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上的事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由媒体出头支招,让你怎样躲债的消息大概许多人还没有见过?据3月17日的《环球时报》报道:美媒体教奥巴马4招躲“中国债”。3 d# Y0 }, a; P5 u7 g4 M
( {5 \4 G0 A; k2 U0 R4 x7 _6 H. X 固然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包管,中国在美国购买的国债会安全,但是,美国媒体照旧担心中国大概会忽然要索回。为此,16日的《赫芬顿邮报》为奥巴马支了4招,教他怎样“躲债”:5 T" `. M3 k3 v) `2 E3 G6 B
+ \: B$ |9 p" ~2 ?% f+ W
起首,告诉白宫的全部人,如果中国来电话就说“总统不在”。环境大抵是如许:当中国打电话到奥巴马办公室时,有人接电话说“哦,他在这呢,等下我去叫他。”此时,借主能听到办公室嘈杂的声音。几分钟后该人返来说:“我以为总统在办公室,但是很报歉,他肯定是刚出去了。”借主肯定很无赖。固然,接电话的人还可以告诉借主,总统搬出去了。如果被问及总统搬到那边了,就告诉他前任总统布什的住址和电话,由于齐备债务都是他造成的。
- w# l7 o8 b; S. T3 Q3 ^& l# |0 e! M7 M. r# q5 H
如果奥巴马不幸接到了来自中国的电话,那么就假冒自己不是总统,要清静岑寂地回复:“报歉,我不是奥巴马,我是他的同事鸣蒂夫。”纵然对方说“你的声音听起来很像奥巴马总统啊”也不要承认,只要付之一笑说:“是啊,各人都这么说。我能给他捎句话吗?”# H( X# d; B# i/ m* G
4 e1 j" t% i' [7 h 别的,在标题办理之前,不要叫任何中国外卖食品到白宫。来由很简单,送食品的快递职员大概就是中国当局派来的官员。你以为这份饭只有12美元,但收到的极有大概是一张一万亿美元的的账单。如果这种事真的发生了,你就假冒归去拿钱,然后把快递职员锁在表面,再也不要分析他。只管这听起来有点无理,但却很有效。快递职员早晚都会离开,而且要记得,给他吃闭门羹之前先把食品拿进来。
2 h- n6 e% L/ x( h) ~1 E2 D: `3 f. l) t$ Z% C5 R" @; }; q" V
末了,如果环境变得更加糟糕,发起照旧找一个赢利的方式把债务还了,譬如到场全民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赌住就是为一万亿美元。如果赢了,就可以把债务还了;如果输了,反正已欠了这么多,再欠一万亿又何妨呢?' y0 j) k! x# S, E6 c# E
) W/ m6 w% g+ Z 看了这条消息,我们起首应弄清楚一个标题,那就是媒体的责任是什么?简言之,媒体的责任应该是客观、公正、及时地报道发生的究竟。为受众提供资讯和信息方面的服务。如果说对此表明,作为美国媒体的《赫芬顿邮报》并不怎么认同,那么,作为美国主流消息界信奉的十八条道德和活动准则《赫芬顿邮报》应该优劣常熟悉的了。这十八条道德和活动准则是言论自由、客观性、社会责任感、人民的知情权、为公众长处服务、监视显贵、保持平衡与公正、具有恻隐心、守卫《第一修正案》、保持独立性、老实于社会、以笔营生、不贪外财、老实于同业、在一个“纷乱”的天下上活动得体等。% l6 u( ]- r5 N/ [
* y. X5 j) o" ^1 Q2 y 对照这十八条准则,《赫芬顿邮报》推出如许的这一篇报道怎样能表现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正客观的要求呢?充其量如许的文章只能表明为一种搞笑大概明白为一种为了吸引读者眼球的“噱头”。" a: ^7 \ o5 g) I C% H( b+ H& |
6 M% T8 q' p6 ~: A( J( v7 Y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负债还钱,天经地义;另有一句古话叫躲过了月朔,躲不外十五。躲得了僧人躲不了庙也是如许一种意思!看来,中国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推测天下上会有这种想赖帐的人了,因此,在怎样对待赖帐这方面早已匠意于心胸有定见。从这点看《赫芬顿邮报》给奥巴马总统出的主意着实算不上什么好主意,纯粹是一种无赖的嘴脸,幸亏奥巴马总统在组阁时未将国务卿这个职务留给《赫芬顿邮报》的总编,否则,美国当局在天下眼前别想有什么好名声了!
/ i, I: _$ f' O5 P! U5 n& w
* G/ V# Z% @ _ U9 s 着实,作为一家影响较大的传媒《赫芬顿邮报》此举着实让人有点匪夷所思,如果说在如今这种经济危急下,该报能为怎样振兴美国经济、为奥巴马当局多提一些规复经济的意见和发起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出此下策,教奥巴马当局怎样躲“中国债”呢?奥巴马当局会扬弃美国当局的名誉接纳你的4条赖帐“昏招”吗?我看不会。由于在温家宝总理对中国拥有的美国债券表达了感到担心后,美国财务部为了消除温总理的担心,立刻向中国包管,其资产是安全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以致更加肯定地称,投资者可以“绝对信托”美国国库券。: b$ ]. f& h& P2 x1 b6 \
7 d$ e. ^0 \9 E* L 既然云云,末了的表明只能是《赫芬顿邮报》云云做法着实没多大意义,完满是一种“噱头”,是用来吸引公众的眼球,以提拔自己的影响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