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明春博道投资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合资人;前雷曼兄弟亚洲高级经济学家。
- y9 x+ B) s4 c9 P( e: J迩来一段时间,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睁开了热烈讨论,但观点却存在很大分歧。我们以为有须要从理论根基上理清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务的区别,以确定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本质。这不但有助于羁系部分引入恰当的羁系步调,也有助于金融机构(包罗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公道布局自身的业务拓展。对投资者而言,搞清楚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特性对于推测这些新的商业模式的可一连性、从而推测干系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发展远景也很有益处。 - O) G( {3 M, ]( q2 H9 G! N7 d; o
我们以为,现在绝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产物和商业模式所带来的重要是技能层面的改善或创新。它们低沉了金融买卖业务的资本,却无法显着低沉信息不对称的题目,因此应该达不到“去中介化”的效果,也就不大概“颠覆”传统金融业。 8 F& v7 T: h% m! ?1 T
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却是水到渠成而且不可拦截的。它是互联网企业依托其所培养的电子商务或媒体与外交网络、对其客户所提供的一种天然的附加服务。对于那些存在显着的网络效应(networkeffect)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来讲,网络效应的巨大威力使得那些已经积累了海量客户的互联网商业平台可以轻松地植入金融服务功能,敏捷扩张其金融版图,令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拦截。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效应存在规模临界点(critical mass)的要求以及近似于“赢者通吃”(Winner takes all)的特性,很多互联网企业不得不被迫涉足金融服务业,以便为其网络客户提供愈益完备和便捷的服务,从而巩固和加强自身网络的网络效应,防止被竞争对手网络所逾越。
$ E1 B j" s8 E6 c; h网络竞争中“赢者通吃”的特性意味着,估计仅有少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生存,而绝大多数规模较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估计都难以存活太久。不外,那些可以生存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将来很有大概乐成跻身于大型以致超大型金融机构之列。 9 N- B: n: [+ J. X+ G3 @. C# W
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发起羁系部分接纳一种既鼎力大举支持和鼓励、又密切跟踪和羁系的开放态度。鉴于互联网金融并未改变金融业的本质,对它的羁系也应该承袭与传统金融羁系划一的原则与框架,克制出现羁系中的不公平或造成匿伏的风险隐患。但值得指出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顺应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大方向,成为了倒逼金融放松管制、冲破改革惰性的急前锋。因此,羁系部分应该借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积极推动金融放松管制的历程,给传统金融机构松绑,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现行法规、把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扼杀于襁褓之中。
: F' }& |8 w, h I; d. B一、互联网金融与信息不对称 . \% [- L- }8 G- I# g, x
互联网金融这个名词包罗两个构成部分:互联网和金融。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必须同时分析这两个部分,缺一不可。 ! c# r, A8 G# |. Y9 f2 z$ C$ F
现在比力盛行的观点是,人们把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基金、证券公司等)使用互联网来展示和营销其产物和业务的做法称作“金融互联网”,而把互联网企业参与金融服务范畴的做法称为“互联网金融”。这种界说固然轻便易懂,但它只是区分了金融业务的使用主体(即互联网企业或传统金融机构),而没有表明二者在谋划模式上的区别。 0 \ Y- G Z7 V
互联网金融的猜疑者以为,互联网只不外提供了一种新的技能本领和营销渠道,传统金融机构完全可以借助同样的工具和本领,与侵入金融范畴的互联网企业睁开竞争。此中一部分人以为,互联网金融的乐成在很大水平上是借助于突破了很多传统金融机构不敢逾越的羁系红线,因此,一旦羁系部分收紧对互联网金融的羁系束缚,将互联网金融纳入与传统金融机构划一报酬的羁系框架内,互联网金融的上风将不复存在。届时,传统金融企业可以很快收复失地,而互联网金融的“火爆”有大概只是昙花一现。
/ E( v) P. ?1 L: o" V然而,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者以为,互联网金融有大概“颠覆”传统的金融模式,成为一种独立的金融模式而发展强大。这是由于,在传统金融模式下,金融买卖业务的两边或多方主体面对很高的信息征采(search)、借贷方匹配(matching)、以及信息处置惩罚资本等,必要借助专业的金融中介机构来低沉上述买卖业务资本,并通过后者举行专业的尽职观察、财务分析、风险搜集(risk pooling)和审慎管理来办理信息不对称和分散风险的题目。但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者以为,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能的发展使得金融中介机构存在的须要性大大低沉。比方,谢划一(2012)以为,互联网技能的遍及、以及大数据与云盘算等信息科技的发展,大大低沉了信息的得到、加工与处置惩罚的资本,使得金融活动的买卖业务资本与信息不对称的水平都显着降落。因此,专业的金融中介机构的上述功能完全可以被互联网等新技能本领所取代,金融买卖业务两边可以绕过金融中介机构、直接通过互联网完成金融买卖业务(如借贷、理财等),从而有大概形成一种并列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与资源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 * A5 X* s: z; j L7 y
我们认同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能可以大大低沉金融买卖业务资本的判断,由于这些技能简直可以低沉金融买卖业务主体的征采与匹配资本。然而,我们以为,至少在现在的技能条件下,这些信息技能尚不能独立办理信息不对称的困难。 ! p z3 j5 p' ^5 c- R3 |8 C9 x5 m. f
以P2P网贷为例,固然互联网技能的存在使得大量的匿伏贷款人(lender)可以通过P2P网贷平台的网页直接相识到大量乞贷人(borrower)及其项目信息,以致可以通过大量的互联网搜刮引擎查询到大量的关联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不对称的题目就可以大幅度低沉。这是由于,无论互联网上的信息有多么丰富,也无法席卷全部实体经济与商业活动的信息。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们必须认可,绝大部分的实体经济与商业活动的信息仍旧存在于线下,而线上的信息固然高速增长而且规模惊人,但与实体经济与社会所产生与存在的信息量相比却掖掖仪九牛一毛。
2 Q) J1 s& K! s! s详细来讲,对于任何一个借贷项目,至少在现在的信息技能条件下,匿伏的P2P网贷的贷款人依然无法独立确定以下要素:(1)乞贷人及其项目所陈列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2)贷款子目的违约风险;(3)贷款利率与贷款风险是否匹配;等等。 ' ?1 G" N+ Q/ i' g( c
众所周知,在已往一年中,中国有数十家P2P网贷平台倒闭,此中以致出现了个别平台发起人卷款跑路的敲诈活动。这表明,P2P网贷的匿伏贷款人以致无法核实网贷平台及其发起人的真实性、诚信度和风险,那么P2P网贷平台可以低沉或消除贷款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题目又从何谈起呢? ( l% j4 g7 y- b/ C
在现实中,大部分P2P网贷平台的发起人或管理者现实上是扮演了传统金融中介的脚色,通过大量线下的尽职观察来核实干系的信息,然后提供给线上匿伏的贷款人,来办理贷款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题目。这现实上是以网贷平台的信誉在做隐性包管。有些P2P网贷平台干脆对贷款提供直接包管、大概提供第三方专业包管机构的包管。无论情势怎样,这些都表明,现在的信息技能本身尚无法独立地办理网络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题目,P2P网贷的业务依然必要依靠专业的“准金融中介”做大量的线下尽职观察。 3 |" E5 Z5 w) s) E" a1 k" K
同时,网贷平台或第三方包管机构所做的线下尽职观察的资本也不见得比传统金融机构的观察资本低。因此,P2P网贷平台或第三方包管机构所收取的中介或包管费用也不见得低于传统银行所赚取的利差。这令人猜疑,P2P网贷是否真的可以省去传统金融中介所赚取的利差、从而给贷款人和乞贷人带来更大的投资收益或更低的融资资本。从中国现在的现真相况来看,P2P网贷的贷款人(lender)简直得到了比平常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但绝大部分乞贷人(borrower)所付的利钱却不见得比从传统金融机构得到的贷款利率低。这表明,P2P网贷所带来的贷款人收益的进步,只是源于对当前存款利率管制的突破(与各种理财产物类似),而并非源自“去中介化”所带来的“利差的消散”。
|; L0 ~ d$ {8 [+ f从理论上讲,假如互联网等信息技能无法大幅度低沉信息不对称的水平,那么互联网金融业务就依然无法脱离专业的金融中介机构而独立生存。这不但意味着“第三种融资模式”大概无法实现,也令P2P网贷的发展空间和可一连性都值得猜疑。这也阐明,用“办理低信息不对称”或“去中介化”这个理论视角是无法表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本质区别的。 " v! e5 E) l0 v0 M( q
固然,谢平(CF40,2012)夸大,“金融业肯定要有想象力,不能太现实。假如我们的想象不敷远,互联网的发展就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对于这种研究理念,我们深表附和。简直,大概互联网、大数据、云盘算等技能再发展数年,信息的得到会变得更容易、更自制,信息造假的难度更高,敲诈活动的动机更难潜伏,对单个信贷项目违约风险的模子盘算会更正确、而且盘算效果可以更自制地提供给匿伏贷款人,那么届时,即便对于那些只是投资数百元以致更少资金的匿伏网络贷款人来说,信息不对称的题目也会大幅度低沉。果真云云,那么不但“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大概成为现实,而且人类社会的团体诚信度都会有显着改观。对此,笔者固然心向往之,却心存疑窦。
1 A" o$ H% X) j8 h; m3 C二、互联网金融与网络效应
; O) }; @5 [( v- r; K7 e( C9 |我们以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但在于新兴信息技能所带来的买卖业务资本的降落。更紧张的是,互联网作为现实社会中各种真实与捏造网络中的一种,它可以创造、培养和使用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这是网络行业(包罗互联网行业)与绝大多数平常行业的一大区别(Shapiro & Varian, 1999; Shy,2001; Sun,2007)。
9 R8 C/ F& o# @5 S( |3 b# i网络效应也称作网络外部性(networkexternality)。它形貌的是存在于网络到场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征象,即任何一个网络到场者从网络中大概得到的效用(utility)与网络的规模(即网络到场者的数量)存在显着的干系性。比如,在一个电话或传真网络中,假如到场这个网络的用户越多,每一个用户大概从这个网络中得到的利益越大,由于他/她可以使用电话或传真来联结的用户会越多。每一个新增的用户,都给全部现存的用户增长了匿伏的接洽对象,因此会进步全部老用户的效用。这就是所谓的网络效应或网络外部性(Katz & Shapiro, 1985)。 1 o% Z* @' _$ O
根据商业模式的差别或分析角度的差别,网络(包罗互联网)可以分为单边网络和两边网络(two-sided network)。在一个单边网络里,网络的用户根本可以视为是同质(或同类)的,如电话网络、传真网络等,网络效应产生于这些同类用户之间。而在一个两边网络里,网络的用户(或到场者)分为两类,比如光荣卡网络的到场者一类为持卡人、另一类为继承光荣卡付出的商户(Sun & Tse, 2007)。最紧张的是,这两类差别的到场者之间必须存在跨边的网络效应(cross-group network effect),即网络一方的到场者的效用(utility)会受到网络另一方到场者数量的影响(Armstrong, 2006; Rochet & Tirole, 2003;Roson, 2005)。比方,继承万事达卡的商户越多,持有万事达卡的消耗者就会得到越大的便利;而持有万事达卡的消耗者越多,继承万事达卡的商户就有大概得到越多的商机。 : r- L) ]2 [( e2 l) X
必要指出的是,即便一个网络中可以分别出两种或多种差别范例的用户,但假如这些用户之间不存在跨边的网络效应,那么这个网络也不被视为两边网络。
! X" X, G V$ R$ P% Y就互联网商业平台来说,各种差别的商业模式通常属于差别的网络范例。比如,B2C的电子商务平台(如天猫、亚马逊)就是标准的两边网络(网店为一边,网购消耗者为另一边,二者之间存在跨边的网络效应),而B2B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和C2C的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则可视为一个单边网络(由于网络到场者既可以是买家,也可以是卖家,他们之间存在网络效应);植入微信付出功能之前的微信(WeChat)是一个单边网络(由于这个网络只有一类到场者,即谈天人),而植入微信付出功能之后的微信则变成了一个两边网络(一边是谈天人,他们变成了匿伏的消耗者;另一边是商户;二者之间存在跨边的网络效应);流派网站(如新浪)和搜刮引擎(如百度)则可视为两边网络(一边为网站欣赏者,另一边为在网站做广告的企业),不外对这两类商业模式而言,跨边的网络效应是单向的(广告企业到场这个网络的效应受到网站欣赏者数量的正面影响,但网站欣赏者到场这个网络的效应却根本与广告企业的数量无关)。
- U" u0 E; \9 A上述例子表明,互联网商务平台有差别的商业模式,其背后所蕴含的网络效应也不尽雷同,因此网络平台的发展强大就受差别规律的制约,在此我们不予赘述(详细叙述可参阅Shapiro & Varian, 1999; Shy,2001; Sun,2007)。
: e: I# Y- | X* a% j# B3 J三、网络效应的威力与互联网精神
/ H0 @ b8 G- `0 J. c. U网络效应的威力在于,一旦网络的规模到达肯定水平,网络的扩张将变成内生的、自我实现的、以致无法克制的。但是反过来,假如网络规模达不到肯定的临界点(critical mass),这个网络将无法生存,很快会走向死亡(Shapiro& Varian, 1999; Sun & Tse,2007)。 : f# J0 }' e6 Y k4 R
比如,微信(WeChat)之以是云云强大而具有吸引力,而别的几个后发的基于移动端的外交网络却难整气候,就是由于微信已经集聚了海量的用户群,其巨大的网络效应使得老用户很难割舍,而新用户则会竞相到场。
# G. m9 R! q0 W; N- e- ?7 V* C正是由于这一缘故原由,互联网企业在创建初期,为了扩大网络的规模、到达这一须要的临界点,通常不吝做亏本买卖业务来吸引客户。这被很多人戏称为“互联网精神”。全部互联网企业都明确,假如他们的客户资源达不到某个量级,不管他们前期投入多少,这个网络注定是要失败的。而假如他们可以或许很快把客户数量提升到这个临界点,那么它们的网络就可进入自我催生的正反馈状态里,前期的亏损可以轻松地被将来的红利所赔偿。这就是它们为什么要不吝血原来增长客户资源。美国公司亚马逊、雅虎等闻名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很好的例子。
3 S7 k, Z# O1 Y2 _1 B0 ^固然,假如网络之间存在竞争,各个网络平台的成败则受到更为复杂的机制的影响,网络效应的临界点也会由于网络之间的竞争而不停进步,成为一个动态改变、而且不停受到网络中别的变量和因素影响。由于网络效应的威力,竞争性网络之间常常会出现“赢者通吃”(Winner takes all)的征象(Shapiro & Varian,1999; Sun & Tse,2007)。因此,网络平台之间常常被卷入“不共戴天”的竞争,而竞争的核心天然会集在怎样通过构建一个愈益完备的“生态体系”(ecosystem)来培养、强化并扩大自身网络的外部性,压抑竞争对手网络的发展(Sun& Tse, 2009)。 & N9 c, c' c0 X
为到达这一目的,网络平台的谋划者必须不停改善现有产物与服务来维持老客户的忠诚度,同时还要不停增长新产物、新服务来充实网络的内涵,构建一个更大、更完备的生态体系与网络,以吸引更多客户,扩大其网络效应,防止被竞争对手逾越。因此,在存在网络平台竞争的情况下,网络效应既给网络平台提供新产物、进入新范畴提供了便利和上风(由于它有海量的老客户底子),又迫使网络平台必须绝不怠惰地开辟新市场、打入新范畴,防止在“赢者通吃”的行业里被对手逾越、进而满盘皆输。正是这种内涵的动力与外在的压力共同驱策,导致了互联网金融的诞生与迅猛发展。
$ t/ ^+ e* k u( e1 Q: l0 j四、互联网金融的诞生 4 d T0 d4 I# C
我们以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征象,它是互联网企业依托其所培养的互联网商务网络、对其客户所提供的一种天然的附加服务。这些附加的金融服务有助于改善客户体验、进步服务服从、加强消耗者福利,因此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过程中不可拦截的趋势。 5 D/ P7 J# W: M; }
我们以阿里巴巴为例,来展示一个互联网商务平台怎样借助网络效应而参与金融服务范畴。阿里巴巴的金融业务发展路径很清楚,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它开始于最初的单边及两边网络平台(阿里巴巴、淘宝、天猫)。这些网络平台的电子商务业务必要便捷的网络付出工具来支持,以方便网络客户的买卖业务与付出需求。以是阿里巴巴推出了付出宝,作为网络付出的本领,从而以第三方付出平台的身份进入了金融服务范畴。 ; P4 Q" r( j7 }4 [0 B
随着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网络的扩大和业务的拓展,其网络到场者天然又衍生出更多的金融需求,如融资需求,从而产生了“钱掌柜”(现在已经克礼服务)以及阿里巴巴金融(阿里小贷),使得阿里巴巴开始通过与有关金融机构的互助而渐渐涉足贷款融资范畴。
" E. W u% k7 T, m+ h+ V由于付出宝中有大量临时闲置的周转性资金,这些账户的持有者天然存在资金管理的需求。于是阿里巴巴与天弘基金互助推出了余额宝,使得这些闲置的资金可以赚取高于活期存款以致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钱,而且存取非常方便(T+0)。这对阿里巴巴的各种网络平台的到场者(包罗商户与消耗者)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增值服务。
! C" F* R0 p- c: T9 U, L# Y' ?从这个发展路径,我们可以看出,余额宝之以是云云乐成,它所提供的相对较高的利率固然是个很紧张的因素,但更紧张的是阿里巴巴的各种网络平台上已经拥有了巨大的存量客户资源,而这些客户正是形成网络效应的基石。阿里巴巴智慧地运用了这些既有资源,并加以适度的营销宣传,又通过余额宝这一产物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到场到它的付出宝、余额宝的网络中,使其成为其各种电子商务网络(如天猫、淘宝、阿里巴巴)的匿伏客户。
. v/ L O# |4 z$ I随着余额宝的乐成,很多互联网企业纷纷效仿,推出各种“宝宝们”来吸引客户。只管有些“宝宝”宣传的利率远远高于余额宝,但他们的营销效果却远远不如余额宝,此中一个很紧张的缘故原由就是这些网络本身缺乏恰当的客户资源与生态情况,无法有效借助现存网络的网络效应,因此事倍功半。值得注意的是,后起的“宝宝们”多数靠高利率吸引眼球,以致不吝做亏本买卖业务,正是印证了前文所述的“互联网精神”,即这些后起之秀要夺取尽快到达网络效应的临界点,否则它们将无法生存。 ! ^& C1 X6 H; w2 R5 w0 V
再以腾讯推出微信付出这一金融服务功能为例。众所周知,微信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外交网络。在植入微信付出之前,它是一个标准的单边网络,由于这个网络里最初只有一类到场者,即谈天人(也是匿伏消耗者)。 * @* p; e0 X+ `5 q2 P4 |
理论上讲,假如一个单边网络有充足大的资源,这个单边网络很容易借助于网络效应的威力而发展成为一个两边网络。这是由于,只要新引入的网络另一边的到场者与原来那边的到场者之间存在跨边的网络效应,那么这些新到场者就很容易被现存的海量客户所吸引。假如跨边的网络效应是双向的正反馈效应,那么这个新的两边网络以致可以一挥而就。
. c) B0 s8 k k, k9 y, W基于这一原理,腾讯通过置入微信付出,引入商户到微信网络里,把这个单边网络变化为一个两边网络。由于微信既有网络中的客户资源巨大,它很容易通过跨边的网络效应吸引到另一边的到场者(即商户),以是可以想象,微信付出会敏捷把单边的微信网络变化成一个两边的电商网络。而基于这个电商网络和微信付出,腾讯可以把更多的金融服务(如倾销理财产物、保险产物、证券投资、以及小额融资等功能)附加到微信平台中。显然,如许的一个发展路径也是水到渠成。 , e7 B& k' U4 W9 @
与上述情况类似,电商巨头京东商城的“京东白条”也是为了满足其电商客户的融资需求而天然产生的附加金融服务。显然,与那些凭空创建的专门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相比,这些基于原有互联网商务平台或外交网络而产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更具有生命力和可一连性。这些附加的金融服务于买卖业务机遇有助于改善客户体验、进步服务服从、加强消耗者福利,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以及提升中国金融业的服务风致都意义庞大。 / ~$ v! c U% x# `# l8 b
五、传统金融机构的应对
) k1 ]/ E/ w0 J" F以上分析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肯定征象,它是互联网企业依托其所培养的互联网商务网络、对其客户所提供的一种附加的增值服务。从理论层面来看,固然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产物和商业模式,但它们并不能实现“去中介化”的目的,也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因此,它们所推出的产物和接纳的商业模式,也完全可以被传统金融机构所学习和使用。只要传统金融机构不固步自封,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应该可以继承住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打击,在金融服务的市场中生存本身的一席之地。 " I% I0 u# V% V# n/ {
究竟上,绝大多数传统金融机构多年来都非常器重使用互联网这一新兴的信息技能工具,它们多数已经创建了便捷和美满的互联网网站,以服务其企业与个人客户。不外,这些网站多数是客户与传统金融机构单向或双向接洽的工具之一(并列于实体分支机构、电话、信件等其他营销与打仗方式),并未促成客户之间的交换(单边或两边),也就无法在客户之间形成一个网络。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并未借助互联网而变化成一个单边或两边的网络平台,也没有培养和产生出网络效应。
7 e: d: s7 f4 o4 r) I3 P5 J从使用网络效应来讲,着实传统金融机构天生就具备上风,由于它们拥有巨大的既有客户资源。然而,由于缺乏网络平台的意识,传统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很少促成客户之间的直接交换和反馈,因此并未在客户之间编织起一个以自身为平台的网络。假如传统金融机构可以或许以既有客户为底子,开发出可以或许引发网络效应的产物、服务或商业模式,它们完全可以在这场互联网金融战役中保住本身的土地。
% w2 B) v. j7 g0 S m/ F2 A以商业银活动例,它们天生就具有发展两边网络的上风,由于它们一方面拥有大量的匿伏消耗者(家庭储户)资源,另一方面拥有大量的企业客户资源,只是银行现有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将这些客户编织成一个两边网络、并在两边的客户之间产生网络效应。
' V9 k' I8 l- l5 z: ~, y0 I假如银行改变其传统头脑,充实使用这两边的客户资源,通过创建P2P网贷平台或电商网络平台来培养跨边的网络效应,那么商业银行就会成为这一两边网络平台的拥有者。不外在传统银行看来,这大概属于好逸恶劳,以是这些资源恒久都被浪费了,把机遇拱手让给了互联网企业。 2 v1 P; y+ x4 U& v6 {3 P" d6 z6 p
近几年,一些商业银行已经熟悉到这一资源上风,开始创建本身的电商平台(如中国创建银行的“善融商务”、中国工商银行的“融e购”等)或P2P网贷业务(如招商银行的“小企业e家投融资业务)。不外,由于在机构设置、股权安排、鼓励机制、与传统银行业务部分的调和和协同机制、对网络效应的明确和器重、以及对“互联网精神”的容忍度等多方面存在缺陷或不敷,大部分银行系的电商平台临时无法与草根派的电商平台相提并论。
6 v& E2 [ Y# y/ J# @; I坦率地讲,大部分传统金融机构在“触网”的过程中,只是捉住了互联网金融的“形”(即互联网技能和营销渠道),而没有捉住它的“神”(即尽心尽力地培养和发展其网络以尽快逾越网络效应的“临界点”)。这大概与金融机构必须将风险的审慎管理置于首位的“基因”有关。因此,对于绝大部分传统金融机构来讲,与其克制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大概反向杀入互联网企业的土地,不如接纳“合纵连横”的战略,与乐成的互联网企业互助,强强团结,扬长避短,把二者的网络资源、客户资源与金融资源都充实发掘和使用起来,实现双赢。
( _7 ~: u4 ^! F/ s) C六、对互联网金融的羁系思绪
- a* K1 L6 c' e& X p* O鉴于互联网金融并未改变金融业的本质,因此对它的羁系也应该承袭与传统金融羁系划一的原则与框架,克制出现羁系中的不公平或造成匿伏的风险隐患。 8 F( \. k; I- E8 s% T
然而,我们必须指出两点。
! d8 R2 ]% k4 ~9 o& i) U% l$ p6 G第一,固然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业的本质,但大量互联网企业简直推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金融产物和服务。这些基于互联网和新兴信息技能所产生的新产物和服务,确实有大概超出现有法规的羁系范围,或出现了羁系的真空。对此,羁系部分绝不能简单地予以克制或套用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羁系法规,而是应该与时俱进,不停美满现行的羁系框架和法规,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留出充足的空间。这对中国金融服务业的长远发展与风致提升意义庞大。
* W' ?: m4 n; H2 s8 ?第二,一些互联网金融产物的乐成与“火爆”简直得益于对现存的某些金融羁系法规的突破,而大部分传统金融机构却因这些羁系束缚而无法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睁开公平的竞争。但这绝不可以或许为羁系者对互联网金融套用现存的羁系法规提供捏词。我们以为,中国现存的金融羁系法规存在显着的太过羁系,我们必须加快放松管制,推动金融自由化。这也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金融改革所指名的方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但顺应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方向,而且成为倒逼金融改革、冲破改革惰性的急前锋。因此,中国的羁系部分应该借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积极推动金融放松管制,给传统金融机构松绑,而不是粗暴地用现行法规把互联网金融的一些创新扼杀于襁褓之中。 - g$ ?3 h2 q V2 q& j1 c$ Z
总之,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发起羁系部分接纳一种既鼎力大举支持和鼓励、又精密跟踪和羁系的开放态度。
. u: M0 J a, h6 D7 i4 t/ f七、结论
3 l; k5 M/ a5 C" t! B4 \5 W; _$ a我们以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一个水到渠成、不可拦截的趋势,它是互联网企业依托其所培养的互联网商务网络、对其客户所提供的一种天然的附加服务。这些附加服务有助于改善客户体验、进步服务服从、加强消耗者福利,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以及提升中国金融业的服务风致都意义庞大。 / B% b3 ~ ^5 A9 i! U
从理论层面来看,固然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产物和商业模式,但它们并不能实现“去中介化”的目的,也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因此,它们所推出的产物和接纳的商业模式,也完全可以被传统金融机构所学习和使用。只要传统金融机构不固步自封,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应该可以继承住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打击,在金融服务的市场中生存本身的一席之地。 ( \- T# h0 A W2 f: k- t! M
然而,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即便传统金融企业可以同样使用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营销渠道和本领,它们却并不肯定可以收复失地。对于那些存在显着的网络效应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来讲,网络效应的巨大威力使得那些已经积累了海量客户的互联网商业平台可以轻松地植入金融服务功能,敏捷扩张其金融版图,令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拦截。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效应存在规模临界点的要求以及近似于“赢者通吃”的特性,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得不被迫涉足金融服务业,以便为网络的到场者提供越来越美满和便捷的服务,从而巩固和加强自身网络的网络效应,防止被竞争对手网络所逾越。但“赢者通吃”的特性意味着,将来仅有少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生存,而绝大多数规模较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估计都难以存活太久。 % g3 R! K9 G3 s, Y
假如上述分析精确,在以后数年中,必将有数家大的互联网企业可以乐成地涉足金融范畴,以致与那些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不相上下、并驾齐驱。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一轮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合纵连横”式的并购高潮或互助海潮、以及跟随厥后的一大批小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倒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