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以来,A股市场突然出现的惊心动魄大变局,撼动了几乎每一个参与者。至今,A股已经逐渐恢复常态,存量资金再度活跃。在此大背景下,面向未来,如何更前瞻性地看待二级市场投资机会?
# A+ a/ l/ d4 Z @8 t/ m* W- Z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三家国内知名私募基金,反省六月份以来A股大变局中的得失,并判断未来新的市场趋势。他们分别是中欧瑞博董事长吴伟志 、展博投资基金经理斯良、菁英时代副总裁罗志鹏。
% i6 u- d+ T3 r8 `" i! j ?: N
9 p$ D/ J8 E9 U$ {# \ I* S 风控再上台阶/ V1 O: N# D8 E' D4 D
《21世纪》:A股六月份以来的大幅快速下跌远远超出市场预期,其间私募基金业绩普遍出现较大回撤。你当时是怎么操作的?
6 \ ?7 p+ n3 f0 ]& X% p" v 斯良:六月初时,我们判断市场到了相对高点,市场可能会面临调整,当时大幅降低了产品的仓位,平均只剩下两成,算是成功逃顶。市场跌到六月下旬时,公司产品基本没有回撤。但是六月底我们开始阶段性抄底,特别是在七月双降后大幅提高了仓位,很不幸最后市场的走势与我们的判断相反,并且碰到预料之外的流动性危机,风控被连续击穿了好几档,几乎所有股票都没有成交量,我们的仓位执行不了止损策略,使得我们没法及时止损,最终造成净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一次回撤。
C( h2 X! G+ n1 y' {1 W% M 之后我们参与过几次反弹,但是总体仓位在九月底之前一直没有超过三成。八月中下旬发生的沪指千点跌幅,我们几乎是空仓躲过。$ J0 Y- l: X0 z6 w% s h
吴伟志:从年初到五月份,我们对市场的看法是市场仍然处于牛市的涨潮之中,策略是继续高仓位跟随。但是五月下旬,我们看到了一些引起我们重视的风险信号,包括管理层不断风险提示、汇金减持、公募私募基金销售出现过度火爆的局面。同时我们看到,今年年初到五月份,创业板的股票在整体估值已经很贵的基础上,短时间内还在继续快速上涨,这个现象跟当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前非常像。
E5 ], m% X% g* b0 C0 V( Q; Q4 r 我们的创业板为什么会制造出这么大的一个泡沫?据我们分析,过去一两年业绩最好的一批的基金经理,基本都是偏好做成长股的。2015年初由于股市的赚钱效应,吸引大量的场外投资者通过基金渠道入市,而普通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往往用倒后镜思维,去选择过去一两年内业绩最好的基金经理或者基金。这些基金经理不管继续留在公募,还是转做私募,当得到大量资金申购之后,并不会去买价值股,而是继续聚焦于原有的投资方向。所以虽然创业板很贵,但是继续快速上涨。这跟当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前的情况很像,属于行业规律。
0 R& Y. }5 \8 D& r! T 我们五月之前基本满仓,但五月下旬时一直在减。我们的创业板股票,除了停牌的全部清空,仓位降到五成。对冲基金产品则在六月上旬加了套保,整体实际仓位三成左右。我们四月份之后就不发新产品了。我们这么多年的经验显示,钱来得特别快的时候,接下来可能在投资方面会有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