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去杠杆成为热门话题。我们实验用多部门的简单模子,描画出金融杠杆的原形,并大抵测算杠杆水平。读完本文,你至少能明确: ) k/ J" [( G D9 q* a( Q0 l9 A D& Q3 ?7 A
(1)金融杠杆(银行视角)是什么?在那里?有多少?
" _2 n# }; M3 Z: o (2)为了去杠杆,羁系层会做什么(这些步调已体如今近期的羁系步调里)?银行又会做什么? 1 w1 W3 D: T3 I1 Z4 |$ A
一、金融杠杆是什么?在那里?有多少?
: J, _. k* ]/ k 01 # I- A& @) Z/ R5 v6 C4 Z
杠杆的本质就是负债 F, N. j8 n* \, o
杠杆就是负债。借入资金,投入策划,可以实现以小(少量资源金)搏大(更大的总资产),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加杠杆。 4 O1 k$ j5 I, m
" A) k6 H; w" u2 u P+ `) J# \
以是,只要有债务融资,就会有杠杆。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金融为主,也就是以银行信贷为主,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比最大,以是经济中的杠杆小不了。
! R% i: x8 o" F5 D+ ~( y" i 银行自己是个杠杆,它们向资金盈余方(存款人为主)吸取资金,投放给资金需求方(包罗申请贷款的企业和住民)。企业向各银行借了钱,用于生产策划,自己也是一个杠杆。 2 a6 f7 F% T8 M; o5 e/ N
于是形成了一个资金链条,此中银行、企业两个环节都形成杠杆。
7 x( V4 R5 }5 ^0 v8 t( p3 X; {4 ]# _7 x0 H+ _& ]: s% E
此中,后一个杠杆是企业的负债水平,一样寻常用资产负债率来权衡。比如,差异的企业群体,会有差异的资产负债率:
. @1 V0 L/ v: h; T
! I2 s; G6 @+ X0 W: T9 ]) P
# ^- w2 z* W' j) W+ V; ~5 D' h6 v 但资产负债率指标只看资产的总量,忽视了资产产生现金流的本事,为增补此缺陷,偶然改用利钱覆盖倍数等指标。企业部门的去杠杆也是我国近期的重点工作使命。但企业杠杆不属于我们本日讨论的“金融杠杆”,也不是金融部委能直接受辖的,因此暂先按下不表(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告急)。 , Z* j& j. B* N' J
而前一个杠杆,即银行的杠杆,则是典范的金融杠杆。但银行的杠杆水平,我们一样寻常不看它简单的资产负债率,而是尚有杠杆率(一级资源净额/调解后的表表里资产余额)、资源富足率等羁系指标。此中,资源富足率还思量了差异资产的风险权重,更加精致,是最为告急的指标。克制2016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源富足率是13.28%,黑白常康健的水平,在近几年也保持稳固,以是外貌上看,银行的杠杆水平并不高。 & {; v$ ]' |6 m1 M2 I3 c8 |3 P
7 p, w+ J: Y# g! H" }& M
资源富足率就是控制银行杠杆率的羁系指标。以8%的资源富足率要求为例,那么意味着银行假如自有资源8元,那么它所能扩张的风险加权资产最高只能100元,全行的杠杆水平就设有了一个天花板。
0 [; x$ h6 r3 R 可事变要是真这么简单要就好了……我们要渐渐在上述简单的链条根本上,引进其他主体(当局、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以便探究,银行的金融杠杆是怎样被各种羁系套利的本事所暗昧掉的。
3 h1 }+ U- T" O; c; Q) @+ n 02 9 I P% o' e! _
被暗昧的金融杠杆 3 S R/ p# w# Y, ^2 y8 \
随着经济下行,企业策划风险加大,不良增长,银行不太敢再给他们放款,出现“惜贷”征象。但银行的业绩稽核压力还在,于是他们转而探求一些相对“安全”的乞贷客户。这些客户着实未必是终极的资金利用者,他们是资金链条上新增的一个环节,我们称之为“名誉中介”。名誉中介脚色的出现,使上述杠杆链条日益复杂化。 ! y, m+ [% ?" ?4 F
典范的名誉中介,包罗有当局配景的部门(包罗国企、融资平台、公务员等,拥有当局名誉)、房地产(拥有土地名誉)、上市公司(拥有壳代价)、非银金融机构(含各类资产管理产物)等。这些部门由于种种缘故原由,在经济下行阶段依然具有较高的名誉品级(大概是银行以为它们具有较高的名誉品级)。于是,银行的资金纷纷向这些范畴会合,融资情况呈“贫富”高度分化,有的撑死,有的饿死。 5 \; c6 t7 t& _! S! Z# Y
此时,就会出现了两种厘革,导致上述简单的杠杆链条变得复杂、暗昧。 : [7 ]* d* x* ^$ M c" m
(1)链条变长:名誉中介增多,银行与终极资金利用方之间的环节变多。 3 P+ }! Y3 i' J; X- s5 W
但假如只是链条变长,那标题还不算严峻,大不了每一环节的杠杆都弄弄清楚就好了,辛劳一点。可第二个标题立刻就来了,就是这些杠杆根本是没办法弄清楚的:
, x9 y/ d1 }3 o (2)杠杆(或风险)不明:名誉中介无法真实穿透,暗中抬升了资金投向的风险水平,扩大银行自身的杠杆。比如,银行可借助名誉中介为通道,实现向非合意部门(比如融资平台或“两高一剩”企业,是羁系部门再三告诫限定银行放款的)的放款,抬升了名誉风险(其风险权重更大,因此风险加权资产更大,更占用资源)。大概,借助通道举高资金投放的杠杆水平和限期错配水平,最为典范的是委外业务。因此,名誉中介充当了嵌套功能,实现降名誉、加杠杆、加久期等目的,使终极的风险难以穿透辨认,末了的局面就是风险不明。而这些风险,很大大概仍旧是由银行自己负担的,以是本质是银行自己加了杠杆。
9 s5 \! K5 q/ w4 E4 L6 G( C 末了,引进了当局、非银两个部门(肯定水平上充当名誉中介),形成的格局是: " n$ I8 _) H. V2 g( P) Y5 |
5 H: e y1 ^, p3 @/ ~8 F
(上图是冲破管帐科目桎梏,而是基于生意业务实质。箭头代表资产运用方向,存款等负债业务暂不体现。非银包罗“大资管”,也就是包罗银行理财。国企、平台由于基于当局名誉而实现融资,因此被纳入当局部门)
% B3 F% u, b `4 }6 G& ~ 于是,如今的局面是,由于当局部门、非银部门作为名誉中介的存在,羁系当局并不能准确把握整个银行体系的杠杆水平。我们固然更不大概把握,但我们仍可尽大概去做大抵测算。为此,我们起重要开端理清资金流向,然后在此根本上,再大抵测算杠杆水平。
/ `" G: K* L! z: Z' H 03 0 t# p. J" M2 F6 `6 C6 W8 d- X
开端理清资金流向 4 ~4 S. L% _0 |# D6 A
为了获取测算所需的数据,我们必要对上图作一个细节上的修改。就是国企、平台这些企业,在上图中,被归入当局部门。但在金融数据统计上,它们作为企业,属于实体。因此,上图被修改为:
F' Y! |4 p7 ]2 y. W& H2 H% ]+ `' Q$ D) I- R2 t' z
上图中另有一个细节,就是直接融资。真正意义的直接融资,是实体部门之间的资金融资,比如一个实体(企业或住民)申购企业的股票或债券。这个过程根本不涉及金融机构的资金,因此不涉及金融杠杆。固然,假如是金融机构购买的企业债券,则又属于金融杠杆。
! G# Z2 A- L( D0 D: [4 g% l O: n 我们接下来的使命,是要测算上图中的重要箭头的金额。整个资金从银行出来,通过层层环节(名誉中介),直至企业部门。固然,此中名誉中介也大概拿出了自己的钱一起向企业投放,大概有一部门资金囤积在名誉中介手中还未投放出去,这使整个链条更加复杂化。 5 W# ?' r) O; {6 s% Y' n
把握银行体系向实体运送的资金,无非两个算法:要么从银行这端统计运送出去的资金(银行表表里资产投放),要么从企业这端统计得到的资金(社融总量)。不管中心颠末多少环节,这一进一出的数字肯定是大抵相当的,由于货币出了银行体系后,就不会再自己派生了,总额不会大幅厘革(但中心名誉中介的资金投入与囤积,会有点小厘革)。 2 \4 q+ T5 b/ e3 G* G: H
起首,我们从央行披露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看到,克制2017年3月末,整个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向实体、非银运送的资金,约莫在148万亿元左右(即商业银行总资产扣除对当局、央行的资产等,还扣除了银行同业资产)。而银行的表外理财也向实体运送约17万亿元左右的资金(29万亿元的理财总规模,此中投向实体的约占60%,假设这部门全为表外理财,即非保本)。因此,银行表表里向实体、非银运送的资金约165万亿元。但这里有两点偏差导致高估,一是表内与表外大概有重复盘算(因同业理财的存在),二是银行投向非银的资金中,又有一部门不去实体,而是投资了当局债或金融债。因此终极投向实体的金额还要更少,小于160万亿元,乃至在150万亿元左右。
/ ?) B* K, U! u0 U/ W: r 再看企业端。2017年3月末,整个社融余额为156万亿元(扣除了股票,由于它和银行体系关系较小,仅少量理财资金进股市。但未扣除未贴现银票,由于它固然无现金流发生,但银行也负担了实体的名誉风险)。社融中还包罗少量纯正的直接融资(包罗于债券、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内里),资金也并非来自金融机构,若扣除此,则数字还会少一点,约150万亿元。 : _/ M8 L& F1 A s
综上两个方向的统计,我们大抵可以把握,银行体系(表表里)直接或通过非银间接运送给实体的资金,约150万亿元左右。我们用一张简图形貌这一资金流向,并直接利用150万亿元这一大抵数。
J! f" a$ W5 {& B1 a5 J2 R/ T' S+ w, {* t( `- M# I8 @
这张简图很轻巧地显现了两个标题:
# W9 D7 e$ R9 c3 h- u- c# q (1)表外理财游离于资源羁系之外,而在刚性兑付的配景下,其风险却是由银行负担的,而未计提资源; 6 a: h8 r a. A
(2)非银部门充当了前文所谓的银行的“名誉中介”,银行先将资金投放给非银部门,非银部门再将资金投放给企业。非银部门赚取利差或通道费,而银行却因此暗昧了资产的投向和风险情况,大概依然现实负担风险,因此存在资源计提不敷的标题。 % d; G7 H. I+ ]! G) l! R
换言之,银行向企业提供了约150万亿元的资金投放,但此中只有表内的120万亿元,和通过非银部门投放的28万亿元中的一部门,是有合格的资源管理的。别的大部门表外理财,和一部投放非银,却未严格资源管理。
) h9 S4 i p; B 更值得留意的是,自2013年以来,银行向非银部门的资金投放,呈激增的态势。 4 ?0 e5 k2 t6 W4 i
3 s w, C0 k7 C 而该类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也是飙升。
! Z4 C R" y. D0 i: _5 Z. C* E: k, ~3 g2 Y
04 ; Z* J" v( x0 v' D' t
测算真实杠杆水平 : i2 o0 W( h# a
然后,盘算银行体系的杠杆水平。我们依然利用资源富足率权衡银行的杠杆水平。我们必要大抵把握银行通过理财、非银和自己直接投给企业的150万亿元,有没有充实计提资源。
3 T. l; C. ~6 S 起首,银行表内资金直接投向实体的120万亿元(信贷为主),长期以来继承较为严格的羁系,我们假设这部门资源计提较为充实。 % _' d+ Y6 y7 A5 g
其次,表外理财投向实体的17万亿元,险些全部未计提资源,测算时必要补提。
4 _' X# I- a# _1 Q 然后,是标题最暗昧的非银部门。前文已述,银行借助非银通道,可以额外增长资产风险(本事包罗加杠杆、加久期、降名誉等),但却没有相应的增长资源计提。由于,理论上非银部门的名誉品级高于底层资产(比如企业债权)。这一假设,针对部门大型非银金融机构而言,固然是建立的。由于非银部门用自己的资源举行风险缓冲(也就是说,万一这企业还不了钱,那么这家非银机构先拿自己的资源吸取丧失),因此,对于银行而言,多了一道保障。这就是银行向非银投放的某些资产风险权重比企业信贷低的依据。
# g" ?+ r0 W( B: l; z5 ] 但是,这一依据是否随时随地建立呢?这就要看:(1)非银部门是否有吸取这个丧失的本事;(2)非银部门是否有吸取这个丧失的责任或意愿(假如只是通道,则无此责任)。 / f/ L. R$ F- `- e
(1)先看丧失吸取本事。这要看整个非银部门的杠杆率了,也就是整个非银部门的资源富足水平。上面已经统计过,银行投放给非银部门的资金,高达28万亿元(不全去实体),这几年是连续进步的。
; ]" k/ Y: ^1 P( F. [ 而非银部门的资源呢?我们起首来测算下整个非银部门的“资源/总资产”: 1 O S9 E* Q- R+ W) L4 p6 ^
以2016年12月的数据大抵测算。将净资产作为资源金的替换指标,证券行业12月净资产为1.64万亿元,信托行业净资产为0.45万亿元,期货行业尚未公布,根据以往数据估算约0.09万亿元。基金子公司净资产数据以注册资源取代,为0.005万亿元。以上各行业净资产总额为2.19万亿元。然后,统计四个行业管理资产的规模,2016年12月的数据为41.16万亿元。
3 m% f% g# w' g7 z* Z 将各行业净资产除以各行业管理的总资产,得到的效果是5.31%。固然,还可以用另一个分母,即把银行对非银放款总额(2016年12月为26.53万亿元)当分母,算出来是8.24%。 . i s, ~* Y5 \) x/ q+ J
6 o1 n1 S* k4 ^: R+ {& u, p) m
这一比率黑白银机构净资源对银行资金的覆盖水平,即一个相对粗糙的资源富足率,仅供参考。但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而观察从2014年至今的数据,可以发现后一个比例还处不绝降落的趋势中。
. I: C+ K4 Z% ]+ h; T! ~, l* t 也就是说,“万一这企业还不了钱,那么这家非银机构先拿自己的资源吸取丧失”这一假设,对于某些非银部门而言,很大概是难以建立的,至少不大概完全吸取。由于,这个名誉中介自身的资源气力有限。以是,银行依然高度袒露在底层资产的企业名誉风险之下,按非银投放来设置风险权重,显然是不公道的。
4 v* k9 e r3 o* q6 l8 A (2)再看丧失吸取责任。毫无疑问,非银部门内里有一大部门业务是通道业务,不大概有丧失吸取责任的。固然,我们无法把握通道业务准确的占比。 ( g6 t5 l$ i6 B9 J$ [& {7 H/ y3 h
末了,假如非银吸取丧失的本事和责任都成标题,那么它只是用来包装业务的通道,而不是真正意义的“名誉中介”,不大概在企业发生违约时帮银行“挡枪”。那么,假如如许的资产未计提100%的风险权重,那么银行的资产风险水平就大概被人为低估,也就是造成资源富足率的高估。
/ q' l! ~" }" b9 o8 z/ U0 ?4 f 末了的结论就是:银行业的杠杆,并不如羁系当局所公布的数字那么低(大概换个说法,银行业的资源富足率,并不是如羁系当局所公布的数字那么高)。同样,那些充当通道的非银部门,也是面临杠杆过高标题。
" `. w/ b1 V% C! H 作一个最为极度的假设测算:克制2016年末,17万亿元的表外理财,假如全部要求计提100%的风险权重;而26.53万亿元的银行投放非银,假云云中有10万亿元未计提100%(而是只计提了25%)。那么把这两部门该计提未计提的补提,则2016年末的全行业的资源富足率、一级资源富足率、核心一级资源富足率均将降落2个百分点左右,降至10.85%、9.19%、8.79%,幸亏根本达标(尺度分别为10.5%、8.5%、7.5%,体系告急银行再加1个百分点)。因此,多亏现有的资源富足率留有肯定富余,为去杠杆留有肯定空间,银行补提资源的压力较小,我们也算可以松口吻。
: D* U; a8 Y2 `# b* B& h1 J 因此,那额外的未计提资源的杠杆,正是羁系当局的心腹大患,是我们此次金融去杠杆的重点。 x/ R) Z3 L( p' y: I
二、金融去杠杆大戏:明确羁系步调
j: X. ~& x3 Y2 z9 g( ` 连续上面逻辑,银行方面的金融去杠杆,第一步要做的工作,便是穿透非银等名誉中介,查明银行真正负担的企业风险敞口,还原一张真实的资产负债表,还原一个真实的资源富足率。然后,再想出台步调,针对差异情况,通过补提资源,或改正不当的资产投放项目,把杠杆降下来。 5 `2 f8 N' ^# {7 n% m4 _
很显然,羁系当局已经开展第一步工作了。随着清查的推进,第二步也会提上日程。
2 C. `- k+ u& i- A 01 # T# g% K2 o# w. c
查清真实金融杠杆 5 X. {4 i1 P* D6 c
第一步工作,是查清真实的风险权重,进而算出真实的资源富足率(也就是杠杆水平)。羁系部门为此开展的工作,无非从两方面入手: ( P" {0 P. q& Y1 i9 y9 N- p) {% \
一方面是从银行入手,彻查银行微观业务层面通过层层嵌套、杠杆叠加、隐性包管等方式,绕开羁系要求扩张杠杆的运动。这就是3月末至4月初银监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羁系文件,夸大了对银行违规业务的查抄。如今,这些查抄工作已经放开,银行的朋侪们正在应对羁系领导们的查抄。与金融杠杆较为干系的,是查抄有没有通过各种羁系套利本事,躲避资源羁系,节省资源的情况。 ' y. y/ n1 D% u6 j7 G3 H8 u+ F
另一方面是从非银部门入手,彻查与统计全部非银通道的实质,尤其是否充当银行投放资产的通道。此中最为重点的就是各种资管产物,由于它们的表外性,隐匿作用更强,特殊是跨羁系部门嵌套时(比如,非银监体系的资管产物作为通道时,银监部门无法实行具体查抄)。这就是前期媒体披露的,央行正在动手准备的“大资管”综合统计方案。实现全部资管产物的同一统计之后,可以实现真正意义的穿透,才气让借助资管通道举行羁系套利的运动无处遁形。
5 n$ `* H* N( [5 r. x+ V0 m; H 这些便是如今羁系部门正在开展的工作,这些工作从本质上看,均是银行体系金融去杠杆的关键部门。我们已尚有陈诉详述,此处便不睁开。如今排查的效果还未出来,待羁系部门未来公布后,我们再做更精准的测算。 1 ]8 L- T! P. c5 u/ i* t7 M6 r
02 & f7 c2 g2 C; C3 g& D1 L+ P
新老划断渐渐清退
_! ?2 S/ N3 k) O# ], ^# m 完成数据清查后,金融去杠杆历程将全面地放开。在查清银行的真实资产投向后,如有羁系套利情况,要么补提资源,要么清退标题资产。
6 A* k6 I4 u6 ?) {9 t- ` 补提资源,是指本质上由银行负担风险的资产投放,未足额计提风险权重,如今要补提。羁系部门大概会要求银行在肯定时限内完成计提(短期内全部完成计提大概是不现实的)。在这过程中大概进一步导致两种情况:(1)银行因自身资源不敷(补提斲丧了不少资源),新增资产投放开始镌汰;(2)部门银行大概有增补资源金需求,会有再融资。幸亏前文已有测算,因现有的资源富足率就比稽核尺度留出肯定富余,以是全行业看补提的压力不大,大概个别银行压力较大。
$ d1 l+ \$ A0 @3 a7 B 清退标题资产,则是针对部门违规标题较大的资产,比如非合意投向的资产。对于依靠这些业务来融资的企业,则意味着清退债务。以是,金融去杠杆和实体去杠杆,自己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那么,清退的阻力在于,企业若想把全部有标题标债务偿清,这无异于天方夜谭。于是,想要不发生大面积企业债务违约,那么“新老划断,渐渐清退”成了惟一的选择。 ! }2 K( ]; M F
以是,羁系当局的政策重点,是要督促金融机构在老的标题业务到期时,当清则清。在此过程中,纵然最小心翼翼地推进新老划断,不发生一起名誉违约事故也是不大概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依然会时不时看到企业债务违约的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