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明白提出,答应个案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 z$ k% r7 p/ S' V2 C 这一亮相有着极其紧张的指向性意义,它表明,以往对金融风险特别鉴戒的各级羁系部分,终于在“个案性金融风险”上松口。而这也意味着,以后为投资人兜底的思绪险些可以肯定会被突破。否则的话,投资人匮乏的风险意识大概将引发更严厉的题目。
- S+ h1 p6 R3 C6 M- y 什么是“个案性金融风险”?恰恰几天前开始传播的陆金所2.5亿坏账的听说可以成为非常好的例证。在这场传播范围很广的事故中,很多媒体和投资人都没有明白风险的真正寄义,便开始要么一味寻求传播所谓大消息,要么稀里糊涂地开始担惊受怕。
/ e) g# ]6 l3 u6 { 笔者作为银行职员,不停对P2P的行业风险估计得只高不低,但是依然以为这次陆金所着实有点冤。这一事故正是典范的个案性金融风险,不光和陆金所平台的P2P产物关系不大,对该平台背后的安全团体也影响不大。在此,我们须要过细思索两个题目:一是坏账和陆金所卖的P2P产物究竟是什么关系?二是坏账能不能动摇评估陆金所风险的根本? 1 T; `7 _+ a7 B/ O; }2 h: q
关于第一个题目,结论很简朴,所谓的“陆金所2.5亿坏账”听说,和各人能在陆金所买到的P2P产物无关。
7 d% A: h( O% `8 o! F 根据最初的信息源,遇到坏账的不是陆金所,而是陆金所旗下的保理公司安全国际商业保理,由于此中出借给陕西金紫阳团体的2.5亿乞贷已到期,不得不启用资金池归还投资人本息。
" Y4 P" I1 d. i# |! ~$ k 这里涉及很多人对陆金所的一个误解。陆金所是一个交易业务平台,上面不光有陆金所自己的P2P项目,也有安全团体旗下其他公司出售的理产业物,尚有彻底与安全团体无关的公司也在上面出售理产业物。把这些理产业物都简朴归类成“陆金所的P2P”是完全错误的,差别产物根据背后的资产有着差别的风险。
1 k+ W# `7 P! J 这次遇到坏账的公司是“安全国际商业保理”,只管在陆金所旗下,但是它的项目并没有直接当成理产业物出售。以是,假如真要担心陆金所的风险,要回到详细的理产业物上去。比方,陆金所的正牌P2P理财“稳盈-安e”是个人乞贷,又是安全自己来包管本息,和面向企业的保理业务彻底没有关系,自然得不出风险高的结论。
' E1 i2 |6 X; e7 u+ f, P* v 反过来说,通过这件事也该知道,大金融团体不是万能的,也大概出现坏账。假如你买到的理产业物对接的资产出现了坏账,还是有赔钱的大概。
' ]# {" u; j5 g( u0 P, i1 D4 Z0 q }$ K 这里就引出了第二个题目,各人当初为什么以为陆金所风险低呢? 3 ~+ K& X1 O' T' m, }' n4 E
假如有点坏账的风吹草动,就以为陆金所风险变高了,分析之前以为风险低的根本是它不会出现坏账。要是有人以如许愚笨的方式判定风险,就算这次在陆金所上不栽跟头,下次也会在其他P2P平台上栽跟头。 , X( l8 T& O" Y
9 T, ~" l9 f6 d: F
以是,各人之前以为陆金所风险低,恐怕并没有几个人去真正观察它的风控体系,看重的只是陆金所背后的安全团体,以为它家大业大不会出乱子。把安全保理的2.5亿元逾期项目放在安全团体银行、保险、信托等整个混业金融大盘子中看,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变,第二还款源、坏账处理等本事也非常多,不会像小P2P平台那样由于一笔坏账跑路。
8 ^& ]# V! M4 Q% J* v+ U- Y6 d, Z 本文不是要鼓吹P2P风险低,恰恰相反,那么高的收益放在那里,凭什么风险会低呢。有风险不是题目,怕的是投资人没有通过公道的证据评估P2P风险,陷入听风就是雨的田地。 7 w2 n9 Z) z% K& H7 `/ A0 _
从答应发生个案性金融风险的新定位来看,将来须要投资者为自己的决定负担责任。假如总是以为拿到高收益就可以闷声发大财,那么真遇到个案性金融高风险时,又怎么能要求融资平台掏钱兜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