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科 /文 / h- @ `- J. f& A) V! h8 x
新股发行制度征求意见阶段即将竣事,A股市场即将重启IPO,中国股市能否遭受其重压?2 L! D- X. o4 G/ Z4 C b8 L: n
# l, Q9 @ F- H: j0 Z从5月22日新股发行制度(征求意见稿)出来以后的二级市场体现来看,好像IPO重启并不是中国股市的“鬼故事”。有人乃至解读此次发行制度改革是方向和利好中小散户投资者的一次渐进式改革,二级市场没有来由“不高兴”。但是,这种见解未必全面。从近期的二级市场走势来看,权重股护盘和共同政策的迹象非常显着。云云通过人为本事改变市场的感情,取消人们的顾虑,行“圈钱”之实,对中国股市市场化改革而言则是最大的悲痛。
) x7 k% x2 w# s( `$ x4 D$ q1 [" `, _$ h* k+ C6 D( Z
i- e: H' o; q! X' W4 w; T O
' M4 h" n* q$ ?& w: ?% N从如今的市场情况来看,政策意志利用市场的本质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因此,投资者不能一叶障目,不能拿一时的指数涨跌来权衡政策的优劣。我们知道,中国股市的新股发行制度已经缝缝补补过许多次了,但是每一次改革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未从根本上举行彻底改革。险些每一次改革都是过渡性的,就像中国的“修路征象”一样,不绝地修、不绝地坏。外貌上看,相干部分忙繁忙碌、有所作为,GDP增长了,但实际上都是敷衍了事的政绩工程。8 n- q# z& G0 E4 }2 s* z
8 @1 D \# O* a" h$ {7 ]" z: D) G5 _2 \
着实,对于新股发行的题目,在市场里根本到达了同一的认识。各人都以为是询价、发行和IPO首日股价爆炒等不公道因素导致,也是中国股市的谋利文化之源,但是对于发行制度毛病的管理办法,市场各方分歧较大。
6 D# Y+ }2 f* J
% `, [* L5 |5 r" `; r好比,对于新股上市首日爆炒的题目,许多人发起用存量发行、增长初次上市流通比例或全流通等增长股票供给数目的办法来克制需求。然而,对于畸形的、有大量 “打新专业户”的中国股市而言,依赖增长供给不能管理根本题目。由于超额认购和羁系部分的人为调治IPO供给速率,使得新股发行很难失败,纵然在行情非常低迷的环境下,新股发行也依然保持“神话不败”。 ' ^5 w6 P6 K0 k# N0 _
! P3 {" o# h: T& n1 N& Y# s- A7 i5 F' O
大概有人会说,新股定价不公道的紧张缘故起因是初次流通比例太少,加之人们对全流通的认识不敷,从而流通股的定价天然偏高。好比,一头“瘸驴”配了一套“金鞍 ”,然后拿着“金鞍”去募股、上市、初次流通,于是一级市场的申购者出高价认购了“金鞍”,然后再高价转手给二级市场,实际定价是“瘸驴+金鞍”,而真正的流通代价仅是“金鞍”,未流通的股份才是真正的“瘸驴”。 - A {' L) o; I8 Y# \1 t' q
0 k+ F' w# Z% L2 G. `# O
眼下的情况也简直云云。现行的发行机制确实是让“金鞍”先行,把“瘸驴”置后,然后再让“瘸驴”时价解禁流通,这不但制造了新股定价过高的毛病,也制造了限售股解禁的题目。假如让其一次性减持或流通,理论上好像不会制造“瘸驴”与“金鞍”的代价分置。但是,假如不对一些大股东、创业家和战略投资者实行须要的禁售和限定,股票一上市他们就立即套现、退却,公司易主、业绩变脸,制造出一堆“壳公司”,这远比高价发行更可骇,对二级市场和投资者的伤害更大。
; o o0 k; V% q; o,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