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曾让国人豪情万丈,金融大国崛起的汗青时间或隐或现。在镌汰商业顺差的军号声中,踏着“走出去”的惊涛骇浪,那些匆忙“赶海”的“资源家们”,在亏掉了手中70%的真金白银之后猛然觉醒,大张旗鼓的外洋收购快速销声匿迹。过细一算账,我们付出的学费早已高出2000亿元。(12月18日《中国证券报》)
# k/ j8 w" O1 j F9 }5 `$ ?0 ~& v! B% e( ~+ W+ l
曾多少时,政府构造鼓起了办企高潮,一时间,有条件的在办企业,没有条件的也在办企业,构造恣意派个人,租上几间办公室,投上一笔资金,一个企业就诞生了。少则一两个,多则十几个、几十个。结果可想而知,这些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企业,很快就一个个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死的死、伤的伤,即便没有立刻死去,也是苟延残喘,没了生气和活力。对政府构造办企业,曾经有人如许评价,“十个九个亏,一个赢利的做的照旧假账”。
% @ `" x2 a* |2 }: E @9 \1 i4 E6 I c. r! h
就在构造办企业的那一幕还未从我们脑海中淡去,以致有少少数企业与政府构造还藕断丝连的情况下,我们的身边又出现了另一个类似的题目,那就是外洋收购。固然外洋收购对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照旧一个新课题,很多企业以致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外洋收购,但是,一些手里握着大笔资产的国有企业外洋收购的步调却迈得出人意料地灵敏,在根本没有相识外洋收购有多大风险,不知道外洋市场有多少惊涛骇浪的情况下,就绝不夷由地脱手了,结果,在短短的几年内就付出了高达2000多亿元的学费,这与构造办企业有什么两样呢? 5 M; u3 V9 f& b% Z
9 s6 x- M. _6 _5 `' j0 i e我们并不反对企业“走出去”,不但云云,我们还要鼓励企业大胆地“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知道天有多高、海有多宽。条件是,这必须创建在对外洋投资、外洋收购、外洋市场以及地点国政治、文化、汗青、情况有相当相识的情况下。贸然脱手,风险肯定会很大、题目肯定会很多,失误也就在所难免。 - D: I! t) o: a$ _0 o
) H' M8 D7 t& M* i, Q. B
别的,在笔者看来,从构造办企业到外洋收购都输得云云惨重,一个非常紧张的缘故起因,就是由于这些投资、这些企业,都是国家的、团体的,胜败、亏赚,与筹谋者没有直接的关系,赢了、赚了,是筹谋者的功劳,亏了、赔了,由国家兜底,筹谋者毫发无损。假如这些投资是个人的,胜败与个人优点密切相干,他们还会云云贸然脱手吗? B: @0 W! e5 Z4 e% S
: J+ V, [* s9 [8 I$ m
面对金融危急的肆虐,理论界、企业界又响起了“外洋抄底”的呼声,好像这又是一次中国企业走出去“发财”的绝佳机遇。笔者想提示中国企业的是,外洋抄底大概是一次“发财”的机遇,但是,这些机遇是不是属于中国企业,应当认真观察、充实相识、全面分析,在此根本上再作出是否外洋收购的决定。切不可再用行政头脑指挥市场运动,贸然脱手、盲目投资,否则,期待我们的很大概又是交学费、留教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