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我国商业银行委托催债公司收贷的乱象,除折射出我国名誉文化的相对缺失外,亦表现出我国银行业掉队的赢利模式。% W& }# s2 s5 H P9 d
9 ?/ @# G: G+ \2 _+ ` 据媒体报道,在日前举行的2012年度南京市重点行业“向人民陈诉”述职评议活动中,南京多家银行公开认可与第三方催债公司互助向市民追债。
$ _- L0 r4 `( y5 m) O* h# i/ d: x# V7 Z* @7 w$ W, t! c
实际上,在信贷大幅扩张的近几年,为压缩不良贷款,进步收贷服从,委托第三方催债公司举行收贷,南京部门银行并非个案,某种水平上,已经成为当下我国银行业的通行做法。5 f( ?' G8 A: ]! L, U/ K+ u
- |1 n, V# ^, v9 E! c0 M2 U6 w 但是,通行并不代表其公道。这是由于,商业银行委托催债公司收贷,不但会泄漏贷款人的个人隐私,而且催债公司每每带有暴力特性。与之相比,更为紧张的是,银行收贷对追讨债公司的过于依靠,不但会造成商业银行对贷前风险评估的忽视,更会大幅增长其运营资源。
) r8 R' J+ F# n. E% H1 N3 W9 @
" `, h) o, s1 ]1 e9 \ 洞察我国商业银行委托催债公司收贷的乱象,除折射出我国名誉文化的相对缺失外,亦表现出我国银行业掉队的赢利模式。在这种掉队的赢利模式之下,不良贷款的增长、恶性收贷乱象的盛行,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绕不开的一定征象。, x8 k: _* M$ j6 D5 h7 ?
( z' X; c: C6 O, W+ q 众所周知,我国银行业的赢利以利差收入为主(占业务收入近80%),在云云赢利模式的驱动之下,商业银行欲增长业务收入,则一定要扩张其信贷资产规模。
4 Y" R7 \( u' j$ \. j' L6 Z, i3 B a1 W3 O- c
正由于此,在我国银行业利润大幅上升的近三年,其总资产规模(以信贷资产为主导)亦从2009年末的78.8万亿元增至2011年末的113.28万亿元,增幅高达43.8%。2 ]0 [! t0 U- R
$ l g. T; [( w! Z, i& Z: E
陪同着信贷资产规模的急速扩张,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亦会“水涨船高”——刚刚发布的上市银行三季报表现,本年前三季度,除农行等少数银行保持“双降”(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绝大多数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均显着增长。- I. I* r8 |9 E6 _; i% F
e/ B& @ t* Q" X2 v 云云,一个负循环传导则已形成,掉队的赢利模式→信贷资产规模扩张→不良贷款增长→收贷压力加大。而在收贷压力加大之下,我国银行业通常的做法是,针对差别的贷款对象,启动差别的收贷步调:对于巨额的地方债,商业银行会包涵地接纳债务滚转(或展期);对于央企或国企的不良债务,商业银行则会无奈地将之“打包”移至表外;而对于绝大多数民企或个人,商业银行则不但会提前收贷,而且通常陪同着催债公司的强力追讨。
: o/ g/ W! \# A) |, F4 e, K; R+ d! Z' X5 Y$ @* }
商业银行收贷的“厚此薄彼”,我们姑且不外多臧否。但是,对于当下商业银行过于依靠催债公司收贷的做法,则亟须引起我们反思和鉴戒:就商业银行的运营本身而言,是否更应强化贷前的风险评估,而不是依靠贷后的强力征讨;就我国银行业的赢利模式而言,是否应告别依靠信贷规模扩张的利差赢利模式,而应渐进增长中央业务的收入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