方面的劣势。就经济体制和公司管理而言,它们与国有商业银行并无实质差异;就业务技能、资产整合、金融创新和国际履历而言,它们还不如国有商业银行,因此,不大概通过引入这些战略投资者将国有商业银行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举世一流商业银行。
7 ~: V- c$ X% }+ J f* H& s" U! r) T- B
8 K* W5 s, E8 c0 R: n. w+ W! K6 G是否大概比及民营企业气力富足强大、国有企业机制转换完成大概A股市场融资源领扩大以后,再举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改革和股份制改革呢?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弊端、资源匮乏等标题已经使得中国的银行体系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不但外部打击而且内部风险都随时大概使中国金融体系陷入危急田地;另一方面,参加世贸构造以后,中国必须逐一兑现开放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答应,中国金融业将直面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寻衅。是以脆弱的银行体系应对外部寻衅,照旧敏捷改制以进步自身气力、为即将到来的全面竞争做好前期准备?显然,选择只能是后者。 # t8 F4 I* c* h$ N; n
对外出售国有商业银行股权,不可制止地引来一些人的责难(就此而言,“平沽论”注定要上演的),正如改革开放初期在办经济特区标题上,也曾发生过“卖国”、“殖民地”等一系列责难。但为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未来,为了可以或许在金融举世化中有中国金融的一席之地,为了制止中资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被镌汰出局,在没有其他办理方案可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冒此类责怪,迎难而上,引入外洋战略投资者,快速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改革和发股上市。这就是当年两难田地所作出的肯定选择。
7 s1 }6 N; z; M* |+ j( K- z I
0 F- ^/ P `3 |1 j2004年之后,国有商业银行迈开了引入外洋战略投资者的步调。在引进外洋战略投资者中,困难重重。一个突出体现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策划业绩不佳,外洋战略投资者对中国情况又不甚相识,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寻求外洋战略投资者时反复碰鼻。比方,交通银行于2003年7月中旬开始连续与8家匿伏机构投资者举行了沟通,但只有汇丰银行和另一家机构提交了正式文件。只管云云,在与匿伏的战略投资者会商中,中方照旧对峙原则,不但使得入股代价符合了中国干系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且使对方答应了一系列有利于进步国有商业银行运营本事、风险管控本事和国际竞争力等的条件以及股权出售的限定条件。从入股代价看,最高的是汇丰银行以1.76倍市净率入股交行,最低的是美国银行以1.15倍市净率入股建行。从入股条件看,各家战略投资者担当了诸如不诉求控股、持股锁定至少3年等条件和在金融产物、业务技能、管理履历和国际市场运作等方面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条件。由此,到达了以引资为契机、实现引制和引智的目的。这是仅仅引入境内投资者所不能到达的。引入外洋战略投资者,不但有用促进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深化、公司管理布局美满和公司代价的明显增长,而且有用进步了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增强了外洋投资者对这些银行的认同度和信托度。当这些国有银行在外洋发股上市时,一些外洋机构投资者问到:我们为什么要买你们的股票?一个有力的复兴是:高盛买了,你买不买?美国银行买了,你买不买?在此配景下,工行、中行、建行、交行在外洋发股上市中分别得到了76倍、75倍、42倍和205倍的超额认购。
# C* [) ?* L J+ A( }
* t t) T! V1 P: b7 h( M6 l“背水一战”,困难困苦,但颠末各方积极,以乐成发股上市为标记,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首战告捷。开端统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之初,国家先后共注入资源金6666.2亿元,以2007年12月尾股价盘算,国有股权总市值到达43733.9亿元人民币,与注资额相比,增长了6.6倍;同时,也是股改过程中国家耗费的财政重组本钱11791.2亿元的3.7倍,因此,股改收益远高于股改本钱。另一方面,从2004年股改起步到2007年年底,国有股东通过股份分红得到了1833.9亿元人民币,累计的股息回报率到达27.5%。因此,这是一场双赢之战。 8 O) @5 }2 A( [/ I: M1 ?
2 P: y5 K) B5 D
时点定价:股份公一生意业务的市场机理" k7 Y$ k3 b# a! f! z
9 _7 b. K6 A: O/ b/ |1 f3 s4 y2 W2 A- {
等价互换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原则。这一原则得以创建和贯彻的一个底子是,在时空关系上确定的“时点”,即任何的等价互换都以其时确定的所在而创建。市场经济中每种商品的均衡代价,就是在这种以无数时点为底子的等价互换中形成的。在实际生存中,人们可以反复看到:同一商品,同时在差异所在贩卖,其代价是差异的。同一商品,在同一所在的差异时间贩卖,其代价也是差异的。如果舍去了由“时”和“点”简直定性所构成的代价关系,任何生意业务都可说成“平沽”或“贵卖”,但这种说法除了制造杂乱,在经济分析中是毫无实质意义的。
7 n s' T p8 U V; V* {- v% d7 K. u; }. n; {2 D
公司发股上市,就股权代价而言,在时间上至少有五个关键点:公司设立时发起人入股时点的代价、引进战略投资者时点的股份代价、股票发行时点的代价、股票上市时点代价和股票生意业务时点的代价。这些代价的大抵走势是:发起人入股时点的代价<引进战略投资者时点的股份代价<股票发行时点的代价<股票上市时点的代价,而股票生意业务时点的代价则由股市中一系列复杂因素决定,它大概高于上市代价也大概低于上市代价(在某个特殊时点乃至大概低于发行代价)。在这些差异股价中,如果舍去由“时”和“点”简直定性所决定的股价关系,可以说,由于相对于每一个股价,前者均属“平沽”,可一旦云云,通常寻求“贵卖”,也就不大概有公司设立、发股上市和公司发展了。内涵机理是,在金融学上,“时”和“点”的差异意味着风险,发起人入股代价以是低于战略投资者入股代价,是由于这些股份在“时”和“点”上负担了大于后者的风险,因此,有着较高的代价;同理,战略投资者的入股代价以是低于股票发行代价,也是由于时点差异,战略投资者负担了较大的风险,云云等等,不一而足。 ( x5 ]& r& D" V0 f8 u* h! Z: V8 j
) j. o# y/ P; D2 H
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从改制到发股上市是一个过程,存在着差异的“时点”。不能简单将前后两个时点的股价举行简单对比,从而得出所谓的“平沽”的结论。
5 l- s+ `+ Y( a% ^+ N/ Q5 [ I2 R/ l& P7 w1 \+ a. K2 r
“平沽论”的内涵逻辑以为,如果从后一个高价时点来看,前一时点的代价较低,即两个时点的代价之间存在正差价,那么,前一时点卖出的股份就是“平沽”了。在A股市场上市的金融机构险些全部股票的发行代价都低于上市代价,按照“平沽论”的逻辑,相对于上市代价而言,这些A股的发行代价就都应属于“平沽”范畴,由此,股份公司就不应当有IPO,而是直接以上市代价确定发股代价,可如许一来,又有多少投资者乐意参加股票市场的生意业务?在外洋股市中发行代价低于上市代价也是一个经常发生的征象,我国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发股上市代价也大多高于发行代价。不但云云,从上市后的生意业务代价看,它又高于上市首日的收盘价,由此,上市代价也属于“平沽”范畴。显然,按此逻辑推理,既不应该发股也不应该上市。 , G; `" g d5 a+ U' \, o
4 q* E$ v! L6 F6 X6 H& t7 G$ j. g
此轮的“平沽论”再次鼓起,直接成因是汇金公司按照先前的协议以H股发行代价向美国银行转让所持有的建行60亿H股。这是一种期权生意业务,也是履约的一个举动。由于现在创建银行H股的生意业务代价已显着高于当初的发行代价,以是,似乎是一个“平沽”。但是,上市当日创建银行H股的收盘价即是发行价,这实际上意味着其时投资者对创建银行H股的未来走势看得并不清楚。在上市时点上尚且看不清,更不消说在发股上市之前了,因此,这一协议的签署很难以“平沽”冠之。如果这也叫做“平沽”,那么,在险些全部的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生意业务中,只要代价上行到达了做多一方的预期,做空的一方都可称为“平沽”了。
2 u; l7 g5 j6 A% R8 b; _
7 C* j8 z& y2 \$ `+ l* Q, l9 `) e从深层关系上看,“平沽论”的关键是拦阻国有资产运作体制的改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和睁开国有资产整合就成为国有资产运作中的一个根本标题。在创建市场经济新体制过程中,必须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来运作国有资产。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整合国有资产,固然应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究竟上,不但应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更紧张的是防止国民财产流失)。但是,岂论怎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都应当是按照市场机制和等价互换原则睁开市场化使用。由于每一次国有资产的市场方式生意业务都是一个确定的时点,在此之后的时点是无穷的,以是,如果因随后无穷时点中某次生意业务代价高于先前时点的生意业务代价,就以为先前的国有资产被“平沽”了并由此举行责怪乃至追究干系责任,那么,就没有人再敢于使用国有资产生意业务了。末了的结果只能是,使国有资产存量处于“固化”和“僵化”状态,这究竟是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照旧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6 e4 |7 N! J( [# C8 a4 v; _( O O, N! F2 K
在金融举世化的配景下,实行“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肯定选择。“走出去”,既可以是自己投资新建分支机构,也可以是收购外洋金融机构的股份。在并购过程中,如果对方(国家或地域)也以“平沽论”的头脑和方法来对待其金融机构的股权出让和中资银行的并购举动,那么,中国金融机构的“走出去”战略实行将遇到严峻的停滞。同一举动,不应有双重标准,放弃“平沽论”,恭敬市场定价,应是国有资产运作体制改革的根本思绪。同样,在“走出去”过程中,中资银行也应以等价互换为底子,恭敬市场定价,尤其是在经济周期变革的下行期内更不能简单以股价为依据盘算股权投资收益的得失。国际股权收购的代价不能简单以被并购公司是否发股上市以及股价走势为根本判断根据,应充实思量到中国资源输出的可连续性、国际效应和金融举世化战略的安排,着眼于长远优点,不可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同时,还须要充实器重国际股权并购中的国际相助关系,通过贯彻对等互利原则,积极使用国际资源,实现多方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