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以来,发行人二次上会并乐成上市的征象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也在市场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本年二次上会乐成的案例至少有18家之多,与往年相比,这确实不是个小数量。 发行人初次上会被发审委否决,每年类似征象的出现并不少见。由于发行人多方面的缘故原由,上会被否决实在并不奇怪。而且,既然被否决,也阐明发行人因存在某些题目而达不到上市的标准。但让市场感到奇怪的是,某些发行人在招股阐明书中做做“手脚”之后,居然可以或许古怪地过会。究竟上,这在二次过会乐成的上市公司中不在少数。* R0 s5 E& V6 M! k7 t, m
现在的新股发审步调,只管此中有保荐机构的护航,但保荐机构为了自身的长处,大多都丧失了独立、客观、审慎、勤勉尽责的行业准则,而与发行人穿一条“裤子”。因此,在招股阐明书中大量存在着包装粉饰等征象。这就要求发审委委员具备一双“火眼金睛”的特质,更要具备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但究竟却与我们的愿望尚有不小的间隔。
7 f( Q0 h. W# t, Q 在初次上会失败后,为什么发行人修改了某些数据就可以过关了?为什么有的更换保荐机构后就过关了?为什么诸如上海金仕达在舍弃“SaaS项目”、天玑科技在关闭子公司后也能顺遂闯关?发行人照旧那家发行人,仅仅只是在招股阐明书上举行弃取或改动,岂非此前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就到达标准了?
: F [5 @- D4 @: N+ l: [& x 实际上,发行人在招股阐明书上实验的种种“变革”,由首发被否到终极可以或许跻身于资源市场,此中不乏“讲故事”的功劳。这不光是市场关注的核心,也是投资者质疑的核心。
8 S' t+ I) l* L( R0 N 本年既是新股大规模的“破发年”,也是新股的大面积快速“变脸年”。有统计数据体现,在客岁以来挂牌的560家上市公司中,有131家本年上半年的业绩出现“变脸”,占比高达23.4%。如果说作为中介的保荐机构只荐不保是造成新股次新股业绩快速“变脸”的告急缘故原由的话,那么,作为资源市场“看门狗”的证监会发审委同样难辞其咎。和保荐机构长处与责任严肃不对等一样,现在的新股发审机制中,发审委委员的权利与责任同样处于割裂的态势,这也为那些谋利钻营的发行人提供了可乘的谋利空间。
5 `: F1 R: ]; K- K- }6 z0 ^ A股市场向来都有“讲故事”的传统,炒作一只个股,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故事”,就无法引起投资者的追捧,就不会吸引更多资金的加盟。而在新股发行中,这个传统正在被“发扬光大”,并不停在腐蚀着中国资源市场的躯体与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切身长处。作为发审委委员,不光要鉴戒发行人初次上会时是否存在“讲故事”的征象,更要鉴戒那些二次上会者成为“漏网之鱼”。
4 q) b5 w, Q: e) K1 D: a! a 首发申请如果被否决,意味着发行人将大概失去登岸资源市场的时机,意味着其将失去从市场中“圈钱”的时机,更意味着其将失去以后从市场中高价举行套现的时机。与此同时,相干保荐机构不光多年的付出将付之东流,而且也有损其在市场中的荣誉。因此,发行人与保荐机构为了寻求发审委的通过大概会不择本领。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对于二次上会的企业,其考核标准更应该从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