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基金总规模缩水1.3万亿元。在几百只股票型基金中,策划最好的基金亏损凌驾30%。我国的基金业颠末十几年的发展后竟交出了云云大规模、高比例的全面亏损答卷,是诸如“体系性风险”等来由无法表明的。基金存在的来由是“专家理财”和“理性投资”,云云糟糕的效果与“专家理财”、“理性投资”的初志相去甚远,岂论作为基金司理照旧投资者及羁系者都要认真反思:我国的股票市场毕竟出了什么标题?我国的基金业毕竟存在哪些缺陷?笔者试图提出一些见解,以期抛砖引玉。3 ^ C; ~% E* N# B/ k; l
6 x# O# a3 p4 x' T
起首应该反思基金业发展的引导头脑。自1998年大型基金开始试点乐成之后,“超通例发展机构投资者”成为基金业发展的引导头脑。笔者不绝以为“超通例”的提法和做法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汗青上,曾经为“超通例”交了许多学费,最典范的是“人民公社”、“大跃进”等,我们为“超通例”的做法使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国人大多对此有不堪回首之感。但在局部范畴里,“超通例”依然很有感召力,尤其在2001年之后股票代价不停下跌的配景下,超通例发展基金的潜台词是托市,盼望通过敏捷做大基金规模的方式来稳固股市。因此,“超通例发展基金”这种显着违反常理的做法在特别的配景下竟然得到了市场表里高度划一的认同。$ a! j1 k( x! i( Z* j( m
& _0 a( Q9 K4 i) l8 x; C: e 但“超通例”的东西就大概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2006-2008年间的股市暴涨暴跌就是“超通例发展基金”导致的效果之一。回首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谁都无法否认基金是超等主力。投资者、基金、股市之间形成了一个故意思的循环:投资者买基金→基金买股票→股票代价上涨→基金收益上升→投资者买基金,形成该循环的条件条件是基金可以或许主宰股票代价,基金规模占股票市值的比例要富足大。如果基金规模在2006年没有那么大,那么股票代价就不会有2006年、2007年云云之疯狂,也就不会有数以亿计的投资者冲到股票市场,固然也就不会出现2008年云云巨大的亏损了。( U% A; T) Z a( f
% ]8 N9 R2 Q* c 有人肯定会提出质疑,发达国家基金占股票市场的比例比我们高许多,为什么不存在股价大幅度颠簸的标题?笔者以为,发达国家的基金的渐进发展的,没有谁人国家的基金是通过“超通例”方式发展的,在渐进式发展过程中,基金司理、投资者及羁系者之间在不停的试错过程中会渐渐成熟,纵然出现标题,也不会出现云云之大的错误。盼望以后我国各范畴不再有雷同的“超通例”的事故出现,全部的事故应该服从客观规律,切忌拔苗助长。: @% _9 H1 _5 [ V0 t/ C6 X3 d8 D
7 s# M$ b# v% y5 V
第二是反思基金运行的制度。全部的基金业绩都很差,阐明标题标症结不是基金司理的水平而是制度。笔者以为,我国基金业中有两个制度必须修改,一是股票型基金持有股票的仓位不得低于60%的规定,二是基金业绩稽核方式。
8 g% P# M: N4 @
$ |9 N% X7 y; z3 H3 C" S6 Q3 s 在导致基金运行出现体系性风险的个项制度中,影响最大的是股票型基金的股票持仓比例不得低于60%是基金行业不成文的规定。不管在什么环境下,这些股票型基金必须将不低于60%的资金用于买股票。如果股票市场由牛市转入熊市,纵然基金司理能作出精确的趋势判断,他也不能将股票一抛了事,他仍旧必须非常心疼地持有大量的股票,看着这些股票的市值一天一天在淘汰!在2001年至2005年熊市中许多基金市值严肃缩水,在很洪流平上就是这个不公道的规定导致的。同样,2008年股市大跌过程中基金的仓位不绝在60%以上,直到1700点附近时均匀仓位才降到60%。: f/ } s7 m( m* }
, }$ ~. l: _' T 之以是说是不公道的规定,是由于如许的规定背离了基金所提倡的理性投资、专家理财的初志。由于对仓位有明白的规定,使基金司理的作用大大扣头,不但让基金持有人在熊市多收丧失者外,在牛市中风险也增长。着名投资大家巴菲特在股市风险较高的时间通常是卖出大部门股票,将这些资金还给投资人,让基金持有人克制股市风险。如果按照我国的这个规定,如许的操纵显然是不答应的。如果如许的制度不修改,中国的基金业中永久产生不出“巴菲特”式的基金司理。5 m8 @2 x+ _ b+ W4 e3 D
. W+ E; o( \* Z# Q" a5 ^ F
不但云云,如许的规定还加大的股市的体系风险。由于召募资金必须大部门投资股票,因此,只要市场预期有基金发行,股票代价一定上涨,如果出现基金麋集发行,股价就会猛涨。2007年7月至8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基金发行召募了1000多亿元资金,相应地指数也涨了1000多点。有些基金司理明知风险很大,但60%的规定让他别无选择,只有壮着胆子买股票。# Y0 W+ M9 I# N( t' p" c
# L. ^! _3 H* O, t 于是,蓝筹股一步一步走向疯狂,股票指数也不停创出新高。只要中国的老百姓对基金投资的信心依然存在,只要新基金发行依然顺遂,这个循环还将继续下去。但股价不停上涨,代价投资离我们一定越来越远,风险越来越大。当基金的投资者都意识到风险的时间,留给市场的将是永久的伤痛!原来我们都在悬崖边上。4 S/ v3 d) B% X$ w( |9 h' \; K
8 o7 T0 u+ G! L
为什么要有如许不公道的规定?笔者以为这都是由于前几年熊市头脑的产物。在2001年至2005年的熊市期间,发行基金的最直接目标就是为了“托市”,为了和缓股市下跌的速率。因此,必要基金大量买股票。在基金行业内部,不少基金司理对此早有微辞,有些乃至脱离了公募基金到私募基金行列。
5 J0 J, _% j0 D* q1 R
* L/ g- z% }( U# e; r. q 影响基金理性投资的别的一个制度性缺陷是基金业绩稽核制度。现在的稽核制度是每个季度排一次业绩序次,业绩靠后的基金司理自动被镌汰,因此,决定基金司理的饭碗和薪酬、奖金的是自己管理的基金净值增长速率在行业内的排名,如果采取独立的投资战略,基金司理下课的风险将很大,于是各人的投资举动必须高度划一,买入的时间方向划一,卖出的时间也一起办法,使市场颠簸加剧。2007年5月后,基金司理们许多人以为当时的股票估值已经很贵,但却依然在买股票,由于别的基金司理还在买股票,于是出现了股价不停创新高的闹剧。反之,当股市从6000点下跌到4000以下时,基金司理们却不停有人在卖股票,由于在下跌的过程中谁的仓位高谁排名就落伍。同样,纵然有反弹,谁也不敢容易加仓,因此,自5000点以来,没有凌驾30%的反弹。这就是当前基金的“囚徒窘境”。可见,以短期业绩稽核为尺度的制度导致了市场颠簸的增长,倒霉于市场的理性投资。
: ]: M9 ?3 R: F+ U6 N
. v @7 u/ H# S/ A i6 f. M 许多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职员早已经意识到如许的稽核制度存在标题,但偶尔于改革这项制度,更深条理的标题是基金的管理费制度不公道。基金管理公司的业绩取决于其管理的基金的规模,由于管理费用是按照基金规模的肯定比例提取的,短期的业绩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基金规模的扩大或缩小,决定着基金公司业绩的优劣。! b4 M* O/ G* B" B* ^
7 D2 N+ \$ f3 y, R 因此,要改革基金稽核制度,起主要改革基金管理费的提取方法,将基金管理费的提取由与基金规模挂钩改为与基金年度投资收益挂钩。* H& _+ A; w, D3 i* R
/ q' y, y6 u0 W8 a* I
为了作育长期、理性投资的理念,发起在基金管理公司实行合资人制度,基金司理的稽核应该以年度稽核为主,基金司理的薪酬可以分成即期薪酬与远期薪酬两种,比方,一个基金司理2008年可以拿100百万奖金,但即期发给50万,留50万作为远期薪酬,等2009年、2010年稽核合格后再发剩下的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