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校长不划水
2025-02-21 11:11
山东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经济结构之困:传统与新兴的断裂
山东GDP虽稳居全国第三,但其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新兴产业如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等发展滞后。2020年山东人口净流出达19.93%,大量高校毕业生流向长三角、珠三角等新兴经济活跃地区。即便青岛、烟台等较发达城市,也难以提供与北上广深匹配的职业机会。这种“产业空心化”与“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成为山东经济转型的最大阻力。 大学生加速逃离山东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
2025-02-23 17:42·社科品论
当“考公上岸”成为集体信仰,当人情社会挤压生存空间,当你在单位不研究创新而研究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坐、敬酒的时候酒杯应该怎么端,当你在研究这个领导爱喝浓香还是酱香,当“留不下的北上广”变成“回不去的鲁西南”,山东大学生用脚投票的背后,是一场无声的突围战。——这个GDP全国第三的经济大省,正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流失大学生,形成了一场静默的“知识阶层大迁徙”。
一、针扎不进的人情社会,关系网里的学历贬值
在山东,公务员报名系统崩溃的热闹背后,藏着更残酷的生存法则。在山东无论遇到大小的事情,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解决,而是先想到能不能找找关系、找找人,鲁西南某三本院校辅导员坦言:“我们班38人,26个考公失败后直接南下”—当“体制内”成为唯一体面选择,985毕业证在县城酒局上,可能比不过某位科长侄子的专科文凭。
正如网友戏谑:“在山东找工作,简历第二页得印族谱。”这种根深蒂固的“人情优先”规则,让没有家族资源加持的大学生,成了悬浮在故土上空的“局外人”。
二、新旧动能夹缝中的“结构性失业”
山东曾引以为傲的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在环保风暴中关停11万家企业,却没能孵化出足够的新经济载体。而号称“北方深圳”的青岛,互联网岗位数量尚不足杭州的1/5。更荒诞的是,某双一流高校材料学硕士发现:家乡最对口的岗位,竟是焦化厂月薪4500的“高级操作工”。
当新旧动能转换停留在文件里,那些被“工业4.0”“元宇宙”浇灌长大的Z世代,只能带着山东人特有的踏实勤恳,去长三角给算法当“燃料”。
三、“官本位”基因与创新水土不服
在济南某开发区,招商干部自豪地展示“世界500强落户数量”,但年轻人看到的却是:园区三分之二企业带着“xx局指定供应商”标签。一位海归创业者苦笑:“我的路演PPT还没讲完,领导先问‘你二舅在哪个单位’?”
这种渗透到毛细血管的行政思维,官僚主义,让山东的孵化器里长满“盆景企业”——看着枝繁叶茂,却结不出市场的果实。
当“好客山东”的标语变成“好客但留不住客”的魔咒,我们不得不思考:
1. 是年轻人背叛了故乡,还是故乡尚未准备好拥抱新经济浪潮?
2. 在“强省会”与“三核驱动”的战略下,济南青岛能长出几个字节跳动?
3. 那些被迫“用脚投票”的青年,未来会带着新技术与新观念返场破局吗? 这股黑山东的大风暴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山东官场和社会现实的大讨论,许多文章和帖子写得很深入,把山东官场问题和社会积弊暴露无遗。 平头百姓,都习以为常了。要办事先送礼 再唱衰山东也是四大强省,再发布“逃离山东”的谬论也还是人口前二,还是先看看你所在的省份是啥熊样吧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