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一则《证券时报》的报道引起媒体广泛关注: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三季度形势分析会上称,约有3万亿元银行信贷资金流向了日渐火爆的民间借贷市场。固然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迅即对此“辟谣”,但有一部分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如今年化收益率高达60%的民间借贷市场,却是一个不争的究竟。
1 O! a$ k% L' n$ \; n# W! t( t! ~2 a8 y
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根本的缘故原由在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民间借贷高企的利率,从本年各地民间借贷的环境看,火爆水平可谓空前,而利率也是节节攀升,最高的年利率高达100%以上,平常的年利率在60%左右,这和银行7%左右的贷款利率相比,套利空间巨大。如许,一些大企业在得到银行信贷之后,并没有将其用于企业的投资大概谋划活动,而是利用银行对信贷资金羁系的弊端,通过肯定的途径,进入了民间借贷市场。9 E T1 {3 d+ t+ q5 N8 Y3 y
' q5 A" a1 F* R7 t 对于信贷资金进入民间借贷市场,大概引发的对银行体系的风险自不待言。从本年民间借贷的资金流向看,根本有两个流向:一是以鄂尔多斯(600295,股吧)的高利贷市场为重要代表,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和煤矿等范畴;二是以江浙一带为代表,资金重要流向了中小企业。由于民间借贷的利率攀升,一旦资金链断裂,终极的买单者只能是银行体系。从这个角度而言,银监会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羁系,通过委托放款的方式,防止信贷资金的跑冒滴漏,克制资金进入民间借贷市场引发体系风险是必须提上日程之事项。2 f1 u9 G i+ B- L0 m, c+ s0 M1 v
' z2 x: V q5 Q: z: q4 r& D
然而,另一个话题是,如今,在信贷紧缩的大配景下,为什么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却出现一个不能自作掩饰的扭曲状态:急需资金救命的中小企业无法通过合法的主流金融体系得到资金,而那些大企业却能轻易地得到信贷资金,并将其投入民间借贷市场,充当二道贩子,获取暴利;小企业只能通过利率高达60%以上的民间借贷等非法市场,获取本钱昂贵的资金?& s! ]% ^" N* d' y, }
5 Y& h$ ~9 i/ e/ |( j5 M) h 在这个“一面是火焰,一面是海水”的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玄机?暂时岂论民间借贷本身合法与否,笔者以为,民间高利率借贷的存在,最最少意味着,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巨大的为企业正常谋划所必须的融资需求,而这个融资需求,在主流的金融机构里却无法得到办理。笔者以为,除了一些央企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信贷的得到方面拥有“超国民报酬”之外,最根本的缘故原由还是金融的绝对短缺。不客气地说,相对于高速行进的中国实体经济,中国的金融,特别是银行业只管也取得了十足的进步,但从根本上而言,并没有改变中国金融绝对短缺的状态。以中美两国金融的数据为例:如今,中国的GDP是美国的40%,而看看银行的数字,在美国,以银行定名的机构有8500多家,而我国称之为银行的机构只有300多家,美国约是我们的28倍。也就是说,中国金融机构总体上并不能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在金融短缺的环境下,加上信贷紧缩,稀缺的金融资源自然只会选择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就只能另辟蹊径,通过地下金融大概非法金融,满意融资需求。
' a/ N& z) A# ? h* Q) v
, {- c. a/ J# ], t0 _# \) ?# _4 e1 f% w 如许金融短缺不光意味着大企业得到了信贷资源的“先占权”,也意味着,民间借贷本身的存在是有巨大的市场的。比年来,只管高层反复夸大民间借贷市场的风险,而且再三告诫要管理整理,但民间金融却如雨后春笋,越是打击,越是发展。乃至有学者以为,民间金融已经成为了中国金融的半壁江山,其存在固然大概引发金融业的体系风险,但如果没有这些民间金融的增补,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恐怕要恶劣很多。循此逻辑,既然中国金融无法满意实体经济的要求,那就应该大力大举发展金融机构,必须开放半把持状态的金融,将民间信贷纳入主流的金融体系,而不是仅仅依靠羁系去办理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的标题。笔者以为,在巨大的套利空间存在的环境下,信贷资金不管怎样羁系,都会想方想法进入民间借贷市场,这是优点使然。' L* f# S4 _: X/ ]/ m) W
* k( h$ t3 U; x6 G
因此,要彻底办理信贷资金的套利标题,根本路径是开放金融。从人类汗青上大国崛起的逻辑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金融业欠发达的环境下,乐成实现从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嬗变。笔者以为,是该突破中国金融业把持的时间了,是该让大量的民间资源进入金融业的时间了,也是该让民间借贷合法化的时间了。如今,中国银行业处于汗青上最好的时期,大量地设立金融机构,低落金融业的门槛,鼓励民间资源设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纵然发生一些风险,按照中国金融业的现状,我们也有负担这种风险的本事。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大概引发一些风险,但笔者以为,没有任何风险比金融业不开放诱发的风险要大,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恐怕在这个标题上,要吃大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