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继承了基于分配原则的养老金模式,资金源于对劳动人口征税。但20世纪90年代经济动荡,非正规就业增长、正规就业下滑,致使该体系脆弱不堪。许多公民断缴,预算赤字威胁养老金支付稳定。& S# i, v, x) J3 X/ n
哈萨克斯坦率先改革,1998年转为储蓄养老金制度,职工需将部分收入存入个人养老金账户,助于打造专业基金管理的大规模资产。不过,该制度饱受诟病,如资金管理透明度差、存款回报率低、通胀风险高。且其成功运行依赖高就业水平,这对该国多地仍是挑战。2024年,哈平均养老金约11万坚戈(约230美元),高于地区他国,但通胀与生活必需品涨价削弱退休人员购买力。同时,最低养老金约7.7万坚戈(约160美元)。5 H! y9 O, x, R7 A6 U: s2 p, b O" d9 ]
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保留了养老金制度的分配原则核心,但也困难重重。吉养老金水平极低,平均仅8000-9000索姆(约90-100美元),最低约4800索姆(约55美元),难以满足最低生活需求,食品与公用事业价格上涨更凸显困境。: y) b [! H% ~3 ^2 e2 \- L
塔吉克斯坦挑战尤甚,劳动力大量移民至俄罗斯等国,缴费人数锐减,养老基金长期资金不足。平均养老金约350-400索莫尼(约30-35美元),最低约250索莫尼(约22美元),老人被迫另寻收入,依靠移民子女支持。
6 c' A8 K+ s2 n乌兹别克斯坦人口最多,在保留分配制度的同时尝试储蓄计划,推行自愿养老金储蓄减负,但成效取决于公民对政府信任,以及回报能否跑赢通胀。该国平均养老金约85万苏姆(约70美元),最低约65万苏姆(约55美元)。政府虽推行增支政策,通胀仍制约养老金实际收入。: z! o; S0 m' Z, m8 u6 _& f
人口挑战是中亚各国共性问题。尽管中亚人口年轻化,但年轻人口占比下降、老年人口上升,人口老龄化给养老基金加压。当下劳动者供养多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未来将继续升级。
& [- h5 V( j/ f2 `' S% Z! O养老金支付水平低也是难题。即便哈萨克斯坦经济相对发达,平均养老金也难撑体面生活。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退休人员靠子女或继续工作维生。通胀使养老金贬值、经济危机致支付指数化不稳,雪上加霜。$ ?+ y6 j5 Z2 y
发展混合养老金制度是可行路径之一,分配与储蓄要素互补,合理分担风险。此外,制定激励非正规就业人口参保计划同样关键,如各地为自愿缴费者提供激励、部分融资。
$ V" J" v( g# e8 v& w5 b& O8 {+ |5 S技术也可以成为改革的重要工具。搭建养老金储蓄数字平台,能提升透明度与信任度,如区块链技术可消除腐败、保数据安全。
+ W7 _7 i: K8 G# T中亚国家养老金制度关乎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可靠的制度能增公民信任、促进公民参与正规经济、吸引投资。如果不进行有效改革,国家将临危机,养老金领取者依旧是人口中最脆弱的群体。因此,中亚各国都必须结合自身,平衡分配与储蓄机制,以此改善养老金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