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岁的王老太向新时代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时代信托)支付6700万元,购买信托产品,到期后血本无归。10月28日,王老太诉新时代信托不当得利案在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王老太要求后者返还6700万及利息。被告认为,此案是因老人投资失败造成的,属于合同纠纷。8 L7 E$ e1 |, @" q& K# t% Z0 Y
9 N9 J. y2 k r 王老太自称,信托产品是某银行北京国际大厦支行员工原某推荐给她的,双方合作多年,她很信任对方。她当时购买的产品名称为“鑫风1号”,但合同被人偷窃并篡改,变成了“13博瑞格”。
2 a) _- k. N6 C0 ]# y) k/ a6 h2 j. H6 P; w! N
□庭审
4 i% Y# |; q$ ?3 F$ r) i; H% d2 q* V G& S: |8 D
原告经鉴定合同签字是假的9 b& R2 w- }3 Y( h2 P
& ^9 E* y" d, i4 I
10月28日上午9点,王老太诉新时代信托不当得利一案在内蒙古高级人法院二审开庭。王老太因身体原因没有参加庭审。
+ A9 I- _0 h0 }5 _6 m1 @/ A% X7 \* N# [& I S& Y8 U
据了解,此案在今年4月27日曾在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王老太一方认为新时代信托不正当得利,要求对方返款6700万及利息。此外,王老太称合同上的签名并非自己签署,要求进行鉴定。5月22日,法院以“事实查明与鉴定事项无关联”,驳回起诉及鉴定申请。王老太不服,向内蒙古高院提起上诉。
$ X) ^7 Q! J) Y( {9 A) g
& W. |! t; L6 ~ 王老太的代理律师称,王老太有意购买新时代信托发行的信托产品,所以在2014年4月3日将6700万元汇入了新时代信托的账户。但现有的王老太与新时代信托签署的购买“13博瑞格”信托产品的合同等一系列文件,上面签字并不是王老太本人所签写,所以是虚假合同,“双方并没有任何合同关系,请求新时代信托返还不当得利6700万元。”
: q: Z; `5 H' u" k" R
' N5 E( `: c( t2 T r3 t/ M 律师表示,在2013年4月3日,王老太向新时代信托购买的信托产品是“鑫风1号”,当时签署的购买该产品的合同、交易指令等一系列文件,“一年后到了产品该兑付的时候,有人从王老太家中偷走了‘鑫风1号’的所有文件,之后王老太被告知她购买的‘13博瑞格’出现兑付问题,无法兑付。王老太从来不知道‘13博瑞格’这个产品,虽然新时代信托提供了有王老太签字的购买‘13博瑞格’的合同以及一系列文件。但是,王老太说她没有在这些文件上签过字。我们也找专家鉴定过,这些文件上的签字不是王老太本人签的,那么这些合同就不成立,是伪造的。”
4 i9 K9 _, p7 C2 R
$ S0 l- `- f8 b+ q, `, r, u/ e 被告本案是投资失败造成的
2 ?6 J% [% Y& i3 g1 e+ t
7 L b9 }& \/ G% k1 I1 }& F 新时代信托的代理律师称,原告王老太既然向新时代信托账户汇款,且是向一个单一信托账号汇款,原告的意思表示是真实明确的,且在知道产品出现兑付问题后还曾派人参加债权人会议。故没有必要对合同上的签字进行司法鉴定。' u6 _6 M0 n& `
; s# P! A! n. ~4 F( o/ m* F “本案是王老太投资失败之后造成的,投资是有风险的,双方之间确有合同关系,‘鑫风1号’并不存在。”律师说,对于“13博瑞格”信托产品,新时代信托只是做了一个通道业务,收到钱后已将钱转往信达证券。该方出示证据中的转账凭证显示,新时代信托在2013年4月18日,将6700万转到了信达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账号上,信达证券是“13博瑞格”信托产品的承销商。' Y( Y" P, M0 S" d% F
- u$ H; P, j4 p: q9 f5 ]
焦点合同纠纷还是不当得利1 s9 y3 @, a. `, C- C. b- `1 D5 K+ l6 t
# _6 [, y0 W7 M' W6 j+ T h
庭审中,双方对王老太将6700万汇入新时代信托专用单一信托账号,且至今没有收到兑付款无异议。4 f. b- `: I. P. ?. P
$ _9 X1 l- ^/ C
双方争议焦点在于该案属于合同纠纷还是不正当得利,以及是否应该对合同上的王老太的签名进行司法鉴定。双方均没有对签约过程提供证据。# x3 H: D I+ m* k, q1 d7 H/ Q
6 S! E Y. e8 K" E) A
该案最终没有当庭宣判。法官当庭表示,是否要对合同上王老太的签名进行鉴定还需商定。
5 X$ E* @, x- t- |7 ]) S1 N( R3 u6 z! L$ ]; ]
庭审结束后,记者对新时代信托的负责人提出采访要求,该负责人表示具体问题律师已经在庭上讲清楚,不需再做回答。
* F$ k, X( W: \5 N" u$ {, T4 t( p9 t' \( d2 @
□自述理财经历
$ z; N+ h, d& H! b# `; g f" D$ ]! N. ^7 v; H
信任银行员工才敢出手
9 H: [+ ~6 Y9 ^! P2 ~
4 n$ |/ u1 }& E+ n 王老太已经年过六旬,她的老伴王先生今年84岁。据王先生说,买理财产品的6000万本金是儿子给的养老钱,通过原某介绍的银行理财赚了700万。他本打算赚了钱后,把本金还给儿子,用赚的钱养老。+ |& W* @% R" K& e# C6 s
) o! n+ P* _; W 王老太说,2009年,她和丈夫认识了在某银行北京国际大厦支行工作的理财经理原某。此后,原某一直帮他们理财,没有出过任何问题。之所以敢投入这么大,完全是出于对银行理财经理的信任。
, K) ]6 x: b5 {" s8 s3 n/ \ _, H# j" \. V" W
王老太向记者出示了一张电汇凭证,上面显示,2013年4月3日,在某银行北京国际大厦支行,从王老太的账户汇到新时代信托6700万。王老太说,这笔钱是原某汇的,“他知道我们账户的密码。”! o; e# Y9 B4 C4 Y% o
, X2 W+ \8 N2 }6 T! f* N+ L2 ]
王老太说,在2012年,他们曾在原某的推荐下购买过新时代信托的一款产品,2013年4月3日按期拿到了本金及收益。拿到收益的当天,在某银行北京国际大厦支行的VIP理财室,原某向王老太又推荐了新时代信托的另一款产品“鑫风1号”。当场确定购买后,她就签了字,购买金额为6700万,时限为1年。( `6 ^; Y2 P' s r; m; Y
1 b5 L$ T' q0 g- ]
王先生说,购买了“鑫风1号”后的一年时间,他们没有过问过这个产品。
- N. ^1 Q# s- s- m, K7 X% C& K$ ?& U. t. [) k
指理财经理上门偷合同
9 Y1 B! V; e- u, k/ d$ h3 Q( r& Z/ |" p1 {2 \7 y" R. u, {. ?' S
王老太说,2014年4月7日,“鑫风1号”到期后,原某来到她家中,称要看之前购买的另一个理财产品的委托书。之后,原某又说要看“鑫风1号”的合同。王老太说,当时她有警觉,“我就说这个钱我们还没有拿到,不能把合同给你。”; K, A0 d6 B2 H* q; y! b
# s& G* [/ c5 H) j9 P' M1 I 第二天,原某又来到王老太家中。当时,家中只有王先生在,王先生称,自己中了“调虎离山计”,指责是原某偷走了合同。. E! r4 f0 {& v( V1 l
( S7 a' _& ~6 j
王先生说,原某走之后就发现文件少了,发现不对就去追,但没追上,给原某打电话一直不接。王先生去家附近的派出所报案,派出所建议他去银行所在地的派出所报案。4 ?9 ^, R) P( K8 D" t
- {# J7 `- d7 d1 b9 N& h
之后,王先生打算先去银行了解情况,再去派出所报案。他说,银行负责人说影响不好让先不要报案,“他们说一定帮忙把合同要回来。我认为银行一定会给我们解决问题,所以就没有去报案,一直等消息。”
5 u, K( U J& n" ~% M6 x9 k) m6 ` K/ ~; S! m4 z @& T1 c
此后,王先生再去找银行,相关负责人称,这事与银行没关系,原某已经被开除。王老太说,合同是和原某在银行的理财室签的,还是在工作时间,怎么跟银行没关系呢!& H3 r2 c) ?8 Z' F7 M
( C' G2 k3 Z0 a. U7 N
苦于对遭遇拿不出证据
& M7 c' k b p' H& g" f" z
$ D. G% O! E& B7 A& w 王老太说,她曾到新时代信托公司包头总部,调取出自己购买信托产品的合同等一系列文件,发现她购买的产品变成了“13博瑞格”,恰恰就是这款产品出现兑付问题。
8 T# @9 s+ U* E0 g& b8 K S' M+ k2 r" k; [2 E( Y7 j
据了解,“13博瑞格”由信达证券承销、山东博瑞格生物资源制品有限公司(下称“博瑞格生物”)发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因违约不能按时兑付利息。4 i" q( `: C; f3 _3 R
3 P0 G* Q" F1 r% B! y: B% { 记者查询得知,2014年11月17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微博]对博瑞格生物及时任总经理予以通报批评。通报中称,经查明,博瑞格生物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如下违规行为:未就私募债券募集资金违规转移事项进行披露;“13博瑞格”完成发行后,大部分资金被转移至债券担保人关联单位,未全部用于博瑞格公司经营。# L; d( z! L+ T( b% r+ d4 D/ t
3 i$ U+ m8 t0 y2 `$ D) V
“我根本不知道这个产品,也从来没在这些文件上签字,这上面的签字不是我写的。”王老太说。但王老太夫妇并无证据证明原某偷走了合同。事后,王老太夫妇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 c9 y. o/ M* m0 O1 r; n7 L8 Q& i4 u# r+ W
记者曾就此事联系某银行北京国际大厦支行,工作人员称并不了解情况,需向相关领导了解情况后给予答复,直至发稿前记者并未接到回复。记者多次拨打原某电话,一直无人接听。随后,记者联系了信达证券的债券发行部门,一名工作人员称他并不清楚“13博瑞格”,记者表明了采访意图,该工作人员称他是新来的,相关领导均不在,不能给予答复。
3 y6 y" }6 U J2 K A
( a5 Z) G/ X1 M4 { □专家分析
$ S+ H2 u6 u% [( o$ _- W% Y) o7 ~+ }$ x5 p
投资信托产品先查公司信誉
0 _: M; L' p; ]+ q5 b5 i1 }3 |! ]4 K, r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副所长邢成表示,银行员工私自销售非本行自主发行、授权和签订代销协议的私募基金等第三方理财产品被称为“飞单”。若此案真如老人所说,那就涉及刑事犯罪,老人发现合同被偷后应该马上去报警。$ n$ S# d) X/ c. P
; e; n$ e+ g) m, O
[http://d9.sina***.cn/pfpghc2/201511/02/683cafc26a1b447eb71f4be9be6c9b4a.jpg]
5 P# T2 r" e8 e 邢成说:“在投资信托产品时,产品不重要,收益高低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选好受托人也就是信托公司。很多投资人看产品也看不懂,不知道哪个产品的风险高。”基于委托人对市场情况的不了解,一定要对信托公司的专业性、信誉、经营业绩、诚信记录等进行了解。信托公司每年的4月30日之前要披露年报,可以通过年报了解信托公司的情况。. _) E. I( }/ ^) m1 x
+ _- O+ P) C4 `! ]% `8 D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针对理财经理“飞单”属不属于职务行为的问题,如果是银行知情下导致,银行应该承担责任;如果是工作人员瞒着银行,只能追究这名工作人员的责任。投资人不能因为推荐理财产品的人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就彻底相信,一定要看该工作人员的业务范围是否是在银行的授权范围之内,“银行理财室的工作人员有些可能是信托公司的人。”银行和信托公司被银监会监管,券商被证监会[微博]监管,那么银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部门之间应该消除监管盲区。& j5 m. v; \: E: h* w
3 Z6 O4 Q. {, q$ r# R! l1 m4 ~/ s
京华时报[微博]记者张思佳
2 x$ n8 Q4 R4 t# S, @
+ s# a' z3 U+ u7 @4 y7 Q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