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二季度,日本GDP为1.28万亿美元,中国GDP为1.33万亿美元。按名义汇率盘算,2010年中国的GDP初次凌驾日本,应该没有太多牵挂。这一标题再度引发市场关注。尤其是外洋,关于中国经济崛起的批评纷至沓来,但同时要求中国负担更多责任的言论也此起彼伏。那么,应怎样来对待中国GDP总量逾越日本呢? 反对用GDP总量来衡量国家气力的批评者,更喜好使用人均GDP的概念。根据IMF的数据,2009年中国人均GDP为3566美元,排名环球第99位。同年日本人均GDP为39573美元,排名环球第16位,是中国的11.1倍。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发达国家照旧发展中国家最紧张的指标,从这一指标来看,中国还是一个人均收入中等偏下的国家,间隔举众人均GDP8000美元尚有很大间隔,遑论与老牌发达国家日本相提并论。4 B6 n( v: F( b, N
然而,在许多层面上,用于衡量一国相对经济气力和影响力的,恰恰是总量指标。比方,中国的生齿是日本的6到7倍,这意味着中国是比日本更为广袤的埋伏市场;中国的幅员比日本广阔,矿藏资源丰富,这意味着中国可以大概提供比日本更厚重的战略纵深,经济体的自给本事更强;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显着,从而可以大概使得差别发展水平的财产向中西部转移,而不是像日本那样只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而加剧“财产空心化”。
; r0 W, o+ ^5 R4 E% A 中国经济强于日本的,另有增长速率、生齿年事结构与政策空间方面的上风。从增长速率来看,将来10年内中国依然有望实现年均7%的GDP增长,而日本约莫只有2%;从生齿年事结构上来看,只管中国生齿老龄化速率正在加快,2015年将到达生齿年事结构的拐点,但日本老龄化标题要比中国更加严厉,严酷的移民政策也将放大老龄化对日本工作人群数量的打击;从政策空间来看,日本基准利率恒久处于零利率水平,现在当局债务与GDP之比靠近200%,无论货币政策照旧财务政策,进一步实行扩张性政策的空间都非常有限。相比之下,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尚有2.25%,当局显性债务与GDP之比约莫20%,一旦遭遇倒霉打击,实行扩张性政策的余地较大。
$ `7 u# x( H+ Y) {% L7 @1 j7 K 然而,只管笔者摆列了大量有利于中国经济气力与影响力的证据,但是请注意,这些证据能否变为现实,都创建在将来中国经济可以大概顺遂举行结构调解、转换经济增长模式,从而维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可连续性的条件之下。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日本经济也履历了发达发展的阶段,当时以致有一举凌驾美国之势。1980年代末,日本陷入泡沫经济,1990年地产泡沫幻灭后,经济陷入长达20年的低增长时期,这一痛楚的履历辅导应该引起中国人的高度器重,而绝非轻视讪笑。- }. g/ _1 u/ v5 p" ]5 l2 w
究竟上,从经济发展史来看,许多国家都可以大概将人均GDP进步至5000美元的水平上。但可以大概把人均GDP进一步由5000美元提拔至20000美元的国家,已往20年来只有韩国和新加坡。中国经济要完成从人均5000美元到人均20000美元的跃迁,必须要只管制止陷入两种陷阱。
. }( H/ L2 \% c4 ~% V$ j, Z 第一种陷阱是所谓的拉美模式。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一度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然而都在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的阶段故步自封,归根结底是这些国家形成所谓显贵资源主义的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优点团体与当局缔盟,把持企业绑架当局,扼杀了经济体中富有活力的部门与增长动力;第二种陷阱克日本的泡沫经济。由于过快放开资源项目,由于当局恒久以来对宽松货币政策的迷恋,导致经济体终极形成难以蒙受的资产代价泡沫。泡沫幻灭之日,就是经济制止增长之时。
# F! u+ a0 ?( m& K 与俄罗斯等国家相比,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选择了渐进式改革的模式。然而,无论是激进式改革照旧渐进式改革,都须要“惊险一跃”。差别的是,激进式改革是在改革之初跃过悬崖,而渐进式改革是在改革中后期跃过悬崖。但渐进式改革的最大标题是轻易产生优点团体,优点团领会向当局施压,反对进一步改革。在巨大的优点团体的牵绊之下,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改革能否顺遂跃过悬崖,现在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绝没有到可以得意得意的时间。
g; F% c! \5 e5 K; t2 `& j, f 日本人是老了,但日本人是先富后老。只管出现了泡沫瓦解,但日本人是在人均收入20000美元之上遭遇的泡沫瓦解。假如我们不能管好货币政策,从而同样引发巨大的资产代价泡沫,那么我们将在人均4000~5000美元的水平上遭遇泡沫瓦解。假如泡沫瓦解后经济增长陷入停滞,那么等候我们的只有未富先老的悲痛。
* l, w5 T( Y" s6 r6 T 末了须要指出的是,只管中日都具有连续的常常账户顺差,但在日本的常常账户顺差中,外洋投资收益的比重早已凌驾商业顺差的比重,相比之下,中国的外洋投资收益刚刚由负转正;只管中日都具有巨大的外洋净资产,但日本的外汇资产紧张把握在住民和企业手里,而中国外汇资产的绝大部门把握在当局手里。要实现藏富于民和藏汇于民,中国与日本的差距,何止以道里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