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张维迎 节选自张维迎的《经济学原理》
# I2 [& L: O h, L9 S/ Z1 s! m% `导读:经济学理论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头脑本事,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来看看经济学家张维迎怎么说。
5 H3 a5 H6 B+ E' m. N: G学习经济学,紧张的并不是记着某项详细结论,而是要学会正确思考经济题目的头脑方式。究竟怎样才气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题目呢?在我看来,经济学的头脑方式可以归纳为十个方面。
9 Q( Z' H; R' Y# D$ N6 I" ], p, [) Q+ ? Y& |5 ~/ f& H. o! ^
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 % p0 [- p& W/ G2 B8 c
在现实中,人的各种举措是为了告竣某种目的,着实现目的的愿望就是举措的动机。因此,举措就是改变现状,而之以是要改变现状就是由于对现状不满,此中一定有对于某种代价的寻求。
2 ^1 ]4 d1 [8 m' b经济学关注人的举措,不但要关注人究竟采取了怎样的举措,而且更紧张的是要关注他们为什么采取如许的举措。只有如许,我们对于整个经济征象才气有更为深刻的明确。
0 Y0 a1 [) a( h# U; j. ~8 [只有个体才有本事决定
' i% \: f+ m$ r
$ ^& b( J2 ?4 \9 A* c- d只有个体,也就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故意识的生命体,才有目的和举措本事。人要举措,就必须思考,须要搜集信息、举行分析判断,然后做出决定。这些运动只有个体才气完成。, N! l$ N- ]$ m- R6 D% y; ?/ d; n
我们常常使用群体、团体、当局、国家等概念,说它们做了某某事,这让我们以为团体好像也是能举措的。但这种说法只有在隐喻意义上才是对的。究竟上,团体自己不大概举措,只有团体内里的人才气举措。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题目时,风俗于把团体、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并把它们想象为没有自身长处诉求、完全大公无私的。7 }; |0 b- e' D' c) X3 S6 L5 Q
假如是如许,很多题目就很难明确,比方为什么当局会有腐败,为什么所谓的团体决定常常没有服从等。而一旦我们摒弃了这种团体主义的分析角度,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来重新审阅这些题目,统统狐疑就迎刃而解。$ |$ S) R% s" v/ P/ ~3 N2 Y
天下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3 |$ K" j& H M& n* i1 y
' R4 @2 ]( V/ j* ?3 k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假如要用一句话概括经济学,那就是“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里,要为午餐所付的谁人“费”,就是时机本钱。. }% j/ N2 @7 a$ g/ v8 ]; \; h
我们知道,人类无论是在动物性上还是社会性上,都有很多的欲望。但不幸的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在任何时间点上,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却总是稀缺的。好比,我们常说的钱不敷花,就是指拥有的钱不敷以支持淹灭,因此相对于淹灭而言,我们拥有的钱就是稀缺的。大概有人会说,豪富翁们总该不受稀缺的困扰了吧?着实否则。只管他们并不缺钱,但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也受稀缺性的束缚。
, |0 K) T% R3 z2 t# Q3 |由于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在举措时就必须有选择,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就得放弃另一样东西。所谓时机本钱,就是你为了告竣某项目的所要放弃的最大的代价。举例来说,假如你现在面对两个工作时机,一个是年薪10万元的大学教职,另一个是年薪50万元的投行生意业务员,那么在不思量非货币长处的条件下,选择去大学任教的时机本钱就是50万元。固然,在现实中环境大概会比力复杂,人们在选择时还必须要思量很多不能用货币权衡的因素,比方亲情、友爱、自由、尊严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时机本钱在更洪流平上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 _7 u. {5 ^5 j( r# u- Y须要夸大的一点是,固然人们在个人决定时比力轻易明确“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思量公共福利提供等题目时,却很轻易忘记这一点。很多人总渴望当局可以大概多建立公共办法,增长公共福利,仿佛这些都无需本钱;但究竟上,当局为了增长公共福利,就必须通过征税、发行货币以及举借公债等途径得到收入,而无论是哪一种途径,本钱终极还是会转嫁到老百姓身上,淘汰个人可得到的资源和产物。由于相对于私人,当局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服从每每更低,因此那些本想获取“免费午餐”的人终极得到的每每是一份更加昂贵的午餐。6 N, y6 e$ @; p, |
人是在边际上做选择4 n. R* h) i. Y. {' F1 i* }2 Q. o
- b4 A! k' m1 i: b所谓“边际”,指的是对现有举措举行的微小调解,这些微小调解所带来的本钱和收益分别被称为“边际本钱”和“边际收益”。经济学所要关注的题目,通常不黑白常的非此即彼,而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比力,也就是对“边际本钱”和“边际收益”的权衡。
! j4 F2 T# {. V0 j) N; `5 A举例来说,我们须要思量怎样在购置食品和购置衣物上分配收入。一样平常来说,我们不会只买衣服不用饭,也不会只用饭不买衣服,而会思量是多买些食品而少买些衣服,还是多买些衣服而少买些食品,如许的选择就是边际选择。值得一提的是,“边际”概念的引入破解了经济史上的一个著名困难——水和钻石的悖论。- [( e7 _. ~( J$ ^" Z9 Z( _# D
19世纪的经济学家们曾不绝狐疑于一个题目:为什么对于人类生存至关紧张的水代价很低,而对人类生存无关紧要的钻石则有很高的代价?对于这个题目,古典经济理论并没能给出很好的表明,而从“边际”的概念入手,这个题目则很轻易回复。这是由于,物品的代价是由它带给人的边际效用决定的——固然水很紧张,但是由于它很多,因此在边际上多一滴、少一滴对效用的影响不大;而钻石固然无关告急,但由于它很稀疏,因此在边际上多一颗、少一颗对效用的影响很大。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原由,钻石的代价要远远高于水。! b" d) w4 {+ ~* J- K' P* |) |
自由互换是互利的
( r- m ?, h5 e # p* |3 m( Z! }* t
人们在资源占据上大概有丰寡之别,在个人特质上大概有各自差异。这些差异性的存在,给通过生意业务改进相互的收益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 V: }% s( S4 h# D7 W2 z举例来说,我手里有一瓶水,而且我以为这瓶水对我而言值1元钱,而你却以为这瓶水对你而言值2元钱。那么,假如我用1.5元把水卖给你,我们两边就都相称于赚了0.5元钱,这场互换运动让我们两边都获益了。固然,生意业务自由是两边都获益的条件,假如我强买强卖,非要用5元钱把水卖给你,那就是在增长我的收益的同时,淘汰了你的收益。0 [5 @4 i7 I3 w1 D2 I: U
这里须要澄清一个概念题目。我们常说,市场经济下是“等价互换”,但这种熟悉是错误的。假如一件商品对你我的代价都一样,那么互换发生的大概性就很小。只有我们对某件商品的评价存在差异,自由生意业务才会发生,生意业务一旦发生,就为两边都创造了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互换一样平常都不会是等价的,而是陪伴着代价的创造,也就是财产的创造。
( V! o0 i C L3 K- @7 k* c6 b5 B6 \地域贸易、国际贸易,本质上也都是个人之间的互换。同一地域内个人间的志愿互换能促进生意业务各方福利的增长,地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互换就更是云云。那些拦阻贸易自由的政策壁垒,很多都是打着维护“公众长处”“国家长处”的旗帜,究竟上却剥夺了公众改进福利的时机。
+ B% D* z" {- k分工是进步的源泉$ L, D$ z% P% B# K
8 }+ W! l* ?; n3 M2 v% R分工是和生意业务相接洽的。假如没有分工,人类的生意业务就会很少。只有有了风雅的分工,人与人之间的生意业务才气更加频仍地开展。, B# ~9 r. R! d! T& [1 }
在《国富论》的开篇,亚当·斯密用很大的篇幅阐明确分工的紧张性。斯密指出,分工有三方面的利益:第一,它有助于手的本事的美满,进步人的劳动熟练水平和判断力;第二,它节省了在差别工作环节之间转换劳动的时间;第三,它增长了发明新工具的大概性。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利益,人们才得以通太过工互助大幅提升自身的气力,完成仅靠单个人难以完成的事变。4 B% a8 ~. j) J& Q! p
分工是市场规模扩大的结果。假如没有市场就不会有分工,只能自给自足。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分工的细化,分工的细化导致了技能进步与创新,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使得市场进一步扩大……云云反复,就是经济良性发展的整个过程。4 P+ `% j9 ]* P0 _% l" w: U
为什么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经济发展的古迹?一个紧张的缘故原由就是市场的扩大。一方面,各项改革步调废除了所谓的“谋利倒把”,为国内贸易扫除了停滞;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则开启了巨大的国际市场,这两方面都让市场规模急剧扩大了。随着市场的扩大,良性循环就启动了,“中国古迹”产生的奥秘就在于此。- l+ l8 U) t; I! _5 h+ K
结果比动机更为紧张
$ z4 C% q. |# t; G2 T
2 [% I7 N) F/ F# x9 W, O1 _人的举措既有动机,也有结果,而结果和动机之间每每存在着差别等。那么,当我们评价人的举措时,应该更看重动机,还是更看重结果呢?在经济学家看来,应该更看重结果。
* O5 X' e* j* l8 |: l7 ]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以某项活动的出发点来判断某项举措的优劣;但经济学家却以为,纵然一项举措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只要它的结果是利人的,那么这项举措就符合市场道德,值得肯定。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叙述道:“我们天天所需的食品和饮料,不是出于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的自利的计划。”这里,屠夫、酿酒师和烙面师固然有着利己之心,但客观上做出了利人之行,因此是值得赞同的。
8 C, j4 {2 i- N4 K$ m" h相比之下,那些利人的动机导致的损人结果倒黑白常值得器重。比方,当局渴望实现充实就业,让全部乐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可干,这个目的固然是善意的。但是,假如当局为了到达这一目的,规定全部企业一旦雇用职员就不能开除,那么企业雇用员工时就会更加慎重,反而让更多的人难以找到工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说过:“通往地狱的蹊径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这一告诫我们应时候服膺。
7 E, {3 q5 g; j: X2 j+ U自由竞争是件功德情
b6 O9 a) u+ \$ q% {
3 }1 t$ d. N: l* J* i- `4 y让“利己之心”产生“利人之行”,最紧张的就是要有自由竞争。9 @) K( L/ Y# G5 g9 f4 E
假如没有自由竞争,那么“利己之心”就只能导致“利己之行”。中国农村有句老话,叫“匠人要发,房子快塌”,意思是工匠要发财,就必须把房子的质量盖得差一点。只有房子一盖起就塌,才气不停有买卖。但这个发财“法门”只大概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下才有用。假如有竞争,为了争取买卖,工匠们必须进步构筑质量,让消耗者满足,那些盖房质量差的工匠就不会有买卖。; N' q9 N9 A5 V& q5 l7 o
固然,自由竞争的条件是自由和划一,弄虚作假、强买强卖都不能算作自由竞争。& y6 k! E7 _* j( _7 S9 O
只管自由竞争是功德,但在现实中却反复遭受非难。经济学各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说过:“‘竞争’这个名词背负恶名,而且还包罗某种利己心和对他人的福利不以为意的意思。”为什么会如许呢?这是由于它颠覆了传统社会的模式。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和熟人生存在一起,全部的买卖、来往只有在熟人之间才气发生,这看起来很有情面味。而自由竞争让人们对于邻人和陌生人差不多等量齐观,这好像大大冲淡了社会的情面味,因而会招致一些人的讨厌。* j. L' Q1 O; s: j% i6 i
对此,我们必须看到传统社会的所谓“情面”,着实是范围在一个局促的圈子里的,超出这个圈子时,人们每每相互敌视。恰好是自由竞争改变了这统统,让划一的观念深入民气。从这点上看,自由竞争自己对于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划一对待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 R. e# d* B6 p0 o9 Y
制度比人强 1 V/ d3 G' d8 ~* I: P& y0 K! n) F
制度是一种游戏规则、一种鼓励机制,它在很洪流平上决定着选择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在恒久的汗青中,宗教和传统道德哲学多以改变人性为目的,但在经济学家看来,作为人类,我们的人性是很难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制度来改变人的活动。( D3 ~# j- ~/ `& F9 e/ P7 K+ D
比方,在人民公社期间,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很低,莳植的农作物常常歉收。而在实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但粮食产量却大幅度增长。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制度变了,而不是人性变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新制度给人们提供了新的鼓励,使被人民公社制恒久束缚的生产力充实开释了出来。) K6 B% T3 @2 d3 I, }
有一些人说,经济学家只重制度,而不重人性。这种说法并不正确。究竟上,人性和制度是相互影响的。在制度不健全的国度,每每也陪伴着各类腐败的盛行;而在制度健全的国度,腐败就相对较少。这阐明,有些看上去是人性的题目,着实归根到底是制度的题目。
: J% O3 `* F' G/ }那么最紧张的制度是什么?就是产权制度和个人自由。只有个人财产得到有用掩护,人们才有积极性创造财产,才有技能创新;而只有在个人享有充实自由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将个人的善变成社会的善。一个制度假如缺少了这两项要素,就不能算是好制度。
, @& O! T! e: c3 C* X1 ~4 w天下是不确定的,企业家是紧张的" v' ]3 U4 c, @1 @5 z
0 u- h! h& [- T* U" j. z
人的举措是有目的的,但举措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受很多非举措者控制的因素的影响,此中很多因素是我们不相识的,其关系的复杂性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明确的。这就是天下的不确定性。
$ ~; Y5 j; \7 _# F5 g天下的不确定性创造了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需求。企业家就是那些最善于对未来做出判断并乐意为此冒险的人。假如没有不确定性,每个人都有决定所须要的全部信息,决定就只是一个盘算步调,就没有企业家的用武之地。但在一个不确定的天下里,怎样判断未来,怎样网络和加工信息,就成为人们做决定的主要使命。正是由于那些最善于判断未来并乐意负担风险的企业家发现了没有满足的市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新产物和新技能,已往两百多年的经济进步才成为大概。这一点对明确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奥秘尤为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