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之一:免费荐股有陷阱7 L& r; f% v: f1 E: r" l" g
【潜规则表现】
/ a& [" G) ~+ `% c( E, a" R 市民赵密斯反映,她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免费保举股票的热线电话,于是打了已往,接线员为她热情保举了几只股票,还发起她交纳会员服务费,可以享受更全面的理财服务,她汇款3680元后,得到了一只听说可以“包管赢利”的股票,她买了5000股,没想到一周时间赔了1万多元。
6 e! K: g. @) R. {1 G7 p" P" Y【提示】
) Y# Y' h U1 R! | 现在很多网站、电视上都有雷同的荐股热线电话,背后都有理财咨询公司在使用,雇佣一批证券分析师,名义上是免费保举股票,实际上是诱骗股民入伙,成为会员,按期交纳服务费。平凡消耗者不应轻信专家,不迷信涨停股,不要轻易向陌生人走漏自己的电话、身份号码、银行账户、证券暗码等信息,不要轻信网站上的各种信息,信任自己才是最告急的。 潜规则之二:预期收益莫轻信
( A, w% }7 Y& c" E- [【潜规则表现】* W) T; ?9 G6 I3 O( Z
市民章老师反映:他2007年底在银行买了一款投资股市的基金理产业物,花了10万元。没想到现在只有6万多元了。当时银行倾销职员说得可好了,该基金汗青业绩排名靠前,年收益曾高达一倍以上,预期将来年收益30%,比银行存款强多了。效果购买一年后就赔了近一半。最令人气愤的是,银行贩卖完理产业物,就不再和他接洽了,连个平信和电话都没有,而且基金公司每年还照收管理费。
C1 o- x. i4 u3 M1 M. u, [【提示】
; V, M, V* }0 R# }! p. Y 银行贩卖理产业物时,都会选择汗青业绩作为亮点来宣传,但汗青业绩不代表现在和将来,预期收益率只是用于宣传的一个数字,它并不即是实际收益率。投资者购买理产业物,要有精确的判定,投资前肯定要全面相识投资对象,肯定要细致阅读产物阐明书。
7 p. x- L( W" R, j% z/ v 潜规则三:销户必须到开户行办存折就得开张卡
4 Q3 H5 k0 a4 S1 H, k. f【潜规则表现】+ p/ n2 {* {% H( @' A t7 w
投诉人陈老师:我在长春上学时办了一张银行卡,现在想销户,可银行却表现销户必须到开户行。别的,现在银行要求“一卡一折”,办存折必须开银行卡,这公道吗?/ T8 t# K2 _2 }5 ?' c# S
【提示】
" \5 M& n: _7 ?5 F 银活动了掩护自身优点,大概会设置行业潜规则,但这些规则必须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羁系部分的规定,并应提前公示告知。在遇到不公平报酬时,消耗者也可向银监会投诉,以致告状到法院要求认定银行这类做法或条款无效。9 S5 T" S! f2 s/ Q
潜规则四:提前还贷需预约排期& e" ~) t! f h' c7 m( `9 ]
【潜规则表现】
& w8 E' [; _" j: ]9 E 投诉人唐密斯:本年2月初,我计划提前还一部分房贷,却被告知要提前一个月预约。 “预约可以明白,为什么排期这么长?”冯密斯以为,这是银行延误时间以劳绩房贷利钱的一种本事。
1 Z! j& g, W9 N p: D9 a, G1 Z" S【提示】
, w+ r2 A7 Q' w9 v( b; ?" V9 t 本年央行对个人贷款发起实行稳步投放、稳步接纳,而各家银行对提前还贷订定的详细规则不尽雷同。有的银行对每月提前还贷数量限定,有的则需较长预约排期,有的相对机动机动。法律界人士表现,由于羁系部分并未对延伸审批作明确规定,各家银行根据原形订定规则无显着不对,乞贷人难就此向银行索赔。4 f0 K# W+ f+ F6 z ~
潜规则五:为卖产物而卖产物,忽视理财规划配比的公道性
; D( k# A; m H) _$ i5 x; ^【潜规则表现】
6 A8 U! i: w7 |2 l- _) i+ p: f P 看病求医,把脉问诊,开方拿药,这是天然的步伐。但时下,充当“家庭财务医生”脚色的理财师却只卖“药”不开“方”,目标只有一个:把产物卖出去。业绩的压力、获取佣金回报的勾引,让一些理财师倾销产物有恃无恐,他们不光卖本行的理产业物,同时也兼营其他银行以及基金、信托公司的产物;谁给的提成高,他们为谁兜售的积极性就越高。这直接导致一些理产业物贩卖职员为实现贩卖,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未能举行真正相识,风险测试流于情势,以致削足适履,尽力以赴使达不到这个风险级别的客户能“符合”评估目标。
; T' ?% Q5 o; s6 R$ K% b【提示】
4 o. f# }! h I* h! c 理财师应以客户优点为第一要义,但是实际中,理财师的老板通常不是客户,而是各大金融机构,这也就意味着,在理财发起涉及到资产设置和产物选择时,就大概存在“导向性”——这种导向性或是收益使然,或是指标使然。好比银保产物,银行可以得到的佣金一样寻常为3%左右,而代销基金,一样寻常只有1.5%,以致低至0.6%。在如许的条件下,理财师若大力大举倾销银保产物,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b# f% w$ x# [! P' ]3 \/ v9 a8 W7 W* ~
独立第三方理财师,同样大概以佣金而非客户优点为导向。同样是贩卖基金,也大概亲疏有别——那些背工佣金高的基金或是互助关系较好的基金公司,通常会得到理财师大力大举保举。蚀本交易无人做,无疑强化了理财市场本末倒置的乱局。因于此,现在市场上的理财师,在很洪流平上被称为“理产业物贩卖员”。
( U5 i9 r% l5 @% X8 l潜规则六:对自己有利的话多说,倒霉的少说或不说
4 x5 o) J1 y) x& s' H+ X【潜规则表现】
9 n" s. |+ I, h! o" b0 x/ i. T9 T 2008年7月18日,某银行客户主任张某根据方老师的投资意向,向其保举“双利存款”产物。单看字面意思是存款,估计没有风险。方老师在没有细看各项文件的情况下,投入17万多美元和11万多加元购买了这款产物。没想到1个月后,由于汇率的变更,他因此丧失了30多万元人民币。直到这时,方老师才知道原来“双利存款”差别于平凡的存款,而是一种存在风险的投资。. o- T$ f, w9 [
双方争论的核心在于,购买该款理产业物时,是否受到了银行“误导”,未告知风险,从而导致遭受丧失。银行方面以为,张某在签署协议时已明确告知,并给方老师做了风险蒙受本事测试和投资得当性核查,方老师也阅读并签署了双利存款确认函等文件,整个贩卖流程均按照干系规定举行。方老师的署理人则表现,方老师是在充实信托其客户主任张某的情况下签署的生意业务文件,但张某并没有将每一页质料都出示给方老师,方老师只看过自己具名的那几页。
' v$ \) e7 S1 O. q$ s* ?6 @【提示】
+ u6 m: U% B, q 语言留三分,在肯定程度上代表了严谨、审慎、谦善的态度:不说满话、谎话,是理财师职责的须要。但是换个角度,对自己有利多说,倒霉的少说或不说,恰恰是一些理财师在倾销产物时常用的本领。好比,单方面夸大产物收益,对于大概存在的风险避而不谈,通常成为投资者投资败北的罪魁罪魁。 o1 m1 c6 V3 m$ G
总结比年来频仍爆出一系列的理产业物零收益或负收益的案例,不难发现,争论核心通常都归结为一点:贩卖职员倾销这类产物时,是否只一味夸大收益,而少提或不提风险?有些理产业物阐明书内容复杂,绝大多数客户无法完备相识产物的各项要素,营销职员一样寻常都会奉上一堆资料,但是又不根据质料做详细逐一解说。为了可以大概尽快贩卖脱手里代销的理产业物,有些银行理财司理更乐意巧舌如簧,避重就轻,对客户多夸大回报,少说风险。在赢利效应下,交易双方的急功近利一拍即合,却为厥后的纠纷埋下伏笔。
! l# n7 H9 g+ r: Y" V- L潜规则七:产物操持眼花缭乱,自己未懂而施与人
4 }8 {" {$ V7 p' y2 G【潜规则表现】$ T% B: s( {/ e- I6 U
累积期权产物在本年“恶名远播”。不光仅是当地富豪,很多香港显贵们都纷纷栽在了这个“金融毒品”,数万万身家灰飞烟灭,反而倒欠银行一笔债务。随着产物相继到期,亏损的案例正在频仍地浮出水面。 e( p Y& X. v% ]6 r% ~
当地投资者对于这款产物的认知大抵分为两类:完全不清晰风险和清晰风险但乐意一搏。后者更多的是受到2007年大牛市的“煽惑”。更为严肃的是,国际媒体披露,很多制造和贩卖金融衍生品的机构自己都无法说清这类产物的风险所在,同时,为了获取贩卖奖金,贩卖职员倾向于形貌收益而忽略风险,加上国际着名机构在当地投资者心目中的偶像职位,使得很多富豪确实是在不甚相识的情况下走进陷阱,财产被灵敏洗劫一空。
: {) x" d# m1 N# L$ o- I& ^: z$ D【提示】7 y# `9 j9 R# h, F& o
时下大行其道的创新型金融衍生产物操持得令人眼花缭乱,非平凡投资者能完全明白,即便是售卖该产物的理财师,对此也常常一孔之见。由于收益肯定陪同着风险,岂论是投资者,还是产物的发行机构,充实相识金融衍生产物大概带来的收益及风险同样告急。从风险披露角度看,国内市场上的理产业物多为商业银行代销、投资银行操持的产物。投资银行把握着生意业务体系、生意业务对手、生意业务资金及生意业务平台等详细的内部信息,这些都是商业银行所不能把握的,显然,倾销这些产物的理财师是否更好地相识、认知这类产物,也毋庸置疑了。0 ]% m" W. s$ U, g3 F' `. s/ x
现在,中心业务收入渐渐成为银行收入的告急项目,不少理财师对各类理产业物不敷相识、对理财理念没有团体思绪,由此造成的影响已不可忽视。
$ Q4 }) C5 L! q潜规则八:金融迷信“大而不倒”“大而不败”神话, B% f1 g3 C8 h4 ^4 _
【表现】
b8 b0 K9 Z) q4 q* Q- r- P5 a) B 迷信是一种信奉危急。不停以来,在金融范畴流传着如许的规则:信奉外资机构、追捧大公司,迷信“大而不倒”的神话。延伸至理财范畴,通常形成了固性头脑:买大金融机构的产物、买排名第一的产物。金融危急发作前,对外资机构、特殊是国际着名的大型外资银行的追捧到达了一个亘古未有的高度。高净值人群更为突出,他们青睐于外资银行的国际视野、国际品牌、高端的个人服务体系,以及遍布举世的丰富的产物体系。在此思潮弥漫下,理财决定只是简单地从自身爱好出发,或太过地夸大“玉轮圆些”并做出判定。
! s1 D) Q2 X6 W0 N3 K9 T, \ 除对外资机构、大银行的追捧外,理财范畴还出现了“排名依赖症”,买基金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产物范例,而是数哪家“星星”最多,大概首选某段时间排名第一的产物。银行理产业物也出现了雷同的情况。( A. O+ H/ C! R) h% s! ]% u
【提示】1 V( }3 W% e4 B/ e) I: x+ l7 `
相当多的理财师在为客户举行理财规划时,更轻易不基于客户自身需求、不联合风险性、收益性、活动性综合思量,而是基于从众生理,基于固化的思考,基于“大而不倒”、“大而不败”的神话举行理产业物的选择。2008年金融危急让这群人付出了凄切的代价,同时也让形形色色金融模子和创新理论的迷信,对金融大亨们的迷信,走下神坛。/ |# R* z. ^8 i) h2 j1 P
潜规则九:在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下,理产业物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A, C; }. J8 U2 f; z+ {( v
【潜规则表现】
5 m/ K/ y9 Q' f1 i* O, h8 h0 t 以“看多”或追逐市场热门为主,国内理产业物的相似度不遗言表,颇有些心照不宣。固然,这与很多投资者缺乏理性息息干系。浩繁投资者热衷于“明星基金”或“明星基金理念”。这种风潮导致,差别产物特性的基金会合持有完全雷同的投资组合,同一家基金公司拥有数只偏股型基金,以致同一基金司理管理着多只基金……“群狼战术”、“同质化”投资的思绪相当显着。不完全统计,在2007~2009年度间同时加入管理两只及以上基金的基金司理多达49人。
: S, L' U2 C4 u. C s【提示】1 y. q: Z9 N" D6 ~& C4 M& E
由于基金司理个人的精力有限,旗下基金投资雷同在所不免;另一方面,在排名压力下,为“克制犯错误”而趋向获取匀称收益,导致他们偏好随大流、追热门。一些基金在行业和重仓股设置上趋于雷同,与其名称以致基金条约大相径庭。这与市场寻求短期效应、忽视长期收益不无关系。! D. J4 @8 |6 s' p
固然,“同质化”也应该区别对待。正面意义是,诸如,对于某一范畴或某些优质公司股票的共同投资,反映了国内机构投资者在公司研究、标的选取本事方面的全面与划一的进步。但不能否认,当前国内金融产物创新条理较低,产物创新重要表现为外延式扩张而非内涵式的质量提拔,产物同质化征象比力突出。市场风云厘革之下,理产业物出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也就屡见不鲜了。
3 O+ ^8 w, i5 E; i; U潜规则十:夸大“买者自尊”而忽略“卖者有责”作为倾销的掩护伞( ?3 R( ~, G/ W7 S. d4 D
【潜规则表现】- a4 d0 e' `, R1 e$ J) D
相比于其他规则,这是一个成文的“潜规则”。2007年9月,家住江苏无锡的六旬老人刘华(化名)投资购买理产业物,2008年9月,产物到期亏损了2万元,遂把某银行告上法院。刘华诉称当时出于对该银行的信托,未细研协议笔墨内涵,就签下了协议书。法院一审判定刘华败诉。法院以为,在刘华与银行签署的协议中,以书面的情势提示了投资产物风险,而刘华不能证明银行未对客户做过风险提示使命,作为一名具有完全民事活动本事的天然人,在购买理产业物时对所投资产物的风险应有苏醒的认识,没有细致阅读协议内容,应视为是放弃自己的知情权,责任属自己。
/ \* c' d5 t+ S" x M* y% G) W 有状师直言,在个人投资者与金融机构因理财亏损对簿公堂的案例中,个人投资者胜出概率微乎其微。即便对投资者举行曲线“赔偿”,也总有拉拢民气、相安无事之嫌。“卖者有责”成为了一种敷衍。
' T% n) b- ?2 b o2 }【提示】
2 V0 e- f7 y& R s0 q “卖者有责、买者自尊”的羁系意图显着,一方面得防止投资者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是要强化金融机构的责任。二者必须同时夸大,不能偏废任何一方,以致应该夸大在实现“卖者有责”的条件下“买者自尊”。
1 F5 r4 p5 i, u+ t4 y9 X& B但实际的效果通常是,相比于“卖者有责”,“买者自尊”更据上风。显然,上例中,刘华老人要为自己的活动“买者自尊”,但这里好像很丢脸到作为机构的“卖者有责”的影子。我们发现,在理产业物的贩卖过程中,理财师大多只告诉客户购买,却没有提示什么时间卖出才气包管赢利。缘故原由在于绩效模式大部分是看生意业务额,也就是买的时间。诸如大多理产业物操持为前端收费,少有卖时收费,这也从侧面阐明注意买的时间。别的,理产业物的阐明书大多语焉不详,专业术语反复出现,以致看理产业物的宣传质料肯定要看小字。诸如,有的宣传质料用大字印着“收益18%”,同时用小字印着“3年”。5 _8 K, g! W5 a, l+ J# X
同样,银行的免责阐明也通常用小字印在宣传质料上。这种免责阐明通常是“本宣传质料不构成条约附”。它意味着纵然银行产物的实际运作与宣传质料不符,投资者也不能凭宣传质料去告银行,而这些宣传质料通常写得天花乱坠,极具勾引力。实在这是一种诱骗,粉饰的比力好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