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公安及各类媒体机构的大力宣传下,已经被大多数人所熟知,防骗措施人们也知道了不少。但是,很多民众对此类犯罪的认知依旧存在不少误区,在这里把大家普遍存在的几种误区稍作解释。/ T, Z0 k9 q( Q- h0 b% A
误区一:被骗的都是中老年人: [ R- x+ A1 [4 }- [0 E2 Q! t+ C t
中老年人这个群体,因为岁数较大,记忆力、智力、思维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最重要的是,老年人对新鲜事物了解不足,特别是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了解欠缺,这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被骗较多的原因。与此同时,该群体因为前半生的职场打拼,往往积累了一定的家庭财富,如此之下,他们便成为一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青睐的对象。这样的人一旦被骗,一辈子的积蓄就会付诸东流。" |$ s6 b" w6 O* j6 }9 v
但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发现,老年人并不是唯一的被骗高危群体,被电信网络诈骗的事主,年龄构成呈“哑铃”状,也就是说,年龄两极化现象比较严重。除了中老年人以外,高校学生以及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也是易被侵害群体。因为这些人的社会阅历少,对社会风险的认知预估不足,并且又急于追求成功和积累财富,盲目地尝试新鲜事物,所以非常容易掉进骗子设定的陷阱。与中老年受害群体有所区别的是,青年受害群体在个案案值上损失不大,但整体发案数量高。
6 c' M6 A' G# t$ g r! N R 误区二:都是因为贪财、智商低,才会上当. h% S0 O z) n
关于电信网络诈骗,普遍存在一大误区,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贪财之人,才会上当;上当受骗的,都是傻瓜。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电信网络诈骗在早期,的确是利用人们心中的贪念来实施犯罪(特别是台湾地区),比如“虚假中奖”“六合彩”等,但随着这种犯罪手段的普及,诈骗种类和花样也在不断翻新。现在,警方从侦查角度将电信网络诈骗归为四十多个大类、一百多个小类。这种种诈骗手段,对人们心理的利用也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贪、怕、慌、缺、善几类,稍微不注意就会中招。. C Y7 O5 l- f- Z
这些中招的受害者中,不乏高学历人士,甚至有个别民警也曾经上当受骗,并向犯罪嫌疑人汇过款。所以,对于电信网络诈骗,我们要重视起来,无论你认为自己社会阅历有多丰富,认为自己智商高还是学历高,如果不能及时了解一些防范资讯,很容易就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 x W1 a( ?" v& R: A 误区三:反电信网络诈骗,都是警察的事
6 U6 M; i8 G1 h 很多人认为,案件的发生和破获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破案抓人是警察的事,跟我没有关系。其实,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电信网络诈骗造成的损失,绝对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被诈骗的事主以及家人遭受了财产损失和精神打击,他们是第一受害者;那些接到电话但没有被骗的民众受到了骚扰甚至恐吓,这些人是第二受害者;第三受害者,则是我们置身其中的社会。% j1 p# R! b% i" Z/ Y/ S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需要多警种、多部门、多方面的参与配合。而在防范此类犯罪的方面,更需要整个社会全员参与。重拳打击、防范在先,我们希望警察与公众共同编织一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法网,让民众的财产不受损失,未雨绸缪,永远好过亡羊补牢。 Z6 S4 m- Y5 i% }9 ^- ?0 E
误区四:骗子实名使用银行账号和电话号码,为何不予逮捕
% ?+ l0 d$ ^7 Y" G 很多事主被骗后报警,都能向警察提供对方的账户信息以及电话号码,大家会想,警察可以查到这些账户和电话的开户资料,为何不去抓人?实际情形是,抓人真的这么简单吗?实际上,这些账户和电话的开户人和犯罪嫌疑人没有一点关系。那么,账户又是怎么来的呢?基本上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一些社会底层人员或没有经济来源的高校学生为了蝇头小利,主动用自己的身份证办理银行卡,然后以每张卡几十至几百元的价格卖给一些收售银行卡的“卡头”;另一个途径就是,这些“卡头”组织社会人员利用他人(一般是事主丢失)或者伪造的身份证件去办理银行卡。+ p( f" H; U( q8 l, E3 F: I# v
之后,这些银行卡会批量贩卖给诈骗团伙。电话号码除了有着和银行卡同样的来源外,一些设备、软件都可以对来电予以伪装或者隐蔽。所以,光凭电话号码无法找到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此外,诈骗团伙为了逃避打击,基本上都是采取跨区域甚至跨国犯罪,这给警察的侦查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因为涉及跨地域甚至跨国犯罪,警方在开展侦查工作时也会涉及跨地域和跨国警务合作的问题,此类案件的犯罪侦查工作极具专业性,一般的基层派出所根本不具备开展此类案件侦查的能力。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各地成立了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以便集中开展对此类案件的侦查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