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水喝,就肯定有人乐意饮鸩止渴。”在对《第一财经日报》谈及高利贷存在的“公道性”时,金某刀刀见血。“这几个月,我这里买卖好得不得了,资金收支代价都翻倍。”他说。
b- X8 d. T/ _3 F" e) p" u7 G# g/ d8 ?) ~
曾在贸易银行工作近20年的金某如今是上海一家“投资公司”的总司理,从事的业务正是高利贷。0 `' l5 v0 z- R% O* }- n
+ x' `: l$ |3 I1 z7 h
在金某看来,“4万亿”刺激政策事后,贸易银行本年开始进入“利润回吐期”,不良反弹定会造成银行对风险行业急收信贷,而这恰好能为民间借贷提供大量市场需求。看准了这一“掘金”时机,金某因此毅然从银行中层领导岗位“跳槽”。+ t0 C) `. H M: f2 D+ h
2 j: u l5 [1 L0 S! ] 与金某的判定类似,有业内分析人士以为,即便是在央行近期一连两次降息之后,企业的信贷情况也仍将非常告急。而正是这种正规信贷的“荒凉”,很大程度上作育了高利贷的“繁荣”。- u- A! t- n; s1 ~. i
; N- b2 p3 e4 I
放款月息能超10%
; x# y9 c/ c, |+ b- k" {2 G+ B% K- {6 C/ C4 x) B7 {2 T/ M
金某自称是资金的“搬运工”。“"高利贷"买卖,说穿了就是资金的倒卖,只是卖价高过法律答应范畴。”在他看来,“做高利贷和做银行思绪一样,都是资金的低买高卖,一求息差最大化,二求风险最小化。”
9 u3 Q; G+ d+ q6 O0 y: j
1 u' F0 F" _$ [8 X 由此,他的公司运作总体有两大使命,一是在发起人自有类似“股本金”根本上再从民间集资,这些资金一样寻常以“债”的情势而非“股”的情势进入,即作为公司乞贷,借据上写明限期和利钱;二是向急缺资金的企业放贷,“贷款模式越来越靠近银行模式,只是风险容忍度差异”。& f/ w' o: N3 O
4 \, Z7 f" i7 K" \2 I
资金怎样订价?据金某透露,本年以来,随着银行对风险行业频仍预警,越来越多的企业(包罗他在银行时期的老客户)从正规融资渠道贷不到款,因此“投奔”他;而从6月开始,随着半年末银行还款高峰期到临,客户乐意担当的利钱更高了。0 A K5 N6 u, [+ P8 T& N3 v/ D+ s8 B
' \3 @1 A; f) ~* c- ` “法律规定的"银行同期基准利率4倍"的红线,在我们行业里,根本不叫"高利"。”金某坦言,纵然对于“优质客户”,他的基准放息也收到月息3分。而对于那些“风险客户”,月息照旧3分;但在上个月,金某开始在乞贷限期上偷换概念——“1天按3天,乃至最高1天按5天盘算”。% ]/ y5 f& A5 z
d r" Q* ~( F" S' t1 ?8 P
本报记者顺着金某“客户”的其他资金端采访发现,近期,来自浙江、广东一带的资金方开价折合月息靠近10%,乃至短期借贷高出10%的征象已经不算有数。而这些济急资金,大多用于应急银行转贷及订单短期垫资。! b1 |' I, E* A' G6 B; P
2 D' F4 \0 ]& K) Q
以极度的“1天按5天计”的代价推算,现实月息是15%,即年化180%。不外金某称,没有客户会以云云高息长期借贷,他的公司也不大概信赖客户有付出年息180%的本事。“高价资金都是短期济急利用,乞贷限期一样寻常不高出1个月。”金某举例称,“好比用于银行转贷。”7 p5 b G8 {! H6 {! [% X
2 i. T6 u# l+ r- d, {9 Y
水涨船高。卑鄙越来越大的需求也促使金某急需上游资金增补。他认可,近阶段,公司融入资金的本钱也险些翻倍。“给予投资方的回报现价是月息2分,而且可以不固定投资限期,100万起投,投满1个月后,随时可以拿息撤资。”
" v$ U$ g, O: ]0 ^/ [$ n) n. @& H2 R4 f; V9 ^' K+ [$ \7 {+ y
本报记者观察发现,除了能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外,另有一些原来投资二级市场的小型PE也成了金某公司的投资方。而公司已经购置用于办公的豪装整层物业以及半数从银行“跳槽”出来的“团队”,似乎也成了“散户”投资者的放心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