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11月9日,中国官方公布取消贷款额度管理。在我看来,这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已发生了根天性的厘革,即从偏紧缩的政策转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其影相应该弘大于前几周的一连减息和下调存款预备金率,这对减缓中国经济在接下来几个季度的下滑速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环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导致西方各国央行和政府都一反通例地接纳行政性本领来“救市”的本日,贷款额度管理这一曾经备受争议的具有猛烈行政性色彩的货币政策工具固然已退出舞台,但对其功过是否也必要我们重新审阅呢?
0 d1 t' y- Z1 W* a/ W4 c& z3 Y
8 G, S# E8 S9 A, _非市场化本领的重新启用& y7 L* r. W0 f5 Z
- ` s) a& V' ]- s众所周知,贷款额度是中国央行在筹划经济体制下利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由于其属于行政性的管制步伐,随着我国货币、金融及银行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央行已克制利用此工具,将其搁置多年,而以仅具引导性的“窗口引导” 代之。即便是“窗口引导”,央行比年来也是只管克制,而更多的是通过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纵等代价型或市场化的本领来微调经济。
6 Z. \& v$ I2 Y" S) r. a: ?9 K
3 H6 N% F/ T$ r/ `9 R自 2006年4月中国经济政策进入紧缩周期以来,央行通过加息、升值、上调存款预备金率以及发行央行单子等本领反复出招,渴望藉以冷却偏热的中国经济。然而,由于种种体制方面的缘故原由,这些原来应该相当紧缩的步伐根本无法办理中国经济中的真正题目(比如根本要素代价的人为扭曲等等;具体叙述请参阅作者在《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1期的文章《货币政策的逆境》),难以真正为中国经济降温。: q) A/ }4 H* c o7 D) E+ Y
7 W3 D6 Q0 P, b, p究竟上,到2007年2季度,中国现实GDP的增长率到达十多年来的高点12.6%;3季度,中国股票市场到达令人瞠目结舌的高点,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剧增,贷款增速到达3年来的新高(同比增长17%以上),而通货膨胀更是创下10年来的最高记录。在国内存在严肃的产能过剩,而且美国次贷危急已经发作,环球经济增长已不可克制田地入放缓轨道的时间,中国国内新开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量却从2007年9月份开始出现了骤增,着实令人非常担心。一旦环球经济显着放缓,全部这些新增的产能都谋面对巨大的风险,而这些又会反返来影响到银行的信贷质量和股票市场,并通过信心及财产效应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究竟上这些正是一年后的本日我们所面对的题目。
' [9 D5 } C, M5 v( L
" w i+ H' i' b* I( D; \在面对云云巨大风险的情况下,假如央行继承服从所谓的“市场化”的教条,继承依赖加息等微调的步伐来冷却经济的话,很大概如“螳臂拦车”,无法拦截中国经济走向进一步的过热。以是在客岁4季度,央行再次启用了贷款额度管理这一行政性工具,严格控制信贷增长,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结果。贷款增速开始稳步下滑,从2007年10月的17.7%渐渐回落至2008年6月的14.1%。 L' u6 W) C$ R. `5 F1 G
3 y# V6 A: V ^7 J即便云云,我们本日仍旧没能躲过次贷危急所带来的环球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的猛烈打击。试想假如央行客岁没有接纳贷款额度管理,中国经济在2007年底进一步走向过热的话,那么在本日大概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所面对的产能过剩以及经济的大起大落题目大概会更加严肃。6 Z) h9 \" y# q3 C$ H2 G* e
4 ?* G' i- Q* d" m跳出经济学的意识形态
: Y- w4 G* j* o
. u" A# z/ G2 s* v1 ?0 }# J只管贷款额度管理对控制贷款增速、防止经济过热具有非常直接和有力的结果,但由于其属于行政本领,不太合比年来中国金融改革的市场化趋势,因此遭受了许多非议。同时,由于企业和银行突然面对了贷款硬束缚,策划中出现了活动性告急的征象,影响了银行和企业的红利本领,因此也面对着许多来自企业界的非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