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洒洒120回的《[url=[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zbxusheng###/m/]北京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家]红楼梦》,不仅其中400多个人物的音容笑貌各个不同,举手投足因人而异,而且其名字也耐人咀嚼,美感十足,令人品来兴味盎然,读来悦耳爽心! 8 O( Y9 u' \! L2 z
8 b7 G- J! E, r
先来看一看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url=[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znlvye###/m/]###如何治愈]姐妹的丫鬟。元春的丫鬟叫抱琴,迎春的丫鬟叫司棋,探春的丫鬟叫侍书,惜春的丫鬟称入画。如果我们将四人的丫鬟名字连缀起来,恰好是琴、棋、书、画四样事物!而这四种事物,正好是历来所谓的名门闺秀习读翰墨的高雅内容。更妙的是抱、司、侍、入这四个动词,太灵秀之至了!试想一下——琴,用“抱”字,丫鬟的姿态必婀娜;棋,用“司”字,丫鬟的神态必从容;书,用“侍”字,丫鬟的举止必大方;画,用“入”字,丫鬟的容貌必妩媚!这四个丫鬟的名字本身,就为我们展示出了一种动态绝伦的艺术之美。读其名,思其形,想其神,梦其影,一个个活泼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一幅幅惟妙惟肖地画面挂于眼前。真乃是心灵的按摩、精神的沐浴啊!
+ h. D: M( S* @# ]9 |0 g7 ?2 W! U9 O3 N8 ~ B V; w
不仅如此。在作者看来,人物的取名并非只是一味地追求情趣之雅,艺术之美,同时,也是出于思想表达与人物刻画的需要。 / T& p/ d1 j) H- j( q6 e
! J k4 z. r' ]! s. D
譬如,丫鬟的名字就与其主子之间呈现出一种一脉相承、温和默契的关系。例如贾母,年高位尊,尽享人间富贵荣华,过着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的生活。因此,她的丫鬟取名特是讲究,不是珍珠、琥珀,就是琉璃、翡翠。用这些奇珍异宝来衬托其豪华人生,点缀其尊贵身份,实在是锦上添花,再恰切不过的了!但凤姐则不然。她言语粗鄙,嘴尖舌利,活生生一个地地道道的“泼辣货”(贾母语),所以她的丫鬟不是“平儿”便是“半儿”,低俗平庸,毫不出奇。同样地,处于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等,用名更是平淡无艳,不上纸张,一点儿也没有纹饰之感。再如那个想与贾府攀亲的王成,家业萧条,务农为业,又在乡下居住,其子也只能是以“狗儿”命名;“狗儿”之子便是“板儿”。当然,那些饱尝辛酸的丫鬟们呢,竟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所有权”。如甄英莲,初被薛蟠占有后改名“香菱”;后薛妻夏金桂妒其名字“香”“艳”,似乎“名”“实”不符,遂擅自决定,更其名为“秋菱”。宝玉的丫鬟“红玉”,仅仅重了宝二爷的名字,便被迫改称“小红”了事,从此后,永远丧失了使用原名的权利! 2 l# ^2 M# Y" A# R+ o& N
/ m4 Y; v* o6 g0 n% x 还有的人物名字,暗示了该人物的命运发展和归宿所在! 3 H, H: I) u7 z
( j. Q: c6 F" m% C; j
例如甄士隐的独生女甄英莲,幼遭拐卖,继被霸占,后受凌辱,终因难产而亡。可谓一生坎坷,命运多舛,故其名字里蕴含着“真应怜”之意。王熙凤之兄王仁,实乃“忘仁”之义,内含“忘了仁、义、礼、智、信”之“仁”。更让人慨叹的是小乡宦冯渊。他本与英莲有缘,孰料突遇飞来横祸,情人被抢,复丧己命,堪称“逢怨”。而宝珠之妻李纨呢,即“李完”,“桃李春风结子完”也!暗示了她青春丧偶,晚年因子得贵,可荣华刚至,又随即死去,只留下一个“诰封虚名”。岂不是“结子完”嘛!最令人伤心落泪的是宝玉的丫鬟“晴雯!其名字是“彩云易散”的意思,暗含“晴雯”在贾府污垢浊恶的处境中悲愤离世,华年早夭。特别一提的是林黛玉的两个丫鬟:雪雁、[url=[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baidianfeng001.net/m/]北京最好###医院信息]紫鹃,颇有冷艳奇绝味道。我们知道:大雁本是迫暖避寒的一种候鸟;雪雁呢,即雪中的失群之雁,其怕恐悚惧模样,其张皇失措心理——岂不正喻指寄人篱下、远离家乡的才女林黛玉么?!紫鹃的名字又令人不由想起“杜鹃啼血”的典故。呜呼,林黛玉日日以泪洗面,泪尽而终。当她听说自己爱慕已久的心上人已与宝钗“花好月圆”,良缘喜结,成为夫妻,毅然决然“焚稿断痴情”,最后在“凄凉冷淡”之“月夜”“魂归离恨天”(见《红楼梦》第98回)。雪雁与紫鹃这两个名字,不正象征着林黛玉催人泪下悲恸欲绝的惨痛结局吗?! - V' \ ^8 r+ `+ u% @
: e, Z; M y! D& l+ t1 ~ 细品红楼,肠回千转;掩卷凝思,百感交集。激赏之余,你不能不对这部文学巨著中高[url=[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yuzhouz###/m/]###好治么]超的取名艺术而击节三叹!
+ i* U0 ~. U6 _ M' X" o0 k7 J
, }* l* J+ S8 j8 w( o 3 q" w! \2 W- m2 r/ F
+ z3 l2 ]4 T4 b2 X+ i* F H (本文曾发表于1998年12月《读写天地》第一版“名著赏析”栏;此次发表,又做了些许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