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晨提着鱼竿去垂纶,在海边看一场日出;在丛林里徒步,行走在明信片一样平常的风景里;在海滩上免费的烤炉旁举行一场家庭烧烤集会;去家附近的公园里铺上薄毯在树荫下读完一本书……在如许一个不器重款项的国度生存真的快乐吗?大概每个民气里的答案都有所差别。作者|杨熹文 2 W) A/ ^3 Y5 [3 Q
n; C$ o; C) Q/ r. K2 F1
1 i8 `* B/ b: s3 u6 t( f9 T6 q
9 H7 {" }5 o6 Y7 h8 `- g' \2 o在朋侪家的餐桌上,熟悉了新朋侪德里克,他是四十几岁的新西兰本地人,身段发福,容貌敦朴,做某公司业务司理,却长了一脸孩子似的好奇,几杯酒下肚后,他提及如许的故事:# L- [1 X! J9 x/ l
6 J- F8 _6 y8 c“我的中国同事凯利抱怨说,自己总是由于牌子和老公(新西兰人)吵架。老公以为买东西要理智,起首要看质地,而不是牌子。而凯利则对峙,即便三毛钱的苹果和五毛钱的苹果看起来是一样的,也要买贵的谁人!” 5 @% W4 s* I2 }+ T( a
他的脸转向我,“内心有一个疑问好久啦,中国人是不是都特殊有钱?” . V! q& @* B; R$ }9 }9 S& H
这不是我第一次熟悉到新西兰人与中国人在款项观上的差别。( i2 M o8 E$ S1 |8 O
/ z7 T: ^) w {- F/ D& D" W; s6 f5 z
6 n6 H( L# \3 a) F3 Q! @在来新西兰的最初,报名加入过一次调酒课程,全班有十几个本地门生,两周课程竣事后,我们相约去喝酒。从小风俗了饭桌上的“穷大方”文化,在那之前我就省吃俭用存到一笔喝大酒的钱,恐怕在和本地人的集会上口袋空空,给自己“丢了脸”。
P, q; v' Z, j* W) b: [7 ^6 a J' ]4 S. o, v+ b7 f& f8 I
0 z) I+ u$ ?5 }2 F然而到了那一天,我看到,我的同砚中至少有五个在喝完第一杯酒之后大方体现,“我的钱只够喝一杯,不喝了。”他们那种坦然的姿态,让我一下子为自己“撑局面”的卖弄羞红了脸。 + {3 y' n! @2 h3 S( }) H7 [5 Y
我和德里克讲,我来自一个必要挣扎的民族,我们的钱,代表的东西许多。这不光是一种活下去的支持,还代表一个人的社会职位,代表攀比本领,代表你走进哪个圈子,和什么样的人来往,是招致鄙夷照旧倾心…… - v! J5 H$ K* u7 f# j0 y% ]/ Q
他摇摇头,体现不明白。
* t1 p$ O7 ?5 ?9 z2
0 w$ x% t& ~/ K5 c% y+ m2 _ e 9 l) r8 Y6 e1 [/ j( ]' U9 v
新西兰人对自己的生存方式有一种很轻便的形貌,“laid back”,指放松,满意,不急躁的生存态度。% `7 _ m. J/ @1 g: _" Q/ l
9 s$ K; g: E* ? / U; q& j2 E$ x* w8 Q! u6 c
这是我在新西兰生存的第五年,最大的领会就是本地人对物质生存的平常心态。人们常说,站在新西兰大街上,根本看不出谁是有钱人。这里没有什么攀比征象,贫民和富人皆能依据自己所创造的物质生存程度,找到相应的幸福归属,大多数人对待钱就像是对待用饭,多吃一顿少吃一顿,也不会对生存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和我二十几年持有的款项观有所差别,在我发展的文化中,款项每每是快乐的决定性因素,而在新西兰文化中,快乐和有钱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 |$ v2 u" @/ Q1 _% ~
) s f$ q, s2 K' p在酒吧工作时,有一个客人一年四序都穿着洗得褪色的T恤和卫衣,偶然乃至衣服上漏了洞也绝不掩蔽,鞋子也旧旧的,是那种烂大街的格局。厥后听人说才知道,这是个非常乐成的买卖人,不光乐于穿毛病的衣服,还开着一辆平常到极致的日本车,拿着不能上网不能照相的老年款手机。读书时也遇见过几个家景非常富有的同砚,均是马克·扎克伯格般穿平常T恤开本田的低调。站在新西兰热闹的陌头望去,背着LV,穿着Prada的,险些都是亚洲的留门生。
2 Y7 v! G2 J; s) j/ G* C家附近有一家咖啡馆,自开业来天天顾客继续不绝,然而东家却雷打不动地每周日关门,圣诞节期间还给自己休业两周,完全不介怀丧失了多少业务额。他说,“我很忙的,要去垂纶,要和妻子约会,要陪孩子写作业。”更有一家餐馆,夫妻俩每周只业务十七个小时,我问他们“怎么只开十七个小时呢?”他们惊讶地看着我,“由于我们还要去玩呀!” $ G+ z( ~' l E& k- }/ b+ M
嫁给洋老公的朋侪对我说,老公的弟弟文定时,尚不相识本地习俗的她甚是哀愁,不知道要在红包里塞进多厚的礼金。她打开老公弟弟寄来的卡片,大吃一惊,那上面如许说,“我们的小屋部署得很温馨了,假如不介怀,接待把二十元纽币给我们当作礼物吧(二十纽币相当于一百元人民币)。”接下来,这对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就在租来的房子里,手握薄薄的礼金,幸福地定下终身了。 & s7 {' v7 K+ G; U; B+ a4 J5 h
想起不久前国内的朋侪诟病新西兰的相亲节目,更是以为可笑。她和我说,“你们那的相亲节目都不谈钱,没有抵牾辩说,没有看头。”我看了几期,也以为挺没意思的,不剧烈,不出色,节目中完全没有“你月薪多少?”“你有房子吗?”“你父母是做什么的?”如许咄咄逼人的发问,人们更急于相识的是,“你的爱好是什么?”
" ~& N" \* t0 X在这里住久了就发现,整个社会对款项没有痛心疾首的态度,人们的心态平和随意。这里的绝大部门餐厅上午十一点钟开门,阛阓下战书五点钟定时关门,很少有公司会有加班的规定,险些不会有人乐意为更多的款项捐躯个人休闲时间,各人很注意在生存和工作之间创造一种平衡,更在乎生存是否充实风趣。% ?1 Q% e/ O+ q- Q, ^* u$ ^, {" X; c
: m. L0 N9 y( l如许的生存态度固然闲适快乐,与世无争,却固然不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每年都有许多新西兰人移居到澳洲,在他们的眼中,这里的人们散漫,不上进,生存缺乏希奇感。 3 l9 u1 Q* E; [5 z, ]* e2 x
但也有相当一部门澳洲人来这移民,他们说,这里的人会享受生存,不做钱的跟班。 ; x- U! Z. {- E
而2015年,从澳洲流入新西兰的生齿数量,24年间初次高出新西兰流入澳洲的人数。
2 D, D. H) P; ^" J# i/ u3
( j; q6 K& V5 M0 c5 B6 u$ B5 y . g/ T$ P$ f, o; K I/ l0 T
在一个云云不器重款项的国家生存,真的会快乐吗?
6 e( ?2 Z$ N$ G5 T; D! h! b一个每周工作40个小时,若赚最低工资(每小时15.25纽币,纽币对人民币汇率在5左右浮动)的只身人士,在新西兰可以拥有怎样的物质生存? ( j# e; Y' P( t& [+ ~
可以租得起包水电网费的合租房,(和一个或两个人合租三室一厅的房子,拥有独立的房间),每周150纽币。
- r. |" [6 |/ h/ O可以经常收支鱼和炸薯条店,一大份炸薯条2.5纽币,一份炸鱼3-5纽币。一位来自新加坡的朋侪恨不得逐日把薯条当晚餐,她说,太自制了,在新加坡一份要几倍的代价。
) G5 ~. L: e/ S, R/ X0 A. w) @9 y: U可以每周去中高档西餐厅吃一到两次晚餐,大部门餐厅会推出逐日特价餐,非特价餐淹灭在20-35纽币左右,固然也有啤酒打折的happy hour,一杯啤酒5-7纽币。 5 B# Q. o3 v, k5 r8 d) m& y" G
可以看一场3D影戏,淹灭15-22纽币之间(每周特价日的影戏是10纽币一场)。 $ s7 X) a. ?( s; W. ~
可以每周去泡一次温泉,有三四个差别温度的温泉池(以我住的都会举例),不限时间,淹灭7纽币。
: m! k* l# x4 A! E+ p) h/ Q+ V剩下的工资,富足担负一个人一样平常生存,假如理财有方,完全会有结余。如许的物质程度,大概会维持一个人的根本快乐吧。 & C5 b0 Q; A" Q, L
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本地人快乐的最告急的缘故因由。新西兰人所享受的最快乐的部门,正是那些不费钱的生存:
! o1 w' o- E' u- z* ?! p+ l朝晨提着鱼竿去垂纶,在海边看一场日出;
9 L+ [/ K) R7 e- Y$ |: \在丛林里徒步,行走在明信片一样平常的风景里;
+ y: ~9 Y; j- ?# O在海滩上免费的烤炉旁举行一场家庭烧烤集会;
S) L. u7 y* P2 p去家附近的公园里铺上薄毯在树荫下读完一本书 % k6 r0 g% N: ~6 A& f6 {3 F
……
/ _& O# b6 i+ G3 s8 z1 c+ e7 G4 p如许的生存快乐吗?大概每个民气里的答案都有所差别。 7 a3 \1 _& i: c7 U1 r" w ^8 B8 o
我熟悉的一个华人好哥们,在新西兰策划一家中餐馆八年之久,险些没有苏息过一天。我问过他是否快乐,他连连摇头,说被生存催得紧,这也是许多外洋创业者的生存实录。
) t9 c& M- y+ }1 C2 Q7 Z4 `
) i) N/ P' X" p, G - m/ @/ g# c& K9 E# \* e8 I W/ T
许多本地人说过,“中国人对钱太告急了。” ' y3 p' e; L# B, w! a+ q( L
这是我唯一完全认同的新西兰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 x# C0 e& ~& }' s
$ ^: n- E: t( }1 H) ?9 H, Y
8 Q1 [& ^2 x4 W1 I4
& g+ B8 l4 i' H* X U7 o
3 ~; t4 c* n9 z有一次去新西兰朋侪家做客,电视里正播着BBC的一档先容中国的节目,Chinaon Four Wheels(《车轮上的中国》)。 ; y) V( A+ g0 K! _. Y
此中一个片断,主持人到杭州一所私立小学里,问了全班同砚一个标题,“你长大后想开什么车?” ) w% N3 y$ e6 l( Y' ?4 P
七八岁的小朋侪纷纷举手说, : d e" }$ y+ x* M+ c
“我想开兰博基尼!”
+ x9 P4 {4 s2 {1 I5 t. z“以后要开保时捷!”
% V; n: k6 ]$ }: ^( x# U' t/ B“我想开法拉利!” / \3 w+ V: K M2 ^) O2 S+ Z8 T0 f
朋侪八岁的儿子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视,我随口问他: 7 {& O. c( b3 x9 R
“你长大想开什么车?”
) G! _0 b% B( o. \% {1 F4 n八岁的他一头雾水,“我那辆自行车挺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