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美国国债Vs.日本国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3 23: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份中国投资者增持日本国债4564亿日元(53亿美元)。迄今为止中国已经一连6个月增持日本国债,合计增持日本国债1.73万亿日元。这一规模高出2005年至2009年中国投资者对日本国债的净购入额。相比之下,中国投资者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额在2009年7月尾到达9399亿美元的高位后,到2010年5月尾已经降落至8677亿美元。已往半年间,中国投资者弃美国国债而取日本国债,这极大地引发了市场的关注与猜疑。    对投资者而言,选择持有何种金融产物,关键是看该产物的收益与风险是否匹配。从收益率来看,如今持有美国国债远优于日本国债。当前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在3%上下,而1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低于1%。既然收益率差距云云之大,中国投资者弃美国国债而取日本国债,肯定是以为美国国债的风险远高于日本国债。
+ {* m2 }7 S) v( x  X* K& E    中国投资者持有外国国债的风险紧张有二。一是由于国债违约风险进步,导致新发国债收益率上升,进而导致存量国债市场代价下跌的风险。这一风险与发行国当局债务的可一连性密切相干。二是国债计价货币相对于人民币贬值而给中国投资者造成的汇率风险。# I/ |6 E6 P7 @8 y4 m8 ]
    从国债市场代价下跌的风险来看,似乎日本国债的风险并不亚于美国国债。如今美国国债未清偿余额高出13万亿美元,到达美国GDP的90%,而如今日本国债未清偿余额已靠近GDP的200%。不外,只管当局负债率较高,但日本国债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比力独特,外国投资者持有的国债规模仅占国债总规模的5%左右。而在美国国债市场上,外国投资者持有的国债规模约占未清偿国债余额的三分之一。由于本国投资者持有本国国债不负担汇率风险,这意味着日本国债市场的投资者结构要稳固得多。" a$ t- {. d* b+ z( x2 ~
    从汇率风险来看,自美国次贷危急发作以来,只管美元相对于欧元、英镑等货币总体上保持强势,但日元汇率走势比美元更加强劲。2007年8月1日至2010年7月31日这3年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27%。究竟上,日元和黄金是如今市场代价仍高于次贷危急发作前市场代价的唯一两种金融资产。) ^  u  A# A- \9 }& C
    日元汇率走势强于美元,具有根本面和套利交易业务两方面缘故原由。从根本面来看,相对于美国一连的经常账户赤字与高企的对外净债务,日本具有一连的经常账户盈余与高企的对外净资产,如今日本的经常账户盈余高出GDP的3%,对外净资产高出GDP的50%。从套利交易业务来看,由于日元基准利率长期处于零利率水平,导致环球金融危急发作前日元套利交易业务大行其道。日元套利交易业务在金融危急发作后的闭幕会导致外汇市场上日元供不应求,这也推高了日元利率。只管中长期内美元对日元汇率走势仍具较大不确定性,但短期内日元仍有望对美元保持强势。/ q2 b( H) m6 K+ I' M/ k, L" M
    从上述分析来看,日本国债市场的封闭性和近来几年来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强势,是中国投资者增持日本国债的紧张缘故原由。固然,持有日本国债的收益率很低,且日本国内的一系列制度性因素(生齿老龄化、高当局债务、活动性陷阱)也会影响中长期日本当局债务的可一连性。中国投资者是否会继承大幅增持日本国债,尚有待进一步观察。3 ~' Q3 t1 a. ^) D  w6 i
    别的,中国投资者并未放弃美国国债。在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这10个月间,只管中国投资者有9个月都在减持美国短期国债,合计减持1607亿美元。但在这10个月间,中国投资者不停在增持美国长期国债,合计增持885亿美元。
! t; E' f4 E$ C5 M- \$ x" ~    因此,中国投资者在日本国债与美国国债之间的选择,不是在好与坏之间的选择,而是在坏与更坏之间的无奈选择。要克制反复面临这种无奈,通过国内结构调解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来缓解双顺差、克制外汇储备继承增长,才是治本之策。
http://www.simu001.cn/x117022x1x1.html
最好的私募社区 | 第一私募论坛 | http://www.simu001.cn

精彩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 ( 桂ICP备12001440号-3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9 20:35 , Processed in 0.36818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www.simu001.cn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