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把持行业改革,《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不但作为单独的一项提出,而且初次提出了改革过程中拓宽民间投资的范畴和渠道,明确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分负责,加速研究鼓励民间资源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办法等紧张范畴的干系政策,动员社会投资。(《第一财经日报》5月27日)
/ w" \3 }4 \. Y8 A+ K/ [" S2 r+ ^
2 q* n& x- Z3 J恒久以来,民营资源无法实质性融入把持行业,已成为严厉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停滞。如今终于从《意见》里看到“单独”、“初次”等令民气动的字眼,这意味着,民营资源进入石油、铁路、电力、市政公共办法等把持行业,总算是有盼望了。
/ N' r. m j4 U3 m& K4 O4 Y& ]
( l" T0 b7 j8 ^ }原来民营资源进入紧张把持行业范畴没有任何制度性阻力。由于,早在2005年2月17日国务院就下达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多少意见》(简称36条),明确提出“答应非公有资源进入把持行业和范畴,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行业和范畴,加速举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4 x4 I! [0 Q. F# X k6 u2 i6 g. ^+ d7 J7 d
可实际上,国家在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强大方面,仅停顿在“标语”情势上,暗地里又对民营企业心存“戒心”,乃至出台自相抵牾的公共政策。比如在2005年年底出台“非公经济36条”不久,国资委又出台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源调解和国有企业重组的引导意见》的文件,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夸大在电力、通讯、石油等范畴内国有经济绝对控股。很显着,面临这两个相互“打斗”的红头文件,民营企业要想在把持行业占据一席之地,简直是痴人说梦!0 ~- r! b* ~: x8 Z
4 z6 e5 ~) @: A/ D+ e, u
客岁,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把持法》高调面世,民营资源轻松进入把持行业,又一次让社会看到了曙光。但这根救命稻草却再次让人扫兴。缘故原由是,《反把持法》第一章第七条明确规定:“国有经济占控制职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根子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谋划者的正当谋划运动予以掩护。”
; Z0 Y# `- a/ R; p" T# I) f
* S3 g2 f8 `. D5 U: q' n. ]假如对号入座的话,像石油、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肯定属于事关国家经济大局和安全的范畴,自然要像“大熊猫”那样仔细保护。这意味着,大多数把持企业很大概逾越于《反把持法》之上,成为“刀枪不入”的特别企业。& t' \: O$ q7 P4 a
' a, _: J! w& w! g0 w0 c% g8 O6 I显然,要想让民营资源真正“插足”把持行业,彻底改变非公有制企业的生存窘境,国家有关部分必须扭转局促头脑,出台冲破把持行业的可利用性细则。详细讲:一方面尽快出台“非公36条”的实验细则,全面落实“非公36条”意见精力。出台具有利用性强的实验细则,并修订一些与意见精力显着相左的法律法规,着力创建公平竞争的法治氛围和市场游戏规则。与此同时,尽快出台《反把持法》实验细则,明确反把持的焦点要件,进步法律的可利用性。尤其要明确把冲破行政把持作为反把持的重点,并订定详细的步调。$ G0 q" C1 t7 s X# G- h
' h {2 m) P" c* R: }更为紧张的是,应直立一块民营资源进入把持行业的倒计时牌。像奥运会、收费站倒计时牌那样,明确民营资源进入把持行业的详细时间表,以倒计时来倒逼公共政策的尽快落实和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