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00 发表于 2025-2-10 08:09:28

证监会18项举措力挺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与养老成改革双引擎

——全链条服务科技企业,破解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
导语
中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顶层设计再落关键一子。4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提出18项具体举措。其中,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支持与养老金融中长期资金入市机制成为两大核心突破点,标志着资本市场从“输血”到“造血”的功能升级。
一、科技金融:全链条破解“融资难”,未盈利企业迎上市窗口
《实施意见》首次系统提出“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方案,覆盖从初创到成熟期的关键节点:
上市门槛动态优化:
明确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八大战略性产业;
允许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打破传统盈利指标限制,科创板、创业板或将率先试点。
并购重组工具扩容:
鼓励“股份+定向可转债+现金”组合支付,降低并购交易成本;
明确支持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推动形成“链主企业+专精特新”生态。
信息披露精准化:
针对科技企业特点,优化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等披露规则,减少信息不对称。
数据支撑:
截至2024年3月,A股科技型企业IPO募资额占全市场68%,但未盈利企业占比不足5%;
2023年科技型上市公司并购交易中,纯现金支付占比达82%,组合工具应用空间巨大。
专家解读:
“这些措施直击科技型企业‘高风险、轻资产’的融资痛点。未盈利企业上市通道打开,相当于给硬科技赛道注入‘强心剂’。”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 田利辉
二、养老金融:打通资金入市堵点,REITs与长周期考核破局
针对养老金融“长期资金短期化”难题,《实施意见》提出双重破局路径:
资金端扩容:
推动权益类公募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预计新增入市资金规模超2000亿元/年;
扩大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试点机构或从10家增至30家。
资产端创新:
探索以养老设施发行REITs,盘活存量资产;
支持公募基金设立养老金融子公司,开发定制化生命周期基金。
考核机制改革:
要求机构投资者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避免“追涨杀跌”加剧市场波动。
行业影响:
当前个人养老金账户中,保险与储蓄产品占比超70%,权益类产品占比不足10%;
养老设施REITs若落地,可撬动约5000亿元存量资产证券化。
专家建议:
“养老金融产品需平衡稳健与收益。例如,REITs可提供稳定分红,而生命周期基金能动态调整风险敞口,满足不同年龄阶段需求。”
——中国银河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 杨超
三、协同效应:五大金融的“化学反应”
《实施意见》并非孤立政策,而是通过机制设计激发五大金融领域的协同效应:
科技+数字:区块链技术用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解决估值难题;
绿色+普惠:碳账户数据纳入小微企业信用评估,降低绿色转型融资成本;
养老+普惠:开发低起投门槛养老理财,覆盖新市民群体。
案例实践:
某AI芯片企业通过“可转债并购”整合上下游设计公司,研发周期缩短30%;
某公募基金推出“智能定投养老组合”,依据用户年龄自动调整股债比例,规模半年破百亿。
四、挑战与应对:平衡创新与风险
新政落地仍需破解三大矛盾:
未盈利企业估值难题:需建立以研发投入、专利质量为核心的新估值体系;
长期资金短期考核惯性:部分机构“换汤不换药”,长周期考核可能流于形式;
REITs流动性困局:二级市场交易活跃度不足,制约养老机构参与意愿。
监管回应:
证监会表示将配套出台科技型企业估值指引、REITs做市商制度等细则,2024年内完成首单养老设施REITs试点。
五、未来展望:从政策到生态的跃迁
根据规划,2025年底前将实现:
科技型企业IPO占比提升至75%,未盈利企业上市突破50家;
个人养老金权益类投资占比达30%,养老目标基金规模超1.5万亿元;
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值占比超40%。
结语
从支持一枚芯片的研发到托起亿万人的养老钱袋,证监会的18项举措不仅勾勒出资本市场改革的新坐标,更折射出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深层逻辑——当科技之火遇见养老活水,中国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正迈向更高维度的平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证监会18项举措力挺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与养老成改革双引擎