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关注 RSI背离传递的反弹进场信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8 01: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私募论坛】www.simu001.cn】关注RSI背离传递的反弹进场信号
$ Y6 t$ ?$ d7 T* d0 J6 [( e. H) A+ f, D9 V+ E7 Q! S- Y
3 W' q! x4 C0 o0 ?$ L* G
7 Y3 Y( h" h2 m
参加日期:2012-10-15 18:13:25  
1 Z6 V7 M1 _- \- o6 E: ^" w, ]9 x" p+ |5 g

2 X! Z8 M, t- i4 S6 ^& w; \0 L4 f关注RSI背离传递的反弹进场信号0 E/ a5 v% F& d1 z2 L
( Y5 L' D* N4 f3 Y+ J0 Z0 }/ k
《红周刊》特约作者 戴若·顾比(澳大利亚)
0 R4 e# }; I& Y3 x; s4 b
1 `6 a7 j- K. c2 B9 @. r) O上证指数正在形成一个强势突破,这有可能成长成为一个新上升趋势。有3个进场信号显示了趋势的变更。$ Q9 n% |4 ?+ E9 |9 k

* a8 z. Q& q( i第一个进场信号是相对强弱指标(RSI)背离进场信号简直认。衔接RSI谷底低点可以获得一条趋势线,衔接同期上证指数谷底低点也可以获得一条趋势线,当两者运行标的目的相反时,RSI背离反转进场信号就出现了。0 w; \' \4 f( }: @& V; V7 {
8 |  k6 I0 D$ V+ z" l
RSI指标的第一个低点与指数在2040点四周在上证指数图上显示为点A的低点同时出现,RSI指标的第二个低点与指数在1999点四周在上证指数图上显示为点B的低点同时出现。衔接上证指数这些谷底低点的趋势标的目的,同时衔接RSI指标谷底低点的趋势线,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这两条趋势线运行标的目的相反,表明它们正在形成背离,这确认了趋势变更的可能性较大。
8 E+ O" T0 Q( m" X% o+ e2 b: c
0 ^: @: O% x! a; m9 B, v* g- n: C形成趋势反转的第二个进场信号是顾比复合移动均匀线(GMMA)趋势反转进场信号经典的多次摸索形态。  P7 v8 U4 h7 Y; |0 ]; ]- e: h

1 j0 A1 I8 f+ z7 h/ P1 k# \当今朝的反弹将顾比复合移动均匀线短期组带至GMMA持久组的上边沿以上,然后回落时,顾比复合移动均匀线趋势反转进场信号发生。经典的突破开始于对顾比复合移动均匀线持久组下边沿的摸索,在图中标示为点1,指数多次摸索顾比复合移动均匀线持久组的上边沿,突破连续,上边沿显示为点2。突破形态的第三部门是大盘突破至GMMA持久组上边沿以上,这就是点3,此刻大盘正在形成这种行动。对于点3我们还存有疑问,由于我们并不是正确地知道这个突破将会怎么样形成。# D7 s) [& ~3 p1 M1 ^

* R! |0 M# [/ u* ]+ n& h粗箭头线显示了这种类型成长的一般性质。在将来几周交易者将亲密关注指数的运动,来察看其成长是否会确认这种突破形态。
+ p0 Z# m3 X9 H2 t
. y6 \# U7 d$ ?0 a! W第三个进场信号是指数运行至2100点四周的支持/压力位以上的行动。这是2100点~2150点之间的┞翻幅盘整带的下边沿。指数连续突破至2150点以上长短常看多的行动。市场很有可能会反弹至2150点四周,然后回落,并以2100点的区域作为一个支持位。一般类型的成长在图顶用粗黑线来显示。
" s% s. h. g/ H2 [! h6 @* m7 m3 T0 z# k& o& _
最主要的成长是上证指数可否形成一个新反弹,来完成经典顾比复合移动均匀线趋势反转形态中的下一个步骤。股票论坛 www.simu001.cn【第一私募论坛】www.simu001.cn】
http://www.simu001.cn/x1910x1x1.html
最好的私募社区 | 第一私募论坛 | http://www.simu001.cn

精彩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31 10: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和地球人一般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 ( 桂ICP备12001440号-3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8 20:58 , Processed in 0.39261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www.simu001.cn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