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哀鸿声中,受到次贷危急重创的华尔街,迎来了来自包罗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救济者。2007年5月,从中投30亿美元入股黑石开始,一系列针对西欧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案不期而至。
8 _# [& N1 J D% E5 ~& | 但是,当2008年3月,中信证券收购贝尔斯登以后者几近休业而不得不停止的时间,人们隐隐看到了这一波中国金融企业外洋大进军的凶恶一面。而绝大多数投资对象股价的大幅度缩水更是让这些中资金融机构饱受“鲁莽”的质疑。“出海”的机遇是否适当,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 S% S% |+ I3 m7 j7 G* {
傻钱还是智慧钱?
/ R# _- e6 i( n( ] “要让境外的金融机构、被投资方恭敬你的投资,这是‘智慧钱’;‘笨钱’纯粹就是填洞,人家找不到其他的钱,就到你那里去取钱。”软库金汇实行董事兼投行负责人温天纳指出。 , Z6 f" F% E g. z! }: G
怎样做“智慧钱”,而不是“傻钱”,投行人士和金融业内人士的意见可以归纳为四点: 6 c- v& y1 b8 |2 F! i& r) q9 h
● 要有恒久投资的预备 # [' Z, H9 n+ y0 h3 x7 Y, U
易凯资源首席实行官王冉说:“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股价大跌的时间第一个反应永世都是,是否到了买进的机遇。但投资这种事就是如许,你永世不知道曲线的最低点在那里,要是知道的话,全天下的钱都让你一个人赚去了。因此,在我看来,比选择机遇更紧张的是看这些银行的根本面是不是还好,是不是真的具备环球范围内运作的本事。像花旗、摩根如许的公司,在汗青上已经被几轮的经济周期证明,它们有其存在的代价,就是值得买的。”
# `# s6 H+ Q! E& P& R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梅建平指出,不能以“散户”心态来要求中国的金融企业,“中投对黑石的投资,对摩根士丹利的投资,不能以1年、2年的投资回报来衡量,应该以以后5年、10年的投资回报来衡量,由于它们做的是一个恒久的战略投资。纵然是巴菲特,以及别的一个股神彼德·林奇,在它们的汗青上,投资过许多的股票,买了以后,曾经也大幅缩水,但是5年、10年以后,发现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投资。”
0 ?' Q3 t+ V+ p9 m& j# g1 v 梅建平举例说,花旗银行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股价曾经跌到过8美元。其时一个很闻名的机构投资者前锋基金,从15美元开始买入,结果一起买一起跌,跌到8美元。随着美国走出经济荒凉,厥后发现,这是他们投资履历里投得最好的一只股票。
8 G1 c/ g( X. E$ T6 D O ● 要有清楚的战略思绪
$ C+ I1 P) p1 n+ Y# Y: _ 波士顿咨询公司合资人兼董事总司理米嘉表现,大部门中资金融机构的外洋投资,都是力图为自己富裕的现金探求有吸引力的归宿,也是在相应国家“走出去”的招呼。然而这些买卖业务背后的实际战略原理却不是很清楚。 u7 V( T' n+ x5 S O9 c
摩根大通董事总司理龚方雄以为,现在的市场走势,短期投资的时间点确实很难把握,“你很难包管你可以大概去抄到一个绝对的底。这就要分批投入,要有一个战略布局,把风险控制好,然后刚强不动摇。” , s* E6 ?. _' k
作为外洋投资的主角之一,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称:“许多人是从股票的投资代价,从钱上思量的题目比力多,而我更多思量的是外洋市场、客户资源。别的更紧张的是我花了钱买了这个团队。”
- W2 s, z/ i' p& a1 Q |* c ● 要有可靠的国际化团队 7 Q% q/ f8 ^0 j/ {
当各人都以为机遇到临的时间,辨认风险就变得非常紧张。银河证券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师滕泰称:“入股之前,要相识投资对象背后的红利布局、资产负债模式、杠杆背后所隐含的风险,不相识的环境下,不要盲目举行。”
4 K9 r9 R; r+ y$ |0 y8 h! y: h p3 r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说:“安全就不一样。他雇了许多国际管理团队。这些团队有很好的履历,做起外洋投资就比力随手。”
- S9 B8 o! N* N" c+ X6 k; k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生导师吴念鲁指出:给中资金融机构做财务顾问的机构许多自己就因次贷贫困缠身,指望他们给出公道的发起是值得猜疑的。中国金融企业在做外洋投资,包罗当年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财务顾问根本上都是“一拨人”,“他们能真正站在中国企业的态度上吗?” 9 Q- f' B1 W* z& `' m
● 要有对等会商的心态
0 `* h! m% \) E, @ 某外资投行中国区负责人表现:“中资金融机构在投资的时间,应该多思量一些跟美国人要一些政治筹码。当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美国国会积极反对。现在它的金融机构出题目了,指望中国人来救,至少美国国会大概白宫要出来表现一下友爱,我再给你钱,对吧?”
, N, o- L, |! A7 H1 B 吴念鲁以为,要讲求对等原则。“好比外资参股中国银行、工行都是3年的锁定期,为什么中投投黑石要等4年?”
* F$ Y; b$ n$ S( G' J 滕泰也以为:“会商的条件是不公平的,拿那么多的股权居然人家一个投票权都不给你。为什么没有夺取到最好的条件?回过头来看,还是由于对形势的判定是不敷的,假如能预见到背面市场会这么大跌,就不应急着脱手。你还那么迫切,断送全部条件去进?你不让进,我就不买;不给董事会席位,我还不干呢。主动权其着实我们手里。” ! y5 ` g0 n. r$ I7 ^- T$ H
出击外洋还是专注本土? * E# }! ?( q3 J% M r6 x, Q% @
在支持中国金融企业借势出海的主流观点之外,反对“机遇主义”的声音也占据相称的分量。他们以为,中国金融企业应该关注本土机遇,而不是急于“走出去”。 / x* X' F2 o+ Y5 U
天下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以为,当此次贷危急之时,中国经济界团体应该思量的是本土经济怎样回避风险、应对风险的题目,而不是抄到“对头”后方去。从总体上讲,中国整个国家和企业并没有做好外洋收购的预备。“我们之前的制造业收购也不外是买资产,但买公司,尤其是买金融服务范例的公司,那完满是两回事,你的文化、管理有什么可以输出的?现在金融企业说抱着学习的低调心态,只是参股,不进董事会,不要投票权,那是被逼的,很难分析这些公司真的有所觉悟,从之前中国公司外洋收购失败的教导中学到了什么。” ) [: ]' T6 p5 Y9 Q4 S9 L* c
谢国忠说,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上世纪70年代建立,到了90年代中期才走出去的,预备了20多年的时间。中国金融企业的市场化才刚刚开始,必要把鼓励机制搞好,吸纳很好的国际化人才。企业必要履历几个经济周期,风险控制经得起检验了,再去想国际化。“说什么交学费,钱就是钱,有的还是别人的钱,你别拿别人的钱去交学费啊?”
' p; ?# O) B) H% r7 D8 ^% C 华泰保险公司董事长王梓木说:“也有人向我们发起,参股一些外洋金融机构,但我们感觉自己的力气还不是很强,再一个参股的目标和意义也不非常明确。全天下现在公认中国的市场是现在天下上最好的市场,把自己的有限资源拿到国外去发展,到底是事倍功半、照往事半功倍呢?”
8 r: t1 f2 \# s' Z2 a* y$ C) j 在这一波战略性参股西欧金融机构的高潮之中,也留意到,力气雄厚的国有贸易银行如工行、建行、中行除了在新兴市场国家有一些收购案之外,并未卷入此中。这大概并非偶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